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皇帝嗎?他生前當過皇帝嗎?

寶黛釵鳳璉平尤


炎漢德衰,然而天下人心思漢者依然大有人在。曹操託名漢相,藉著漢朝這塊招牌招攬人心、人才,若謀朝篡位,必然會人心大失,而此時劉備孫權割據山川虎視眈眈,曹操實在不敢冒這個風險。

曹操以漢朝的名義號令天下諸侯,服從的納入麾下,不服從的以漢朝皇帝的名義征伐,曹操與漢朝的聯繫實在太深,如果篡漢,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失去了理論依據,打自己的臉打的太狠。所以在當時有傳言說曹操要取代漢朝時老曹還特意寫了一篇文章給自己洗白。

曹操到死都未曾稱帝。

曹丕即位後,追封曹操為太祖武皇帝。


斧以斯之


導語:曹操是皇帝嗎?他生前當過皇帝嗎?

曹操至死都沒能榮登九五之尊!不是他不想,是臣妾辦不到。他最大的官職是魏王,挾天子而令諸侯,算個“土皇帝”。

離帝位僅一步之遙,曹操為什麼就是邁不出這一步?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烏桓後,北方基本統一。這時候的曹操兵強馬壯,將士歸心,權力高度集中,已基本滿足了稱帝條件。而在此後的十二年內,直到曹操64歲逝世,他始終“ 挾天子而令諸侯”而不稱帝,是出於下面這些原因:


一、心存漢室,願作周公

這點可能很多人不認同。暫緩吐槽,且聽我細細道來!

少年的曹操就是京城的浪蕩公子,和袁術、袁紹這些人燈紅酒綠,他對漢朝是有感情的。當何進要引董卓進京時,他就反對過。後來也是應該刺董才亡命天涯。他從小就立志匡扶漢室。

後來他一路殺伐,攻城略地,跟諸侯各種混戰,漸漸建立起了自己的勢力。他也深感漢室已是窮途未路,絕難再振。但他還是不想自己去破壞它。

這點我們從他的詩中就能感受得到。“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他把自己比作周公,一心治國卻沒有奪權之心。

在“周西伯昌,懷此聖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貢獻,臣節不墜”中,他又把自己比作西伯侯,始終是漢臣。

二、漢朝雖腐,但仍有不少鐵粉

大漢存胙400年,也曾金戈鐵馬,也曾氣勢輝煌。到東漢 未年雖已腐朽不堪,但仍有不少死忠。其中的代表人物荀彧和關羽應該給曹操很深感觸,讓他再不願去嘗試。

荀彧荀文若是曹操的第一謀士,為曹操立下汗馬功勞。兩人關係也很好,曹操曾拍著他的肩膀說:你是我的張良呀!但睿智的荀文若竟因曹操稱魏王而開始離心離德,最後殉漢。這事給曹操打擊很大!

關羽降他時提的條件就是:降漢不降曹!後來無論對誰,亮的旗號也一直是獻帝封的“漢壽亭侯”,不管跟劉備有多深情義都不用劉備給封的官諱。

第一的勇將跟第一的謀士都心存漢室,可見這種人並不在少數。

漢心還在,棄漢棄心。

三、袁術稱帝,孫堅擁璽的前車之鑑

孫堅因為得了傳國玉璽,起了有帝命的非分之想而死於非命。袁術當時家門顯赫、兵強馬壯,自己手中還有傳國玉璽,竟然就稱起了帝。結果眾叛親離,四方諸侯群起而攻之。最後落得個如喪家之犬,吐血而亡。

曹操可能也有這方面擔心。一旦稱帝便喪失了自己現有政權的合理性,最終落個孫堅袁術一般的下場。

四、怕受人利用,讓人漁利

在吳、蜀鬧掰時,假意屈從於曹操的孫權曾給他一封勸進信,曹操看了這封信說:這小子是要把我放火上烤呢!說罷撕了。

孫權勸進,自有其目的。而曹操睿智不從,自有其原因。


公元219年,曹操逝世,終年64歲。終其一生,有稱帝之力而最終放棄。“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兒子曹丕繼位,於220年由獻帝禪位稱帝。開國魏!



