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歷史有薛仁貴嗎?

顥中


薛仁貴在歷史上確有其人。他的功績可比肩任何朝代的名將。堪稱大唐一代軍神。下面介紹一下薛仁貴平生戰績。

時間退回到公元658年,當時44歲的大唐弓神薛仁貴,終於等來了被載入史冊的一刻。這一年他正式統帥大唐軍隊,開始了他的傳奇。658年6月,薛仁貴帶兵突襲高句麗,他一騎當先,斬敵四百人、俘虜百餘人。取得首戰大劫。

公元659年11月。薛仁貴率軍在橫山(今華表山),與高句麗名將溫沙門展開決戰。薛仁貴身披白袍,頭戴亮銀盔、手持方天畫戟,大敗敵軍。

公元661年。薛仁貴率軍挺進天山,與擁兵十餘萬的九姓鐵勒對峙。薛仁貴臨陣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三箭定天山的故事也流傳至今。

公元666年。高句麗的傳奇統帥淵蓋蘇文病死。長子泉男生成為最高統帥,但泉男生和其他兩個兄弟不和,內部爭鬥打起來了。泉男生兵敗不敵,求助大唐。同年9月薛仁貴再次統兵出征高句麗。


公元667年9月14日。一代名將李績兵取高句麗軍事重鎮新城。之後,趁勢攻下週圍十六座城池。此時新城空虛,敵將泉男建率兵偷襲。生死存亡之際,又是薛仁貴神兵天降。斬殺敵軍數百,解新城之圍。

公元668年。滅高句麗四大戰役之一的金山戰役打響了。薛仁貴率三千騎兵對戰二十萬敵軍。客場作戰,兵力懸殊。但唐軍斬敵首級五萬餘,俘虜一萬餘人,徹底殲滅高句麗主力。

同年11月。薛仁貴僅帶兩千玄甲騎兵(大唐特種部隊)發兵扶余城。對戰十一萬敵軍。金山大敗後,高句麗集結最後重兵,殊死一搏。僅用七個時臣,玄甲騎兵斬敵兩萬餘。消滅高句麗最後一支勁旅。

自此,薛仁貴的大名威震遼海。掃平整個遼東,兵鋒直抵平壤。與李績大軍會師平壤城下。半年後平壤投降。薛仁貴奉命接手平壤,成為最高長官。

衝仔只是初級歷史愛好者,對薛仁貴的功績有需要補充和糾正的朋友,歡迎評論區交流,衝仔期盼您的點贊和右上角的關注


衝仔學歷史


對於戰爭的參與者來說,他們的命運無非有三種。勝利凱旋、戰死或者被俘,戰俘的種種境遇可以說是人類戰爭史上最悲慘的一面。

自從有戰爭以來,戰俘的血淚歷史就沒有結束過。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上大規模的殘殺俘虜的事件主要有三次。前兩次發生在先秦,後一次發生在盛唐,而這三名“人屠”之中,僅有一人善終。那麼,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吧!

長平坑殺四十萬——“人屠”白起

長平之戰是我國曆史上最早、規模最大的包圍殲滅戰。此場戰爭,發生於最有實力統一中國的秦趙兩國,結果使趙國遭受了毀滅性的打擊,令秦國國力大幅度超越於同時代各國,極大地加速了秦國統一中國的進程。

約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進行“胡服騎射”軍事改革以來,國勢較盛,軍力增長,對外戰爭勝多負少。趙武靈王更親自喬裝使者入秦,考察秦國地形,意圖於九原出擊繞開函谷關攻滅秦國。由此,在齊國和楚國相繼衰落的背景下,趙國不僅是東方六國抵抗秦國的中堅,更對秦國的戰略安全帶來威脅。

然而,這場大戰趙軍幾乎全軍覆沒。

四十萬趙國降兵被秦軍活埋,加上戰死和被斬首的人,趙國軍隊大約損失了四十五萬,基本失去了和秦國爭霸天下的能力。而這場大戰的指揮者及坑殺命令的直接下達者,便是戰神白起。

