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是皇帝吗?他生前当过皇帝吗?

宝黛钗凤琏平尤


炎汉德衰,然而天下人心思汉者依然大有人在。曹操托名汉相,借着汉朝这块招牌招揽人心、人才,若谋朝篡位,必然会人心大失,而此时刘备孙权割据山川虎视眈眈,曹操实在不敢冒这个风险。

曹操以汉朝的名义号令天下诸侯,服从的纳入麾下,不服从的以汉朝皇帝的名义征伐,曹操与汉朝的联系实在太深,如果篡汉,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失去了理论依据,打自己的脸打的太狠。所以在当时有传言说曹操要取代汉朝时老曹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给自己洗白。

曹操到死都未曾称帝。

曹丕即位后,追封曹操为太祖武皇帝。


斧以斯之


导语:曹操是皇帝吗?他生前当过皇帝吗?

曹操至死都没能荣登九五之尊!不是他不想,是臣妾办不到。他最大的官职是魏王,挟天子而令诸侯,算个“土皇帝”。

离帝位仅一步之遥,曹操为什么就是迈不出这一步?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北征乌桓后,北方基本统一。这时候的曹操兵强马壮,将士归心,权力高度集中,已基本满足了称帝条件。而在此后的十二年内,直到曹操64岁逝世,他始终“ 挟天子而令诸侯”而不称帝,是出于下面这些原因:


一、心存汉室,愿作周公

这点可能很多人不认同。暂缓吐槽,且听我细细道来!

少年的曹操就是京城的浪荡公子,和袁术、袁绍这些人灯红酒绿,他对汉朝是有感情的。当何进要引董卓进京时,他就反对过。后来也是应该刺董才亡命天涯。他从小就立志匡扶汉室。

后来他一路杀伐,攻城略地,跟诸侯各种混战,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势力。他也深感汉室已是穷途未路,绝难再振。但他还是不想自己去破坏它。

这点我们从他的诗中就能感受得到。“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他把自己比作周公,一心治国却没有夺权之心。

在“周西伯昌,怀此圣德。三分天下,而有其二。修奉贡献,臣节不坠”中,他又把自己比作西伯侯,始终是汉臣。

二、汉朝虽腐,但仍有不少铁粉

大汉存胙400年,也曾金戈铁马,也曾气势辉煌。到东汉 未年虽已腐朽不堪,但仍有不少死忠。其中的代表人物荀彧和关羽应该给曹操很深感触,让他再不愿去尝试。

荀彧荀文若是曹操的第一谋士,为曹操立下汗马功劳。两人关系也很好,曹操曾拍着他的肩膀说:你是我的张良呀!但睿智的荀文若竟因曹操称魏王而开始离心离德,最后殉汉。这事给曹操打击很大!

关羽降他时提的条件就是:降汉不降曹!后来无论对谁,亮的旗号也一直是献帝封的“汉寿亭侯”,不管跟刘备有多深情义都不用刘备给封的官讳。

第一的勇将跟第一的谋士都心存汉室,可见这种人并不在少数。

汉心还在,弃汉弃心。

三、袁术称帝,孙坚拥玺的前车之鉴

孙坚因为得了传国玉玺,起了有帝命的非分之想而死于非命。袁术当时家门显赫、兵强马壮,自己手中还有传国玉玺,竟然就称起了帝。结果众叛亲离,四方诸侯群起而攻之。最后落得个如丧家之犬,吐血而亡。

曹操可能也有这方面担心。一旦称帝便丧失了自己现有政权的合理性,最终落个孙坚袁术一般的下场。

四、怕受人利用,让人渔利

在吴、蜀闹掰时,假意屈从于曹操的孙权曾给他一封劝进信,曹操看了这封信说:这小子是要把我放火上烤呢!说罢撕了。

孙权劝进,自有其目的。而曹操睿智不从,自有其原因。


公元219年,曹操逝世,终年64岁。终其一生,有称帝之力而最终放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儿子曹丕继位,于220年由献帝禅位称帝。开国魏!



