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哪怕是在資本冷淡期的眼下,K12教育公司融資、上市的消息,依然在不間斷的傳出。如果估值10億美金是劃分獨角獸的分界線,那潛伏在這個行業裡的獨角獸數目,一定名列前茅。

這個行業一直沒有靜默期。

無論是93年誕生的新東方,還是03年成立的好未來,每十年出現一艘巨輪,而在年營收35億元的門檻上,這兩艘巨輪分別用了18年、13年,從細分的英語,到全學科覆蓋,航速正在加快。

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教育特殊,但在商言商。從未靜衰的背後,是底層強大的需求。

巨輪的賽道上還有創業機會嗎?沒有。一起教育科技CEO劉暢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

“這個行業依然有創業機會,但不是在原有的賽道上。”劉暢依然給出了一個明確的答案。過去20年,新東方、好未來已經佔據主航道。這條賽道上,已經沒有彎道,更何談超車。

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在鋅財經前文《賣課時代已經過去,後20年教育創業要按效果付費》中,也闡述了劉暢作為k12教育在後20年創業的出發點:從“感覺有效”,到“真實有效”。

教育創業的後20年,必須走一個新的賽道。這也是一起教育科技正在做的事。

1

從未改變的商業BP

在夏天的北京望京綠地B座的19樓,鋅財經一行從上午到下午,從CEO劉暢聊到聯合創始人肖盾,幾乎待了一整天。

對一起教育科技的採訪,也是鋅財經創始人潘越飛親自進行的。在採訪之前,潘越飛就被告知創始人劉暢是做教育出身,但私下性格有些內斂、靦腆,這也讓潘越飛難免有些顧慮,能否把幾個小時的採訪聊high。

當然,從最終的結果來看,這樣的擔心完全是多餘的。

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約好上午十點的採訪,鋅財經略早到了十幾分鍾。稍作等待之後,劉暢從門口進來。的確,戴著一副黑框眼鏡、簡單的商務休閒裝,他完全是一副書生模樣。

恰逢週五,又是月末。即便是CEO的劉暢,也是被同事們攆出了兩個會議室後,才在第三個會議室坐下來接受鋅財經的採訪。

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一起教育科技ceo 劉暢

潘越飛坐下的第一個問題便是:一大早整個辦公室在忙什麼?

劉暢的回答是:“事情很多,最主要就是用大數據的收集優化計算分發,這七年來從A輪到E輪,一直在做的事。”

從一起教育科技的前身——一起作業上線算起,今年已經是第6個年頭,劉暢的戰略思路一直是清晰、穩健的。

在E輪完成了2.5億美金的融資後,“一起作業”更名為“一起教育科技”,在這名稱的背後,是一起作業在沉澱了6年的學習數據後,開闢了一個新領域。

在前六年,一起作業所服務的主要是小學段的學校。但六年過去了,即便是當時的一年級也升入了中學段,而一起作業也自然而然的把數據帶到了中學段。

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但進入中學以後,學生並不只是要做作業那麼簡單,還要面對周測月考期末考等諸多考試,這也讓一起作業也進階到了做全學段的“一起教育科技”。

多學科、多學段、多場景,也成了一起教育科技新的戰略方向。

在基於大數據的基礎之上,一起教育科技做的是對學生個性化學習的服務。從一線教育出身的劉暢也深知,中學段學生對個性化學習的需求會越來越大。

相比於小學階段的淺顯知識,到了中學階段,知識點和體系的難度深度不斷加大,每個學生的短板都分佈在不同的地方。劉暢也直指這個痛點也是當前教育現實無法解決的,但一起教育科技想解決的就是這個痛點。

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以中高考的複習場景為例,到了一模前的複習,傳統的模式是老師領著學生從頭到尾再過一遍。但這樣的模式,其實並不是每個人都需要。因為任何一個知識點,每個學生的掌握程度是不一樣的,而對一些熟練掌握的學生來說,在高考前以這樣的形式複習,很大程度上是在浪費時間。

但一起教育科技想要構建一個完全不同的場景:到了高考前一模複習的時候,老師可以直接讓學生根據他們過去三年留下的數據,直接抓取每個人不同的薄弱點。

這樣的學習場景,不論是公立學校還是民辦學校都想構建的,但在大班化教學的情況下,對學校來說又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而一起教育科技,卻很好地幫助學校和老師完成了這個任務。

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對一起教育科技來說,即便是從主攻小學到了“多學科、多學段、多場景”的新戰略方向階段,在做的依然是“數據積累”這麼一件事。

2

不賺學校的錢

學校教育和商業化,本是一對充滿矛盾的詞。

但對一起科技教育來說,卻並不是這樣,在上線的6年多時間裡,一起教育科技已經進駐國內近13萬所公立學校,其中包括了北京2/3的小學。

顯然,從單純的數據來看,市場確實是接受了一起教育科技。但數據背後,是這個特殊大B端一個漫長的接受期。

當六年前劉暢和肖盾帶著還是一起作業的產品走進學校的時候,有一個校長問了三個問題:

▶第一年收錢嗎?

▶第二年收錢嗎?

▶第三年收錢嗎?

當得到的答案都是“不收”的時候,這個校長才決定用一起作業的產品。這事情雖然有一定的戲笑成分,但也反映出互聯網教育進學校最大的一個難題:花錢嗎?花多少錢?