最後因為嬴稷堅持繼續打趙國,但是白起遲遲不肯奉命。其實白起深知自己如果再次引兵攻趙,換來的將是趙國全國的抵抗。因為長平之後趙國深恨白起,所以昭襄王再次攻趙時,白起應該是最不適合當統帥的人選,所以白起寧願結束自己,但是嬴稷卻不知道這點。

最終,一代“人屠”沒能逃過自己抹脖子的結局。

擔心叛變,殺盡二十萬秦國俘虜——“霸王”項羽

以前我認為項羽殺了這麼多俘虜,火燒阿房宮食絕對的慘不人道。但是再看一遍,我對這個事件稍微有一點改變,鑑於項羽屬於行伍之人,再加上秦國楚國積仇已久。殺了他們,燒了他們,站在項羽角度講,或多或少還是有點道理。

但是殺俘虜,畢竟是殘暴的絕對錶現!殺人數目之大,手段之殘忍,是不可能僅僅因為一句秦楚世仇就可以化解的。

對於項羽殺20萬戰俘,確實是太暴力了。當時他們面對要麼全部餓死,要麼殺掉戰俘保存項家軍,最後項羽自私的選擇了後者。

如果是我,當時20萬戰俘,其實我也想不出來當時有什麼解決辦法,大家分析一下:

1.當時秦國已滅,項羽又不能最先挑起和其它諸侯的戰事,不然會成為所有人的攻擊對象,所以20萬戰俘沒辦法作為軍事用途;

2.不能遣散回家,那麼多士兵,遣散了,萬一被別的諸侯軍團收編,那就增長了別人的實力;

3.面對饑荒,或許有人想,可以像劉邦一樣搶城奪糧。可是,劉邦趕了個好時候啊,那時候搶的都是秦國的,所有諸侯沒什麼可說的。而項羽當時秦國已經覆滅了,城池都是各諸侯的了,他又怎麼去搶呢,這裡綜合第1點,他不能成為眾矢之的,所以也不能去搶。

這裡還是拜求大家的看法了,至於項羽最終的結局,不多說了。

活埋鐵勒軍十三萬——“平陽郡公”薛仁貴

薛仁貴,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能讓敵人在未開戰之時就下馬跪拜的將軍!

龍朔元年(公元661年),鐵勒酋長比粟毒夥同其他部落起兵犯境,唐高宗任命鄭仁泰為鐵勒道行軍大總管,薛仁貴為鐵勒道行軍副大總管,出兵討伐思結、拔也固、僕骨、同羅四部。當時鐵勒九姓擁兵十幾萬,憑藉天山之地利,企圖與大唐雄師一決勝負。

他們派出數十位驍勇騎士出馬挑戰,眨眼間,就被薛仁貴三箭射死三人,膽寒之下,鐵勒人下馬投降,放棄了抵抗。

其實,鐵勒人投降的原因主要有兩個:

第一是此次忤逆大唐,不過是群情激憤下的一時衝動。鐵勒高層到普通士兵,大多都抱有僥倖心理,不過是希望靠變亂來表達出自己的不滿,迫使唐王朝妥協讓步,減少對自己的壓迫;

第二是鐵勒諸部各自為政,互不統屬,並不是高度集權的大唐的對手,所以在唐軍開到後就產生了畏懼,不戰而降。

然而,這次鐵勒人玩大了。為了消除後患,薛仁貴命令部下將13萬已經投降的鐵勒人就地坑殺,製造了中國歷史上駭人聽聞的殺降暴行。

不過,薛仁貴並不像之前的白起和項羽一樣最後抹脖子,他最終得七十之年善終。

真的是善終?薛仁貴不是被兒子射死的嗎?更多歷史秘聞,歡迎關注“刀墓手札”!


