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爲人處世之道

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數千年的歷史與文化中,始終保有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則是成語裡蘊含的古人的智慧仍然啟迪著當代人。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1、忙裡偷閒:“偷懶”也是智慧?

黃庭堅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和書法家。

他仕途不順,被人詆譭,先後被貶黜至偏遠的黔州與宜州。前途堪憂,黃庭堅卻毫不在意;住所破敗不堪,依舊坦然接受。

他在政治風暴中幾經沉浮,始終以灑脫平靜的心態面對榮辱得失。

黃庭堅曾作詩“人生政自無閒暇,忙裡偷閒得幾回”,忙裡偷閒這個成語便出自於此。

“偷閒”二字可以看出古人的智慧,它非常形象地體現了文人的一種情懷和雅趣,雖然胸懷天下,立志高遠,但是還要忙裡偷閒,張弛有度。

“偷”字意義不好,但用在這個成語中非常形象生動。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2、登堂入室:竟是學習的智慧!

孔子的弟子仲由擅長彈瑟。一次仲由在孔子家中彈瑟,孔子聽後認為仲由的彈奏充滿殺伐之音,並不符合儒家中正溫柔的禮樂追求,於是說道:“仲由喜歡彈瑟,技藝已經登上廳堂,但尚未進入內室,為何要在我家裡彈呢?”

意思是讚揚仲由已經有了一定成就,但還沒到精微之奧的最高境界。

後來“登堂入室”一詞就被用來形容學問或技能由淺入深,達到高深的地步;也比喻學藝深得師傳。

這個成語蘊含著古人對於不同學習階段理解的智慧。要是把“登堂入室”理解為從大廳進入內室,或是進入人們的家裡,這是欠妥當的。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3、終南捷徑:為人處世大有智慧

唐朝有一位道士名叫司馬承禎,他道法精深、學識淵博。

唐睿宗想封他官職,但司馬承禎堅決要回天台山隱居,尚書盧藏用指著附近的終南山對司馬承禎說:“那其中就有無窮的樂趣,為什麼一定要回天台山呢?”

司馬承禎用嘲諷的口氣回答道:“你說得不錯,那裡的確是做官的捷徑啊!”

原來,當初盧藏用考中進士後,朝廷並沒有馬上給他封官。盧藏用發現,許多隱居士人不但名聲沒有被埋沒,反而身價倍增。於是,盧藏用在終南山假意做隱士,來引起朝廷的重視,並很快做了大官。

“終南捷徑”這個成語便由此得來,指求取官職或名利的最近門路,也比喻達到目的的便捷途徑。

盧藏用認為取“終南捷徑”達到做官目的是一種“智慧”,然而堅守節操的真隱士才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4、相敬如賓:相處的智慧

春秋時期,有一個晉國人名叫冀缺,他的父親犯下罪行被殺,他也因此被貶為平民。

但冀缺並不怨天尤人,他不僅勤勞務農,還不忘讀書修身。冀缺妻子非常賢惠,為了不耽誤冀缺勞動,總是在家做好飯送到田裡去。冀缺的妻子給丈夫送飯時,將飯碗高舉過頭頂,恭敬地遞給丈夫,像對待一個尊貴的客人一樣。

冀缺也以同樣的禮節回敬妻子,恭恭敬敬地接過飯碗。

晉國大夫臼季看到冀缺夫婦相敬如賓的這一幕,感動地讚道:“夫妻之間能夠如此敬重恩愛,真是有德之人!假如有這樣的人來輔佐治理晉國,國家肯定會興旺不衰的。”

後來,冀缺經過他的引薦做官,為晉國立下功勞。

“相敬如賓”來源於此,形容夫妻之間互相尊敬,像對待賓客一樣。誰說這不是一種相處的智慧呢!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5、囊中羞澀:“沒錢”也有智慧

東晉有一位大臣名叫阮孚,他以繼承父親和叔祖(阮籍)的任性曠達見稱,人稱“誕伯”。

阮孚高傲放蕩,不與權貴同流合汙,整日衣冠不整,飲酒遊玩,也不打理家產,因此生活時常貧困,曾經把金貂拿去換酒喝。

有一次,阮孚出去遊玩,隨身帶著一個黑色的布袋子,有人問他:“您的袋子裡裝的是什麼東西啊?”阮孚回答道:“我的袋子裡只有一枚錢,恐怕袋子羞澀,用它來看袋子。”

後來,“囊中羞澀”這個成語用來形容口袋裡沒錢的窘迫狀況。

阮孚的智慧在於明明因缺錢而窘迫的是自己,他卻說是怕袋子沒錢而羞澀。

這種調侃可見阮孚的曠達性格。雖然袋子沒錢,但沒錢也有沒錢的智慧。

古人的成語智慧,蘊含著為人處世之道

6、瓜田李下:守住節操也有智慧

北齊有一位叫袁聿修的官員,他為官清廉,從不收賄賂。

一次,他到外地考察地方官吏,途徑兗州,兗州刺史是他的老朋友邢邵。

兩人見面以後,邢邵拿出一匹白綢想送袁聿修作為紀念。袁聿修有些為難,但反覆思索之後,還是謝絕了邢邵的好意,對他說:“我這次路過這裡,與往常不同。古人說,站在瓜田,最好不要彎腰提鞋,站在李子樹下,最好不要伸手整理帽子,免得被別人誤會。人言可畏,應像防禦水患一樣。你的心意我領了,但白綢不能收。”

邢邵理解袁聿修,就沒有再勉強他。

“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地方。

可見,古人要守住節操,也是有智慧的,不僅要主動避嫌,還要取得朋友的諒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