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晚期有哪些諸侯國?

帶翅膀的烏龜


前言:漢高祖是在秦朝二世而亡的基礎上建立的漢朝,有感於郡縣制不利於他的萬世基業,就在建國之初採用了分封制,分封諸子、諸功臣為諸侯,後期又覺得一些封王的功臣勢力太大, 威脅劉氏皇室權力,就通過一系列的措施,消除了異性諸侯王,但是在他去世後,呂后專權,封了一些呂氏諸侯王,但是很快就被劉氏皇族和一些功臣家族推翻了,落實了非劉氏不得封王的規矩,但是經過了幾代人,各地的劉氏諸侯王和中央朝廷之間的離心力越來越高,終於在漢景帝時期爆發了七國之亂,雖然動亂很快被平定,但是中央朝廷已經深刻認識到諸侯王們對中央的威脅,到了漢武帝時期就採用推恩令來削弱各地諸侯王對中央的影響。雖然動亂造成部分諸侯國被廢除,但是在劉氏皇族的繁衍下,數量仍然很多。

要問漢武帝后期還有哪些諸侯國,我們先要知道的是漢朝到漢武帝時期不光只有劉姓諸侯國,還有異性徹侯諸侯國,徹侯同樣擁有食邑,同樣有自己的相,同樣有自己的組織機構,一樣稱為諸侯國。所以我們要查的就是漢武帝時期劉安被殺(公元前122年)的這個時間後面還有哪些劉姓諸侯國和異性徹侯諸侯國。

一、劉姓諸侯國

1、漢高祖後期的劉姓諸侯國:齊王劉肥、趙王劉如意、代王劉恆、梁王劉恢、淮陽王劉友、淮南王劉長、燕王劉建,以上為高祖諸子;吳王劉濞(高祖侄兒)、楚王劉交(高祖弟弟)、羹頡侯劉信(高祖侄兒)。其中劉如意被後面被呂后所殺,劉恢自殺絕後,劉建死後兒子被呂后所殺,這三支都沒有傳承,劉恆做了皇帝暫且不說,劉友的兒子和劉濞一起發動了齊國之亂,兩家都直接人死國滅,劉信被呂后貶成了關內侯,就只剩下劉肥、劉長和劉交三家。

劉肥子孫因參與七國之亂的眾多,傳承到漢武帝后期的僅剩三子劉章、八子劉將閭和十子劉志 這三支,劉章有記載的兒子就一個劉喜,傳承到公元前122年後的有長子城陽王劉延、次子雷侯劉豨(公元前112年國除)、四子劉壯的兒子闢侯劉朋、五子利鄉侯劉嬰(公元前120年國除) 、七子東平侯劉慶(公元前120年國除)、八子運平侯劉欣(公元前112年國除)、九子山州侯劉齒(公元前112年國除)、十子海常侯劉福(公元前112年國除)、十一子騶丘侯劉憲、十二子南城侯劉貞、十三子廣陵侯劉表、十四子莊原侯劉皋,劉延次子麥侯劉昌(公元前112年國除)、三子巨合侯劉發(公元前112年國除)、四子昌侯劉差(公元前112年國除)、五子蕢侯劉方(公元前112年國除)、六子雩殷侯劉澤、七子石洛侯劉敬、八子挾術侯劉昆吾、九子挍侯劉霸、十子朸侯劉讓、十一子父城侯劉光、十二子庸侯劉譚、十三子翟侯劉壽(公元前112年國除)、十四子鱣侯劉應(公元前112年國除)、十五子彭侯劉偃(公元前112年國除)、十六子瓡侯劉息、十七子虛水侯劉禹、十八子東淮侯劉類(公元前112年國除)、十九子栒侯劉買(公元前112年國除)、二十子涓侯劉不疑(公元前112年國除),劉志長子菑川王劉建、次子劇原侯劉錯、三子壤侯劉高遂、四子平望侯劉賞、五子臨原侯劉始昌、六子葛魁侯劉寬、七子益都侯劉胡、八子平酌侯劉強、九子劇魁侯劉墨、十子壽梁侯劉守(公元前112年國除)、十一子平度侯劉衍、十二子宜成侯劉偃,劉建的次子陸侯劉何、三子廣饒侯劉國、四子缾侯劉成、五子俞閭侯劉不害。