刀墓手札


薛仁貴是我國唐代名將,新舊唐書均有傳。他的子侄及孫輩也有幾個兩唐書有傳。但薛丁山薛剛乃是虛構的人物。 薛仁貴唐朝名將,著名軍事家,政治家。隨唐太宗李世民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 薛禮(614-683年3月24日),漢族,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城東十里之遙的修村),字仁貴,大業十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為薛安都的六世孫,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 遷移祖墳 ,以希望 帶來好運 ,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遲!”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州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徵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 傳奇經歷 。 後代:薛家將系列中《薛丁山徵西》和《薛剛反唐》的故事, 薛仁貴其子薛丁山和其孫薛剛純屬虛構。 歷史上薛仁貴的後代最有名的是兒子薛訥,字丁山,長期領軍,戰功卓著,官至左武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兼安東都護。薛仁貴的第三代,也確實出現過反唐的人物,即其孫薛篙,曾在安史之亂時投向反政府一方,佔據相州一帶,後歸順僕固懷恩的勤王軍。薛氏一族到嵩之子薛平、薛從之後,就湮沒無聞了。 在小說和戲曲中,王寶釧是薛仁貴之妻,曾在寒窯中苦等薛仁貴18年,等待他衣錦還鄉;樊梨花是梨山老母之徒,嫁薛丁山,曾登壇拜帥,是一位穆桂英似的巾幗英雄,極富神化色彩。不過這兩位是純屬虛構了。[1] 歷史上的薛仁貴之妻姓柳,見於史傳和地方史志,但未記名字。柳姓也是河東著名大族,以薛仁貴的出身,與河東柳姓是門當戶對的士族聯姻。當薛仁貴想在家改葬祖先時,是柳氏勸夫速速投軍,“君盍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葬未晚。”在這位頗有見識的妻子勸告下,薛仁貴應徵參軍贏得了赫赫戰功。征討高句麗 顯慶三年( 658年),唐高宗命程名振征討高句麗,以薛仁貴為其副將。薛仁貴於貴端城(位於今遼寧渾河一帶)擊敗高句麗軍,斬首三千餘級。第二年,薛仁貴又和梁建方、契必何力等,與高句麗大將溫沙門戰於橫山。當時,薛仁貴手持弓箭,一馬當先,衝入敵陣,所射者無不應弦倒地。接著,又與高麗軍戰於石城,遇善射敵將,殺唐軍十餘人,無人敢當。薛仁貴見狀大怒,單騎突入,直取敵將。那個敵將懾於薛仁貴勇武,來不及放箭,即被薛仁貴生擒。不久,薛仁貴與辛文陵在黑山擊敗契丹,擒契丹王阿卜固以下將土,戰後他因功拜左武衛將軍,封河東縣男。敗回紇 龍朔元年( 661年),一向與唐友好的回紇首領婆閏死,繼位的比粟轉而與唐為敵。唐高宗詔鄭仁泰為主將,薛仁貴為副將,領兵赴天山擊九姓回紇。臨行,唐高宗特在內殿賜宴,席間唐高宗對薛仁貴說;“古善射有穿七札者,卿試以五甲射焉。”薛仁貴應命,置甲取弓箭射去,只聽弓弦響過,箭已穿五甲而過。唐高宗大吃一驚,當即命人取堅甲賞賜薛仁貴。 