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范增沒有離開項羽,劉邦打得過項羽嗎?

一紙荒涼


我們都知道秦末也是個混亂的時代,但正所謂亂世出英雄,項羽就是其中比較耀眼的一個,和項羽高大帥相比劉邦就顯得比較弱了,比武力劉邦絕不是項羽的對手,但是項羽輸在沒有劉邦的狡猾頭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腦子一根筋。


其實項羽起跑線就比劉邦快了一大截,比如出身項羽可是名門之後,而劉邦卻只是個草根,但是這個草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證明了自己才是草根之王,當時項羽身邊也不是沒有強大的謀士,最出名的就是項羽的亞父范增,其實范增當時已經年事已高,當年陳勝吳廣起義的時候范增都已經是七旬高齡了。


但是范增內心卻還視自己為楚國人,這時候剛好有個項羽的存在,於是范增就毅然決然地把自己的智慧獻給了偉大的反秦事業,當時范增可是項羽最信任的人,項羽斬殺宋義徹底掌握了大權,有了自己的能量,後來劉邦也攻破了武關到了關中地區,無奈當時的項羽實力已經很強大,先是在鉅鹿之戰滅掉了秦國主力,之後又向關中進發。


當時劉邦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勢力不如項羽,這才有了後面的鴻門宴,其實當時范增就屢次提醒項羽要宰掉劉邦,畢竟雖然當時的項羽有40萬的兵力,但是這其中很多都是其他諸侯的,自身真實兵力和劉邦相差無幾,並且這時候劉邦的威望已經在上漲,可惜項羽和項伯猶豫了半天,劉邦這才逃過一劫。


後來楚軍多次切斷了漢軍的糧道,當時劉邦已經陷入困境,范增勸說項羽攻打滎陽,當時項羽可以說離成功只有一步之遙,可惜中了劉邦手下陳平的離間計,項羽開始懷疑范增,後來又奪去了范增的權利,范增徹底心灰意冷離開了項羽,其實我們都知道範增的智慧絕對不輸張良和韓信,要是項羽當時聽從范增的建議,哪來後面的大漢帝國?


愛吃魚魚的魚


我是崆峒書生,很高興有機會回答這個問題。

項羽劉邦的楚漢之爭,書生認為是中國歷史上濃度最高、最為精彩的一段歷史,這段歷史的誘人之處在於不拖沓,時間短,而且精彩程度高。說道項羽勝劉邦這件事,書生個人認為並非范增離開來決定的,也就是說,就算反正不離開項羽,劉邦依然會戰勝項羽,不可控的,只是時間問題而已。

直,是項羽不如劉邦的第一敗

和劉邦相比,項羽太直了,雖然武力值高,能征善戰,具備直來直去的硬實力,可不懂得迂迴最終依然是要敗給劉邦的,柔能克剛就是這個道理。

項羽最大的缺點就是太直,以武服人,戰爭勝敗是武力決定,但下了戰場,太多事情並非靠武力來決定的,比如分封、治理等,很多事並不是一言堂決定的,因為眾人的智慧集合才可以實現更高的目的,這一點來說,項羽不如劉邦,而且差了很遠。

也正是這一點的差距,讓項羽失去了韓信這樣的人才,這種損傷並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凸顯出來的,而是經年累月的積累,讓項羽的缺點越來越突出,劉邦的優勢越來越明顯,最終項羽敗於劉邦也是情理之中。

獨,是項羽不如劉邦的第二敗

項羽太獨了,他總覺得自己天下無敵,不懂得一把拳頭打人的道理。

當然,論單打獨鬥來說,項羽確實無敵,他的戰役幾乎都是以少勝多,幾乎都是絕處逢生,可人生哪有這樣的常勝將軍,他最後的失敗不正是敗在了自己的獨,能聯合的力量失去了,連身邊的人失去了,除了自己,沒有可以依靠的力量。

反觀劉邦,張耳、彭越、韓信、英布,能聯合的力量都被他拉入陣營,幾乎組成了一個老小子天團,這個天團論單打能力,都不是項羽的對手,項羽甚至可以秒殺,但聯合起來,就不一定了,一個劉邦打不過一個項羽,那兩個呢,三個呢,甚至一群呢?

