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玉和漆,在中國都有著悠久的歷史。玉的使用超過8000年而未斷絕,距今約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也出現了最早的漆器並一直流傳至今。兩者都是中華文化重要的物質載體。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自古以來,金、玉之間隱喻的美好深入人心,乎就是富貴概念的代名詞。“金聲玉振”、“金玉良緣”、“金玉滿堂”的詞頌與觀念口口相傳盡人皆知。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而在另一條古器物--漆器傳延脈絡之中的天然漆,也歷經千年而代代不息。“如膠似漆”、“千文萬華”同樣美譽了漆的內質與外飾,堅牢而華麗,歷千載不易。然而,玉與漆兩種材質的結合,在中華悠久燦爛的物質文明歷史中卻鮮有實物得以呈現。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殷建國 謝震 鳳梨漆(犀皮)糖玉香筒

北京正道2017年秋季拍賣會

玉文化長河浩瀚,厚重悠長,風起雲湧間,映射著歷史變遷的軌跡和一代代制玉人的智慧之光。當代中國經濟社會的空前繁榮安定,更為玉文化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舞臺,並逐漸賦予其新的內涵和生機。如何繼續創新技藝、融入合理適度的時代審美,著實令人期待。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作為傳統媒材之一的漆藝術復興,也是社會各界尤其是藝術界歷來關注的話題。上世紀六十年代,沈從文先生曾在《漆工藝問題》一書中曾無奈地寫道:“漆之為物,在文化史或工藝美術史方面的重要貢獻,一般學人即缺少深刻認識,求作有計劃有步驟研究,當然無可希望。”假如沈從文先生活到今天,看到“雲·幾”合作的玉漆藝術品,想必一定會改寫這個當時令他惆悵與糾結的文章話題。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因為,

漆遇上了玉,所謂“澄漆玉露一相逢,

便勝卻人間無數”。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是的,在我們身處的時代,有幸目睹了玉漆二材完美結合的作品,可以說這是新開一種審美風氣,也成就了傳統工藝經典媒材的一次創新性發展。蘇州玉雕名家殷建國先生與蘇州漆藝名家謝震先生二人合璧,將玉雕與漆藝糅為一體,打造出系列文房妙品,由殷建國先生操刀器型及玉質部分,謝震先生擔綱漆飾部分,二者聯袂潛心合作,原創設計了以香道、茶器為主題的玉漆藝術器皿類作品。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籍“雲·幾”之手新生的玉漆藝術品,器型飽滿構思靈動精巧,氣質古樸典雅,製作技藝堪稱完美。將兩種不同材質而各自彰顯獨立藝趣的工藝巧妙和融於一器,兼具實用性與原創性,成造化於巧思,彰顯了中國傳統生活美學的精緻唯美。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在設計格式大同和傳承因襲導致的陳舊化、工藝技術同質和類似化、文化流俗和復古化、優質資源壟斷和枯竭化的當下,玉與漆的結合,成為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新發展的一個樣板。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在空間上不是封閉的,在時間上不是停滯的,而是一個鮮活有機、不斷吸納的生命系統。當前的中國需要堅定的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則源於文化根基和價值支撐。正因為此,我們不能固步自封,更應深入挖掘傳統文化中蘊含的精神氣質,結合時代要求,對“原有的”進行創造性轉化,對“缺乏的”努力實現創新性發展。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殷建國先生相熟的朋友,必定十分了解他的為人作器態度。所謂人如其器,器如其人,殷老師的作品精緻、沉穩,古代中國人文墨客氣息撲面而來。尤其當看到他的器皿作品,你會被它們的古韻質樸所深深打動。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簡約的線條、完美的弧度,詮釋著殷老師對每一件作品的理解。更難能可貴的是,他的作品從未有重複之作,每一件都是獨一無二的。“睹物思人”這個成語,對於和殷先生有過深交、或有過他作品收藏的朋友而言會有特別感觸,因為,他的為人品格與作品美感已經二者合融、和諧一體。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漆藝家謝震,善長用新視點詮釋傳統漆媒材,他大膽挑戰甚至顛覆固有審美判斷,將漆藝創作引入具有精神意義的彼岸世界。當然,最動人的,是他在簡約抽象的創作中保留的個人手感,賦予了作品觀念性與個人性的完整,承載了人們對歷史與荒謬的反思,也為現實生活帶入詩意想象。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優秀的傳統藝術傳承,作為美好生活新期待的一部份,豐富了時代的審美,併成為社會重要的精神食糧。如何讓藝術作品更接地氣、充實新時期新的精神需求,殷建國與謝震兩位先生聯手為我們帶來了最好的答案:活化傳統,推陳出新;弘揚精神,激勵創新。

玉漆良緣 古風新生

玉漆良緣,古風新生,各美其美,美美與共。不論藝術家、藏家,抑或普通文藝愛好者,都應該感恩當下——生逢美好新時代,方能共享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豐碩果實,不忘本來,面向未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