鄭仁泰、薛仁貴率軍赴天山後,回紇九姓擁眾十餘萬相拒,並令驍勇騎士數十人前來挑戰。薛仁貴臨陣發三箭射死三人,其餘騎士懾於薛仁貴神威都下馬請降。薛仁貴乘勢揮軍掩殺,九姓回紇大敗,所降全部坑殺。接著,薛仁貴又越過磧北追擊敗眾,擒其首領兄弟三人。薛仁貴收兵後,軍中傳唱說:“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從此,回紇九姓衰敗,不再為邊患。 降伏高句麗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麗莫離支泉蓋蘇文死,其子於泉男生繼位,但為其弟泉男健驅逐,特遣使者向唐求救。唐高宗派龐同善、高品前去慰納,為泉男健所拒,於是,唐高宗命薛仁貴率軍援送龐同善、高品。行至新城,龐同善為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得知後,率軍及時趕到,擊斬敵首數百級,解救了龐同善。龐同善、高品進至金山,又為高句麗軍襲擊,薛仁貴聞訊後,率軍將高句麗軍截為兩斷奮擊,斬首5000餘級,並乘勝攻佔高句麗南蘇、木底、蒼巖三城,與泉男生相遇。對此,唐高宗特下詔慰勉薛仁貴。接著,薛仁貴又率兩千人,進攻高句麗重鎮扶余城,這時,部將都以兵少,勸他不要輕進。薛仁貴說:兵“在善用,不在眾”,於是率軍出征,這次戰役,他身先士卒,共殺敵萬餘人,攻拔扶余城,一時聲威大振,扶余川40餘城,紛紛望風降附。這時,唐又派李績為大總管由他道乘機進攻高句麗。薛仁貴也沿海繼進,與李績合兵於平壤城,高句麗降伏。之後,唐高宗命薛仁貴與劉仁軌率兵二萬留守平壤,並授薛仁貴為右威衛大將軍,封平陽郡公,兼安東都護。薛仁貴受命後,移治平壤新城。他任安東都護期間,撫愛孤幼,存養老人,懲治盜賊,擢拔賢良,褒揚節義之士,高句麗士民安居樂業。 征討吐蕃敗軍東歸 薛仁貴任安東都護時,吐蕃漸趨強盛,擊滅了慕容鮮卑建立的吐谷渾,又侵略唐西域地區。為此,唐高宗調任薛仁貴為邏婆道行軍大總官,並以阿史那道真、郭待封為副將,率軍十餘萬人,征討吐蕃。 薛仁貴奉命西行,軍至大非川(今青海共和縣西南切吉平原;一說今青海湖西布哈河),將趨烏海(今青海光海縣西南苦海),薛仁貴對阿史那道真和郭待封說:“烏海地險而瘴,吾人死地,可謂危道,然速則有功,遲則敗。今大非嶺寬平,可置二柵,悉內輜重,留萬人守之,吾倍道掩賊不整,滅之矣。”郭待封自願留守,薛仁貴又囑咐他千萬不可輕舉妄動。 薛仁貴安排好後,率部前往烏海,及至河口,遇吐蕃守軍數萬人,薛仁貴率軍一陣衝殺,斬獲殆盡。薛仁貴收其牛羊萬餘頭,鼓行而西,直逼烏海城,然後派千餘騎兵回大非川接運輜重,但這時郭待封已被吐蕃擊敗。薛仁貴因無輜重接濟,退軍大非川。至此,吐蕃調集40萬大軍前來進攻,唐軍抵敵不住,大敗。但吐蕃並不窮逼,以唐軍不深入為條件與唐議和,薛仁貴不得已應允,然後率敗軍東歸。戰後,他因敗績被免為庶人。 不久,高句麗地區相率叛唐。唐高宗起用薛仁貴為雞林道總管,以經略遼東。任內,薛仁貴因事違法,貶象州,後遇赦免而還。 大破突厥 薛仁貴晚年,吐蕃勢力向北發展,阻斷瓜(治今甘肅安西東南)、沙(治今 甘肅敦煌 ),同時,突厥也不斷侵擾唐北境。這時,唐高宗念及薛仁貴功勞而召見他,之後,任用他為瓜州長史,右領擊突厥。突厥聞薛仁貴復起為將,都非常害怕,不敢當其鋒,一時奔散。薛仁貴乘勢進擊,大破突厥,斬首萬餘級,俘獲兩萬人,及牛馬羊三萬餘頭。 薛仁貴於永淳二年( 683年)去世,終年70歲。死後,朝廷贈左驍衛大將軍,幽州都督,官府還特造靈輿。護喪還歸故里。[3