劉長的四個兒子分別為淮南王劉安,濟北王劉勃,衡山王劉賜、東成侯劉良,其中劉安、劉賜因謀反案被漢武帝所殺,國除,劉良早死無後,僅劉勃這支和劉賜的三子終弋侯劉廣置(公元前112年國除)堅挺到了公元前122年,劉勃的長子濟北王劉胡、次子陪安侯劉不害、三子榮簡侯劉騫(公元前120年國除)、四子周堅侯劉何(公元前112年國除)、五子安陽侯劉桀、六子五㽛侯劉癯丘(公元前112年國除)、七子富侯劉襲、八子陪侯劉明(公元前112年國除)、九子叢侯劉信(公元前112年國除)、十一子羽侯劉成、十二子胡母侯劉楚。

劉交兒子眾多,有記載的有7個,除了早死國除,參與叛亂而身死國除,犯罪而國除的,諸侯國傳承到公元前122年只有三子劉禮、五子劉歲和七字劉調三支。劉禮這邊有子劉道,劉道的長子楚王劉注、次子杏山侯劉成(公元前112年國除)、三子浮丘侯劉不審(公元前112年國除),劉歲的兒子沈猶侯劉受(公元前118年國除),劉調的孫子棘樂侯劉慶(公元前112年國除)。

2、漢文帝劉恆兒子們的諸侯國:梁王劉武和代王劉參,劉武共有5個兒子,都有封國,但是傳承到公元前122年的僅其長子劉買一支,劉買長子為梁王劉襄。劉參這支是他的孫子代王劉義。

3、漢景帝劉啟兒子們的諸侯國:河間王劉德、臨江王劉閼於、魯王劉餘、江都王劉非、長沙王劉發、趙王劉彭祖、膠西王劉端、中山王劉勝、廣川王劉越、膠東王劉寄、清河王劉乘、常山王劉舜。其中有諸侯國傳承到公元前122年的有劉德、劉餘、劉非、劉發、劉彭祖、劉勝、劉寄、劉舜,共八支。

劉德長子河間王劉不周、二子茲侯劉明、三子旁光侯劉殷、四子距陽侯劉匄、五子蔞侯劉退、六子阿武侯劉豫、七子參戶侯劉免、八子州郷侯劉禁、九子平城侯劉禮、十子廣侯劉順、十一子蓋胥侯劉讓、十二子瀋陽侯劉自為。劉餘的兒子魯王劉光。劉非的兒子江都王劉建(公元前121年國除)。劉髮長子長沙王劉庸、次子安成侯劉蒼、三子宜春侯劉成、四子句容侯劉黨、五子容陵侯劉福、六子路陵侯劉童、七子攸輿侯劉則、八子茶陵侯劉訴、九子建成侯劉拾、十子安眾侯劉丹、十一子葉平侯劉喜、十二子夫夷侯劉義、十三子舂陵侯劉買、十四子都梁侯劉定、十五子洮陽侯劉狩、十六子眾陵侯劉賢。劉彭祖這一支的諸侯國到公元前122年還在的就多了,有趙王劉彭祖,其四子尉文侯劉丙、五子封斯侯劉胡傷、六子榆丘侯劉受福、七子襄嚵侯劉建、八子邯會侯劉仁、九子朝侯劉義、十子東城侯劉遺、十一子陰城侯劉蒼、十二子邯平侯劉順、十三子武始侯劉昌、十四子象氏侯劉賀、十五子易安侯劉平、十六子柏暢侯劉終古、十七子歊安侯劉延年、十八子漳北侯劉寬、十九子南龻侯劉佗、二十子南陵侯劉慶。劉勝這一支也很多,有中山王劉勝,其次子廣望侯劉忠、三子將梁侯劉朝平、四子薪館侯劉未央、五子陸城侯劉貞、六子薪處侯劉嘉、七子陸地侯劉義、八子臨樂侯劉光、九子東野侯劉章、十子高平侯劉喜、十一子廣川侯劉頗、十二子乘丘侯劉將夜、十三子高丘侯劉破胡、十四子柳宿侯劉蓋、十五子戎丘侯劉讓、十六子樊輿侯劉修、十七子曲成侯劉萬歲、十八子安敦侯劉傳富、十九子安險侯劉應、二十子安道侯劉恢,其中公元前112年有12個除國。劉寄這一支記載不詳,可以判斷的公元前122年他們家的諸侯國最少有兩個個,膠東王劉寄,其愛子劉慶。劉舜記載不詳,可以判斷他這一支最少有3個諸侯國,常山王劉舜、其三子劉平和四子劉商。

