曾國藩掃滅太平天國後,有人勸他稱帝反清,他因何不敢鋌而走險?

曾國藩掃滅太平天國後,有人勸他稱帝反清,他因何不敢鋌而走險?

曾國藩兄弟率湘軍攻滅太平天國,挽清廷於既倒,扶大廈之將傾,立下了蓋世奇功,以當時湘軍兵多將廣,士氣之盛,戰力之猛,若擁立曾國藩稱雄東南,再揮師北進,取代滿清,因該用不著費太大力氣;然而,心思深沉的曾國藩面對眾人屢屢勸進之暗示 ,一概不點破,也不發一語,後來他擬了十四字聯語作答,便把他們蠢蠢欲動的打算消弭於無形。

曾國荃率湘軍精銳攻克金陵(南京,太平天國改稱天京 ),平定太平軍後,按咸豐皇帝臨死前遺命應“克復金陵者王” 。可是清廷卻自食其言,僅給他兄弟二人各自賞了個一等候 。消息傳開後,曾國藩家鄉的父老們都說侯爵“太細(小)”。湘軍將士無不憤慨,功大而賞小,不滿之辭,已溢於言表。資料顯示,湘軍攻破南京後其將帥們確實有過欲擁立曾國藩東南稱帝的一幕,可是在封建專制王朝,這種鋌而走險的非常之舉成則王,若不成是要誅九族的,所以大家都不敢提“擁立” 二字,將領們只是用言語試探、慫恿曾國藩。

曾國藩掃滅太平天國後,有人勸他稱帝反清,他因何不敢鋌而走險?

其實,早在安慶之役結束後,曾國藩麾下眾將即有勸進之說,而且曾國藩的親密事業夥伴胡林翼、左宗棠乃至出自湘軍幕府的李鴻章都屬於勸進派。最激進的莫過於王闓運、李元度、郭嵩燾等人。破安慶後,諸將欲大擺慶功宴祝捷,曾國藩不許,只准各出一對賀聯,平江才子李元度素有急智,第一個撰成,其對中有“王侯無種,帝王有真” 句,曾國藩看後當場變色,立即撕毀,並斥責李元度“狂妄” 。

至於幕僚王闓運的勸進更為人所熟知,有些細節被記於《 投筆漫談》中。據說王闓運不斷謁見曾國藩,又不停的勸說他“彼可取而代之” ;每次曾國藩都正襟危坐,不發一言,還用食指蘸茶水在桌上點畫,一次話畢,曾國藩入內室更衣,王闓運偷視曾國藩在茶几上畫什麼,只見依稀可辨的幾字都像“”字。

曾國藩掃滅太平天國後,有人勸他稱帝反清,他因何不敢鋌而走險?

曾國藩原本十分賞識王闓運大才,後來因此事卻與他漸漸疏遠,王不得意於曾幕,很是失落 ,曾寫有“我慚攜短劍,只為看山來” 以抒發內心的悵惘。據說王闓運離開湘軍後,在衡陽、成都講學時,曾對學生大罵 :“曾大不受抬舉 ” 。王闓運對此事一直耿耿於懷,到晚年仍不能釋懷。

據說湖北巡撫胡林翼曾贈給曾國藩一聯:用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 曾國藩大為激賞,胡告辭後故意遺留一紙條在几上,曾國藩拿起一看,上面赫然寫道:“東南半壁無主,滌丈(曾國藩字滌生)其有意乎 ” ?曾國藩看後惶恐異常,悄悄將紙條撕得粉碎。

曾國藩掃滅太平天國後,有人勸他稱帝反清,他因何不敢鋌而走險?

一向性格狂傲、目中無人的左宗棠也曾有一聯贈與曾國藩,說:神所憑依,將在德矣;鼎之輕重,似可問焉!曾國藩看後,心中明白,左季高在暗示他問鼎中原,他提筆將“似可問焉”的“似” 字改成“”字,原封不動的退了回去。

曾國藩只改動了一字,意思就完全變了,“似”變成“未”,“可”變“不可”,一問一答,一取一拒,左宗棠看後感嘆不已。曾國藩最為看重的門生彭玉麟,在署理安徽巡撫時曾率湘軍水師配合曾國荃力克安慶,一向沉穩低調、寡言少語的他也給老師遞來一封密信。曾國藩到內室拆開一看,只見信簽上並無上下稱謂,只有彭親筆所寫的12個字:東南半壁無主,老師豈有意乎

曾國藩掃滅太平天國後,有人勸他稱帝反清,他因何不敢鋌而走險?

曾國藩看的冷汗直流,嘴裡罵道:“不成語,不成話,雪琴(彭玉麟字)如此試我,可惡可惡 ” !接著,他將信紙揉成一團,放在嘴裡嚼碎嚥下肚。

早在太平天國發生“天京事變”內訌時,曾國藩曾寫信勸降負氣出走的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石達開回應並點醒他是手握雄兵、舉足輕重的韓信,何不率兵獨立,共滅“清妖” ?後來,李秀成在那份著名的自供書中也表達了相同的意思,曾國藩將那段內容全部抹去。縱觀曾國藩一生,雖然深諳程朱理學的他,行事異常謹慎,但也不是膽小如鼠之人。太平天國敗亡後,很多滿蒙親貴、御用官吏,比如僧格林沁、勝保、穆緝阿、朱鎮、蔡祺等就不停地攻訐曾氏兄弟破壞綱紀,湘軍紀律廢弛,湘軍諸將大發戰爭財,這些人不僅上疏奏劾曾國藩、曾國荃,還到處散佈流言,無的放矢。面對洶洶恣意與汙泥濁水,曾國藩很是頭痛。

曾國藩掃滅太平天國後,有人勸他稱帝反清,他因何不敢鋌而走險?

清廷於是下詔,命湘軍各級將領從速辦理軍費報銷,這便是使湘軍上下群情激憤,欲舉兵造反的原因所在。湘軍苦戰十餘年,花的錢都是自己想法籌措來的,都是百姓的血汗錢,如今卻要辦理軍費報銷,這和當年宋高宗催促岳飛 火速班師的十二道金牌有何區別?詔命一到,大家義憤填膺,曾國荃、左宗棠、彭玉麟、鮑超等便秘密活動,準備擁戴曾國藩東南稱帝,舉兵反抗滿清。曾國藩明白,清廷用這種法子其實是在逼自己裁軍。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這幾乎是歷朝歷代戰爭結束後必有的現象。曾國藩早有裁軍的意思,既可以消弭朝廷的猜忌與敵意,又可以表明自己從無野心,以保全大家的身家性命,何樂而不為?於是他力排眾議,決議裁撤湘軍。

以理學名臣自居的曾國藩,其內心並無“夷夏之防” 這種觀念,他所有的努力只是為了 “效勞朝廷,忠君報清”,在他的內心深處 ,充斥著“君,天也”以及“地維所賴以立,天柱所賴以尊”等偏狹的忠君愛國思想,他費盡心力剿滅太平天國,不過是為了爭取用滿清皇帝賜給他的高官厚祿來光耀門楣,以及如何夯實自家的地位和利益,加上他一貫謹小慎微、患得患失的性格,使他不敢或不願鋌而走險、放手一搏。

曾國藩掃滅太平天國後,有人勸他稱帝反清,他因何不敢鋌而走險?

曾國藩掃滅太平天國後,有人勸他稱帝反清,他因何不敢鋌而走險?

曾國藩掃滅太平天國後,有人勸他稱帝反清,他因何不敢鋌而走險?

【寫作辛苦 剽竊必究】【插圖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