湮鬦--兄192252744


當然有薛仁貴啦!這麼有影響力的人物,這麼家喻戶曉的人物,一般不會是空穴來風。無論《舊唐書》還是《新唐書》,都對薛仁貴的生平有明確記載,其他史書同樣如此,只是經歷上可能沒有小說中那麼傳奇。薛仁貴是初唐時期的名將,自幼家境貧寒,曾想通過改葬先人為自己轉運,妻子柳氏就勸他說:為什麼不參軍出人頭地呢?碰巧,唐太宗御駕親征高句麗,薛仁貴應徵入伍,在張士貴手下為兵。因為作戰勇敢,得到李世民賞識,他對薛仁貴說:我的將軍們都老了,這次遼東之戰,很高興能得到你。

貞觀年間,薛仁貴只是嶄露頭角,真正讓他大顯神威的還是唐高宗時期。徵遼歸來後,薛仁貴長期鎮守玄武門,曾救過皇帝的性命。多年後,李治對薛仁貴說:往年九成宮發大水,如果不是愛卿,朕已經成水裡的魚鱉了。有這層關係,又有能力,薛將軍怎麼可能不被重用。後來征討高句麗、鐵勒九姓,薛仁貴都立下過大功。但他也打過敗仗,比如大非川之戰全軍覆沒。仗沒打好,肯定得被朝廷處分,例如被解除職務,流放象州等。生涯最後一戰是雲州之戰,光報出名諱就把敵人嚇得不輕。七十歲病逝,朝廷追封,並派人把靈柩運回家鄉安葬。

希望這個回答對你有所幫助,更多歷史內容可以關注我們微信公眾號時拾史事:historytalking


時拾史事


有這個人,但沒有做過皇帝薛禮,字仁貴。山西絳州龍門修村人(今山西河津市修村人),大業九年(614)生,是南北朝時期名將薛安都的後代,屬於河東薛氏家族,但是到他的一輩已經沒落。父親薛軌早喪,雖自幼家貧,但是習文練武,刻苦努力,天生臂力過人.但是生於亂世之中,未有什麼發展,長大務農,娶妻柳氏,生得一副大飯量。到30歲的時候,記載中描寫他窮困不得志,希望遷移祖墳,以希望帶來好運,他的妻子說:“有本事的人,要善於抓住時機。現在當今皇帝御駕親征遼東,正是需要猛將的時候,你有這一身的本事,何不從軍立個功名?等你富貴還鄉,再改葬父母也不遲!”仁貴聽了,覺得有道理,就告別妻子,去新絳州城裡找張士貴將軍,應徵入伍,開始了他馳騁沙場40年的傳奇經歷。


歷史小知識庫


當然有了,薛仁貴是真實存在的歷史人物,唐初猛將,戰神。

薛仁貴,名禮,字仁貴,絳州龍門縣人。年少家貧,在其妻柳氏的鼓勵下投入唐軍張士貴麾下(李世民時期)。張士貴也是唐軍的一員猛將,並不像電視劇裡演的那樣無能,而且其對薛仁貴很器重(電視劇可能是為了戲劇衝突)。薛仁貴的主要戰功都是在唐高宗李治時期立下的,而不是電視劇說的李世民時期。比如“將軍三箭定天山,壯士長歌入漢關”;降伏高句麗等。


雲飛832


薛仁貴(614年-683年),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唐太宗、唐高宗時期名將。北魏將領薛安都的六世孫,出身於河東薛氏世族。隨唐太宗李世民創造了“良策息干戈”、“三箭定天山”、“神勇收遼東”、“仁政高麗國”、“愛民象州城”、“脫帽退萬敵”等諸方面在軍事、政治上的赫赫功勳 ,為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