二、異性諸侯國

1、劉邦後期的異性諸侯國

2、劉恆封的異性諸侯國

3、劉啟封的異性諸侯國

未完待續,需要查的資料太多


鄂G遊天下


漢武帝劉徹,生於漢景帝前元年(不是前元元年,而是前元年;景帝在位時三次改元,但是沒有建立年號,稱前、中、後某年。景帝前元年即前156年),生母王氏時為景帝美人(後宮妃子封號),初名彘,是景帝第十子。

景帝前四年(前153年),劉彘以皇子的身份被封為膠東王。前六年(前151年),景帝薄皇后因無子又不得寵愛而被廢。前七年(前150年)正月,景帝將太子劉榮廢為為臨江王。當年四月,景帝立美人王氏為皇后,十二天後立王皇后的獨子膠東王劉彘為新太子,改名劉徹。這就是將來的漢武帝。

景帝后三年(前141年)正月,漢景帝劉啟駕崩。皇太子劉徹即皇帝位,建年號,以明年為建元元年(前140年),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年號。

漢武帝一生共使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後元等十一個年號,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六個年號每個使用六年,太初、天漢、太始、徵和四個年號每個使用四年,後元年號只使用二年(因為漢武帝在後元二年駕崩,所以後元年號到第二年就戛然而止了。)

漢武帝即位時十六歲(實際十四歲),駕崩時七十歲(實際六十八歲),在位五十四年另一個月,是中華歷史上在位時間第四長的皇帝。

而前三位分別是:清聖祖康熙帝-在位六十一年另十一個月;清高宗乾隆帝-在位六十年另五個月;西夏仁宗-在位五十四年另三個月。夏仁宗僅僅以比漢武帝多在位六十天不到的時間,擠進中華歷代皇帝在位時間最長前三名,真是天意。

但和默默無聞、蟄伏西北一隅之地、施政毫無建樹的夏仁宗相比,漢武帝在五十四年的皇帝生涯裡,對內設立中外朝二元制度;開創刺史制、察舉制;頒行推恩令;推行平準均輸法、算緡告緡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對外則連續用兵擊破匈奴;收伏閩越、南越、衛氏朝鮮;鑿空西域、開絲綢之路;開闢西南夷;更是創設年號、頒太初曆沿用至今;是實實在在一代雄主,建立諸多豐功偉業,個人建樹不可估量。

但武帝晚年逐漸昏庸、好大喜功、崇信方術、自奉奢侈,又窮兵黷武、歲歲用兵,導致民間疲敝,百姓困苦;同時迷信奸臣、猜忌親人,以至於巫蠱之禍爆發、父子反目,親屬罹殃,漢室江山在武帝晚年的折騰中幾乎傾覆。

在晚年諸多內外挫折的打擊下,時日無多的武帝終於醒悟悔過,頒佈《輪臺詔》罪己,強調與民休息。之後在臨終前顧託得人,選定霍光輔政,使得漢家天下得以延續。武帝也得到了“雖有亡秦之禍而無亡秦之過”的評價,功過參抵,依舊不失為中華歷史上的最偉大的皇帝之一。

武帝的平生功業及人生經歷因與本題無關,所以簡略介紹後就不再細述,下面著重介紹題主提出的“武帝晚年還有那些諸侯國”這個問題。

武帝即位時,曾經尾大不掉的漢初各諸侯國已經在文帝、景帝兩代先帝的持續打擊下,被剝奪了大部分權力、同時削減分割了封地,導致諸侯國逐漸式微,再也不復當初高帝、惠帝時各諸侯國依仗疆域廣大、人口眾多,造成諸侯王們因此擁兵自重、專制一方,最終威脅到漢朝中樞的驕橫不法、乃至半獨立狀態了。