所以,當時還是一起作業的這頓“免費的午餐”,也讓大部分的學校難以相信。但在劉暢的生意經裡,這個商業邏輯是可以成立的,因為在劉暢的戰略裡,學校這個B端從未是盈利的一個點。

打通校內校外,從B端的學校上長出一個C端的果子。這是一起教育科技想要講的商業故事。

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這個商業故事,先不說學校不相信,連諸多的投資人都不敢說這是一個好故事。在不多的進校企業中,幾乎都靠學校的收入支撐起了企業一半的財報。但即便是一些叫得上名號的進校企業,在這樣的模式下,依舊沒有長出C端的果子。

肖盾也回憶到找早期投資人的時候下了很大功夫,直到遇到了新東方和真格基金聯合創始人的王強、徐小平,這兩個最懂互聯網和教育的人才讓一起作業順利起航了。再到後來,順為、老虎DST等等機構的進入,也讓更多人看到這個跑道的未來。

這個故事,從開頭到結局,一起教育科技用了6年的時間。在第六個年頭,小學段已經實現了商業的閉環和盈利。

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在這個全新的故事結局變得明朗的過程中,一起教育科技也慢慢看到了一些同行者。

“有同行者會是一件好事嗎?”在另一領域同樣是創業者的潘越飛問劉暢。

“現在來看,其實是好事。”在發現同行者之初,劉暢其實是有過焦慮的。

畢竟,當這個賽道上只有一人前行的時候,哪怕是在原地打轉,走走彎路,都沒什麼大問題。但當有了同行者之後,就要擔心自己的前進速度是否有被超車的可能性。

3

一條路要麼走到黑,要麼走到天亮

從一起作業到一起教育科技,劉暢和肖盾在帶著公司前行的路上也動過“歪心思”。在積累起了大量的流量之後,劉暢也尋思能否實現部分變現。

當時,一起教育科技的流量已經足以支撐劉暢的想法。

身為公司一把手的劉暢,開始做起了一款當時叫做USTalk的一對一外教口語產品。但最終的結果是,自信的劉暢失敗了。

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現在回過頭來看的劉暢,卻是慶幸當時的項目沒有成功。做USTalk這個項目的時候是2014年,第三個年頭,劉暢差點忘了做一起作業時的初衷:在K12教育做後20年的賽道開闢者。

但一對一的外教口語顯然又迴歸了新東方、好未來的老路。“積累了那麼多的流量,又差點走回了老路,之後的覆盤會,其實就是我這個領導者的批鬥會。”作為公司的掌舵者,劉暢到現在也沒有為自己找任何的理由推脫。

依然要走回既定的賽道。做了那麼多年的數據積累,一起教育科技要做的,就是讓付費的“感覺有效”,變為按效果付費的“真實有效”。

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如果教育的未來是按照效果付費,那麼最懂學生學習情況並能對症下藥,然後通過完善的評測體系看到結果的,一定是新賽道的領先者。已經看到未來的劉暢認為,一起教育科技正在朝著這個方向快速發展。

從校內到校外,並且實現盈利,在商業模式上,這已經被證明是成立的。更重要的是,還能附加社會價值。

傳統教育出身的劉暢和名校海歸派肖盾分別為鋅財經分享了自己的故事,一個正面,一個反面:

劉暢說,他自己就是教育失敗的產物。

新東方出來的劉暢,英語一定很好,在新東方的時候,甚至出過自己的詞彙本。但在大學期間,他主修的卻是化學的相關專業。

自己當時高考會填報化學專業,最大的原因居然是他的班主任是化學老師,並且十分喜歡他,還讓他當了課代表。但到了大學之後,劉暢發現自己根本不適合化學,對於一些空間幾何的元素分佈的理解能力,遠遠達不到優秀的程度。

雖然劉暢最終還是走回了自己想走的路,但整個教育經歷並不算成功。

但同為創始人之一的肖盾,卻有著和劉暢截然不同的教育經歷。

肖盾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電子信息工程專業,曾先後在瑞士銀行、北京奧組委工作,是不折不扣的名校海歸背景。16歲就出國的肖盾,就拿到了一位來自香港的企業家的獎學金資助。即便是憑肖盾當時的成績,已經能夠拿到學院的獎學金,但那位企業家依然要堅持資助他完成學業。

這也讓肖盾十分不理解,為什麼一個與自己素未謀面的陌生人會有這樣的動作。

後來肖盾見到了他本人,才知道這位企業家已經資助了30餘名學生,後來還帶肖盾看了《Pay It Forward》這部經典電影。電影主題正是這位企業家所傳遞給他們的:把愛傳遞下去。

公司的氣質就是領導人的氣質。劉暢深知目前教育體制下的痛點是什麼,而肖盾也明白教育需要去傳遞什麼。

劉暢把一起教育科技服務的13萬所分成“8+5”萬所。8萬所已經實現盈利,而5萬所以然在投入的過程中。後面的5萬所就包含了城市的民工子弟,以及一些較偏遠地區的學校,而這背後,仍然需要配置和前面8萬所一樣的技術服務和內容輸出。

從商業上來講,後5萬所的盈利期或許真的遙遙無期,但如果把目光放得足夠長遠,其實還是在朝好的方向發展。

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先行者:開闢新賽道,一路到底

在從社會價值方面考慮,其實政府、學校都希望有人去做這件事,真正去彌補一部分的教育公平問題和學校個性化教學能力的不足。但是,這並不是新東方、好未來等任何一家的模式,能夠解決的問題。

但從長遠來看,恰恰這又是教育行業的發展方向。

如劉暢所說,教育行業後20年的創業要靠創業者自己創造。現在的一起教育科技就在走一條別人沒有走過的賽道,至少在目前看來,這條賽道曙光初現。

文章 ∣ 單一

攝影 ∣ 黃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