【溫馨提示:長相思,淡忘憶,相見不如懷念。尊崇原創,不忘初心。自古胡說容易,碼字太難;既然有緣與您於此相遇,期待文筆相談。如您認可“淡忘憶”,請關注讚賞分享,指正雅評留言,不勝感激!】


淡忘憶


曹操是皇帝嗎?他生前當過皇帝嗎?

答案是:曹操是皇帝,但他生前沒當過皇帝,死後被追尊為魏武帝。

曹操是有能力,有機會當皇帝的,心中也是非常想當皇帝的!

曹操的能力,在整個三國時代佔第一位。他有文采,有武功,既能主持政務,又能指揮打仗,肯用人,會用人,愛才如命。他雖則是中常侍曹騰之孫,太尉曹嵩之子,本身卻並沒有什麼地盤作為憑藉。在董卓竊據朝廷之時,他曹操只不過是一個逃出京城的,脫離部隊的一名團長級的“校尉”而已。

六年以後,他成為中原的一霸,做了漢獻帝的保護者,佔了長江與秦嶺以北幾乎每一寸的中國領土。

他開始起兵,確是為了討伐奸臣董卓,匡復漢室,其後,由於賞罰分明,威德足以服眾,也的確為天下忠臣義士所屬望。他挾天子以令諸侯,用漢獻帝的名義剷除大小軍閥,化割據為統一。

曹操對獻帝,起先也不算壞。漢獻帝流落在洛陽,很苦很窮。有誰去管?袁紹,不肯去。是曹操帶了兵到洛陽,把這位年僅十五歲的獻帝迎接到許縣來,給他立了朝廷,造了宮殿,供應了一切開銷。

後世文人,不看這一點,反而說漢獻帝是傀儡。

傀儡,不錯,是傀儡。

東漢和帝以後的殤帝之流,誰不是傀儡?站不起來的皇帝,不曾以自己的力量打下江山的皇帝們,本來也只有當傀儡的份。

曹操戎馬一生,戰無不勝,攻無不克,親手打下全國三分之二的天下。他本可以作伊尹、周公、霍光,並且已經幾乎作了伊尹、周公、霍光的,偏偏在建安十三年碰上了周瑜、諸葛亮幾位青年才俊,弄得統一大業功敗垂成。

於是,灰心之餘,倒行逆施,做出顯然是違反漢朝“非劉氏不能封王”祖訓。先是自封為魏公,向王莽看齊,又進位為魏王,越來越不像話。

在漢朝的歷史上,貴族的封爵只有王與侯,沒有公,為公的,僅有王莽一人。王莽篡位以前,自封為所謂“安漢公”。

因此,當曹操自封為“魏公”之時,天下的人都猜得到曹操的下一步是什麼:篡位!

所以,曹操雖沒有實際意義上篡位,歷史學家依然把他和王莽並列,稱為:莽曹。

他雖則自己沒有篡位,可是他給他的兒子創造了篡位的條件。

曹操死後不到一年,他的兒子曹丕,就篡位,做了皇帝。

歷史學家就把這筆帳,記到了曹操頭上。

曹操這個人在歷史上存在較大的爭議。

主要原因是因為兩部書,一部是三國時代吳國的一位無名氏所著的《曹瞞傳》,另一本是晉朝郭頒所寫的《世語》。

據《魏書》記載,曹操的話和事,都顯示他的寬大襟懷,說明他是大度能容的。從他對待劉備和關羽的態度,可以說明。不過,《曹瞞傳》中卻說:曹操心狠手辣,手下如有人的計謀比他高明,他便會設法除掉。而且,凡過去對他有怨恨的,他一定要報復。殺人時,他一面流淚,一面卻決不饒恕。

這樣諸如此類的現象,俯首可得。

對曹操的為人與某些事蹟,常常互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反。

所以,裴松之曾很感嘆地說過:“史之記言,即多潤色,故前載所述有非實者,後之作又有意改之,於史實也,不亦遠乎!”

他的這段話,是合乎事實,坡有道理的。也正是因為這些差異的存在,致使後人各執一詞,爭論不休,長期得不出一個公認的結論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