尤其是景帝平定“七國之亂”後,不但起兵作亂的吳楚等七國叛亂諸侯王受到致命性打擊,王國被全部廢黜(楚國除外)。其餘未參與作亂的諸侯國,也被景帝趁勢收奪原屬諸侯國所轄的部分屬郡、屬縣,以削弱諸侯王們過大的權力,以加強漢室朝廷的力量。

同時,景帝還按照賈誼當年“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先後分封自己的皇子為新的諸侯王,並安排他們前往封國就任,以削弱諸多開國時就存在的遠支諸侯國勢力。而各諸侯王在七國之亂前擁有的任免封國官員(除國相、太傅、中尉外)和徵收封國賦稅的權力,也被全部剝奪,此後諸侯王不得直接治理封國,無權處置封國政事,只能由皇帝派去的官員代管(實際就是直屬朝廷)。諸侯王們只能保持一支規模極小的王國衛隊、以及擁有按朝廷事先核算好的數量來收取自己封國內租稅作為俸祿的權力,僅此而已。

武帝登基後,在景帝已經下了大力氣削弱諸侯國力量的基礎上,把“眾建諸侯而少其力”的政策繼續發揚光大,採用主父偃提出的計策,頒佈“推恩令”,令諸侯王們推私恩分封諸子弟為列侯。這樣,名義上諸宗室子弟都受惠於此令、得以建侯國,為一方諸侯,實際上是朝廷用此策將地域寬廣、人口眾多的大諸侯國分割肢解,以削弱諸侯王的實力。

漢制:侯國隸於郡、位與縣當。推恩令下,新設立的侯國從原屬的諸侯國內分離出來,改屬朝廷直轄的郡,諸侯國的疆域因此的縮小,而朝廷直轄的土地卻因此得到擴張。這樣一來,朝廷根本不需用武力,也不要刻意去廢黜、貶損諸侯王,原本相對強大的諸侯國自己就在推恩令的謀劃下分崩離析、一團散沙了。在此之後,諸侯國轄地僅有數縣,漢初諸侯國封地過大問題被徹底解決。

至此,漢朝廷的權力和實力顯著增強,而諸侯國的力量已經大為削弱。諸侯王雖仍舊在位,但封國轄地僅有數縣,而且諸侯王們的大部分政治權力已經被剝奪乾淨,其實際地位僅相當於地方上的一個郡守而已,再也沒有如同他們的漢初先輩那樣,具有同朝廷直接對抗的軍事基礎和物質條件了。

當然,武帝只是以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們,而並沒有直接從根子上把他們消除的意思,同時漢室宗親瓜綿椒衍、卜世延長,歷代皇帝也都有皇子、皇弟受封建國。在武帝時期,諸侯王國還是繼續存在、並且數量眾多的。

而按照題主所設定的“武帝晚年”這一標準,依據武帝享年七十歲這個實際情況,這裡設定武帝六十歲(傳統習慣,按虛歲算),也即天漢四年(前97年)時,作為他達到“晚年”的時段。

在漢天漢四年(前97年)時,漢室尚存的諸侯國有:

一、太上皇位下一國:楚國

楚國始封者為太上皇第四子楚元王劉交,此時在位楚王為劉延壽。

地節元年(前69年),劉延壽謀反,事洩後被誅殺。楚國被廢封(後來宣帝封己子劉囂為楚王,重建楚國。)

二、高皇帝位下三國:城陽國、甾川國、濟北國

城陽國始封者為高帝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次子城陽景王劉章。

劉章以“誅滅諸呂”而著稱於世。此時在位城陽王為城陽惠王劉武。城陽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甾川國始封者為高帝庶長子齊悼惠王劉肥第十子甾川懿王劉志。

劉志原封濟北王,七國之亂平定後被景帝改封菑川王。此時在位甾川王為菑川頃王劉遺。甾川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濟北國始封者為高帝第七子淮南厲王劉長次子濟北貞王劉勃。

劉勃原封衡山王,七國之亂平定後景帝改封濟北王劉志為菑川王,衡山王劉勃移封濟北王。此時在位濟北王為濟北成王劉胡。始元元年(前86年)濟北王劉寬犯罪自殺,濟北國除封。