【温馨提示:长相思,淡忘忆,相见不如怀念。尊崇原创,不忘初心。自古胡说容易,码字太难;既然有缘与您于此相遇,期待文笔相谈。如您认可“淡忘忆”,请关注赞赏分享,指正雅评留言,不胜感激!】


淡忘忆


曹操是皇帝吗?他生前当过皇帝吗?

答案是:曹操是皇帝,但他生前没当过皇帝,死后被追尊为魏武帝。

曹操是有能力,有机会当皇帝的,心中也是非常想当皇帝的!

曹操的能力,在整个三国时代占第一位。他有文采,有武功,既能主持政务,又能指挥打仗,肯用人,会用人,爱才如命。他虽则是中常侍曹腾之孙,太尉曹嵩之子,本身却并没有什么地盘作为凭借。在董卓窃据朝廷之时,他曹操只不过是一个逃出京城的,脱离部队的一名团长级的“校尉”而已。

六年以后,他成为中原的一霸,做了汉献帝的保护者,占了长江与秦岭以北几乎每一寸的中国领土。

他开始起兵,确是为了讨伐奸臣董卓,匡复汉室,其后,由于赏罚分明,威德足以服众,也的确为天下忠臣义士所属望。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用汉献帝的名义铲除大小军阀,化割据为统一。

曹操对献帝,起先也不算坏。汉献帝流落在洛阳,很苦很穷。有谁去管?袁绍,不肯去。是曹操带了兵到洛阳,把这位年仅十五岁的献帝迎接到许县来,给他立了朝廷,造了宫殿,供应了一切开销。

后世文人,不看这一点,反而说汉献帝是傀儡。

傀儡,不错,是傀儡。

东汉和帝以后的殇帝之流,谁不是傀儡?站不起来的皇帝,不曾以自己的力量打下江山的皇帝们,本来也只有当傀儡的份。

曹操戎马一生,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亲手打下全国三分之二的天下。他本可以作伊尹、周公、霍光,并且已经几乎作了伊尹、周公、霍光的,偏偏在建安十三年碰上了周瑜、诸葛亮几位青年才俊,弄得统一大业功败垂成。

于是,灰心之余,倒行逆施,做出显然是违反汉朝“非刘氏不能封王”祖训。先是自封为魏公,向王莽看齐,又进位为魏王,越来越不像话。

在汉朝的历史上,贵族的封爵只有王与侯,没有公,为公的,仅有王莽一人。王莽篡位以前,自封为所谓“安汉公”。

因此,当曹操自封为“魏公”之时,天下的人都猜得到曹操的下一步是什么:篡位!

所以,曹操虽没有实际意义上篡位,历史学家依然把他和王莽并列,称为:莽曹。

他虽则自己没有篡位,可是他给他的儿子创造了篡位的条件。

曹操死后不到一年,他的儿子曹丕,就篡位,做了皇帝。

历史学家就把这笔帐,记到了曹操头上。

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存在较大的争议。

主要原因是因为两部书,一部是三国时代吴国的一位无名氏所著的《曹瞒传》,另一本是晋朝郭颁所写的《世语》。

据《魏书》记载,曹操的话和事,都显示他的宽大襟怀,说明他是大度能容的。从他对待刘备和关羽的态度,可以说明。不过,《曹瞒传》中却说:曹操心狠手辣,手下如有人的计谋比他高明,他便会设法除掉。而且,凡过去对他有怨恨的,他一定要报复。杀人时,他一面流泪,一面却决不饶恕。

这样诸如此类的现象,俯首可得。

对曹操的为人与某些事迹,常常互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反。

所以,裴松之曾很感叹地说过:“史之记言,即多润色,故前载所述有非实者,后之作又有意改之,于史实也,不亦远乎!”

他的这段话,是合乎事实,坡有道理的。也正是因为这些差异的存在,致使后人各执一词,争论不休,长期得不出一个公认的结论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