縱然項羽是蓋世英雄,但畢竟不能作為常勝蓋世英雄,也不可能永遠根據內心戰勝所有人。

范增對項羽的意義

范增對項羽無疑是有益的,但客觀來講,不能決定項羽這邊的生死。

范增作為謀臣,項羽對他的計謀並非劉備對諸葛亮那樣言聽計從,劉邦離間范增的核心目的,在於讓范增離開項羽,然後迅速戰勝項羽。

由此可以說明一個問題,當時項羽的實力已經不像之前那樣有優勢,或者說劉邦已經早有滅項羽的信心和想法,而項羽則不然,在他的心裡,劉邦不是自己的對手,甚至不配做自己的對手,這導致他始終不拿劉邦當回事。

當然,有了范增,劉邦想要戰勝項羽就沒那麼容易,但項羽要依靠范增贏了劉邦,不好說,項羽當時的局勢已經沒有優勢。

結語

劉邦戰勝項羽並非一時的勇猛,靠的就是蠶食和消磨,項羽若短期進攻劉邦,劉邦佔不到便宜,而劉邦則採用的是狗皮膏藥一樣的存在,應剛不過你,就耗死你。

范增如果在,可以周旋一會,但項羽不是善於這麼做的人,所以註定他的失敗。

我是崆峒書生,歡迎各位來我的主頁交流溝通。


崆峒書生


即使范增沒有離開項羽,劉邦也肯定打得過項羽。

為什麼這麼說呢?

理由是:

項羽的性格,政治上幼稚,還剛愎自用,只有個人英雄主義,豈有不敗之理?

劉邦最大的本事就是知人善用,自己又是個野心狂,哪有不贏的道理?

01

項羽力拔山兮氣蓋世!武功蓋世,軍事才能堪稱一流!

指揮作戰幾乎是常勝將軍。劉邦與他交戰,十戰九輸。

這就使項羽相信自己的本事了不得,心中天下無敵,不把劉邦放在眼裡。

正因為在項羽心目中老子天下第一,他身邊的人才得不到重用,范增氣走,韓信投奔劉邦。

即使范增不走,項羽能打勝仗,但是最終仍然贏不了劉邦。

范增的話,項羽並不重視,有時只是聽聽,並不那麼在意,范增不走留下來也起不了太大作用。這是項羽的性格決定了的。

說項羽政治上幼稚是有事實依據的。

你看他打到咸陽了,一把火把咸陽燒了幾個月,把咸陽燒了個精光。

天下實際上已經就是他的了,可是,他只想到做個楚王就滿足了。

於是,給所有諸侯王重新分封,包括劉邦(封劉邦為漢中王)。然後心安理得揮師回彭城老曹,他以為天下已經是他的了,沒有誰再敢與他爭霸了。

他哪裡知道劉邦的野心?劉邦在漢中一刻也沒有安神,時刻都在組織策劃反撲打回老家,以早日奪取天下。

比較起來,項羽是不是太幼稚了?最終導致徹底兵敗身死。

別說一個范增不走,就是十個范增不走,項羽依然打不過劉邦。

02

再說劉邦不論是個人軍事才能,還是綜合實力,都比不過項羽,但是,唯獨,劉邦有兩點比項羽厲害,完全甩項羽十八條街。

劉邦厲害之一,知人善任。

你看他跟韓信有一次吹牛,問韓信:我能帶多少兵?韓信實話實說:你最多能帶十萬兵。

劉邦又問:你呢能帶多少兵?韓信豪不謙虛說:我是多多益善。意思是越多越好。

劉邦又問:那你為什麼是我的手下?韓信說:你不能將兵,你能將將,你能奪取天下不是你的能力,那是上天安排好了的。

當然,韓信說這話也是太傲氣了,其實,韓信這麼說已經讓劉邦心裡不悅,只是他沒有表現出來,存在心裡了。

韓信的悲慘結局與這話不無關係,這是後話,此處不表。

還有一次,劉邦和手下將軍們在一起閒聊,說到項羽那麼厲害為什麼還是失敗了,說劉邦沒有項羽那麼厲害為什麼又能贏。

劉邦笑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張良;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源源不斷,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不如韓信。

此三人乃當今豪傑,我能放手放心地任用他們,這才是我得天下的根本原因。

項羽有一范增卻計不從,策不用,最後逼得他掛印歸鄉,行至途中“疽發背而死”,這就是他為我所滅的根本原因。

所以說,劉邦之所以打得過項羽,除了劉邦自己的一席話說得再明白不過了,還有就是劉邦的政治謀略及野心也是他必勝的原因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