三、文皇帝位下兩國:梁國、清河國(代國)

梁國始封者為文帝次子梁孝王劉武。此時在位梁王為梁平王劉襄。

劉武原封代王、淮陽王,後改封梁王。梁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清河國(代國)始封者為文帝第三子代孝王劉參。劉參原封太原王,後改封代王。劉參之孫劉義被改封清河王,此時在位(清河剛王)。

地節四年 (前66年)清河王劉年犯罪被廢,清河國除封。

景皇帝位下十國:河間國、魯國、長沙國、趙國、中山國、廣川國、膠東國、真定國(常山國)、膠東國分支六安國、常山國分支泗水國

河間國始封者為景帝次子河間獻王劉德。此時在位河間王為河間孝王劉慶。

劉德在景帝諸子中最為賢德,“實事求是”成語即出自劉德。河間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魯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四子魯恭王劉餘。此時在位魯王為魯安王劉光。

劉餘愛好音樂,不喜文辭。魯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長沙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六子長沙定王劉發。此時在位長沙王為長沙頃王劉附朐。

劉發本人籍籍無名,但是他的五世孫劉秀光復社稷,中興漢室,即漢世祖光武帝,給長沙國大大增光。

長沙國王莽篡漢時廢封。光武帝中興漢室後復封,建武十三年(37年),改降臨湘侯國。

趙國始封者為景帝第七子劉彭祖,此時依舊在位(趙敬肅王)。趙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中山國始封者為景帝第九子中山靖王劉勝。此時在位中山王為中山康王劉昆侈。

劉勝最為後世所知的是他有一百個兒子,而後世三國蜀漢皇帝劉備自稱是其一個兒子的後代,號稱“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玄孫”。

五鳳四年(前54年),中山懷王劉修去世,沒有子嗣,中山國除封。(後來宣帝、元帝都重建過中山國,漢平帝劉衎即元帝第三子中山孝王劉興獨子。)

廣川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十一子廣川惠王劉越。此時在位廣川王為劉去。

劉去在本始四年(前70年)因犯罪被廢黜王爵,流放途中自殺。地節四年(前66年),劉去之兄劉文被立為廣川王。甘露四年(前50年),嗣廣川王劉海陽犯法被廢,流放房陵,廣川國廢封。

膠東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十二子膠東康王劉寄。此時在位膠東王為膠東戴王劉通平。

劉寄母親為武帝生母王皇后的妹妹,兩人既是同父異母兄弟、又是姨表兄弟,年紀也相近,所以劉寄和武帝自幼關係緊密。武帝從膠東王成為太子後,膠東王位即轉封劉寄,二人關係可見一斑。膠東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真定國(常山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十三子常山憲王劉舜。此時在位真定王為真定頃王劉平。

常山憲王劉舜於元鼎二年(前114年)去世後,常山太子劉勃繼位。劉舜庶長子劉梲向前來處理劉舜喪事的朝廷使者舉報常山太后脩氏和嗣常山王劉勃於憲王病重時不按照禮儀侍奉病榻前,又在憲王去世後不遵循守孝禮儀、肆意飲酒賭博,有違國家法令。使者調查後確認屬實,向武帝彙報。武帝於是廢除劉勃常山王之位,和王太后脩氏一同流放房陵。另封劉舜第三子劉平為真定王,延續常山憲王劉舜的祭祀。

真定國傳承至王莽篡漢時被一度廢除。前真定王劉楊在新莽末年起兵,並將自己的外甥女郭聖通嫁給尚未登基的光武帝,以此發家。

真定國在光武帝中興漢室時續封,建武十三年(37年),改降真定侯國。

六安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十二子膠東康王劉寄次子劉慶,此時在位(六安恭王)。

當初膠東康王劉寄暗中參與淮南王劉安謀叛之事洩露後,惶恐而發病,不久病逝,生前沒有立太子。武帝因為和劉寄以往關係親密,所以沒有追究此事,並讓劉寄長子劉賢繼承膠東王。額外再封劉寄次子劉慶為諸侯王,移封因謀反被誅殺的前衡山王劉賜封國,改名六安國。劉慶即第一代六安王。六安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泗水國始封者為景帝第十三子常山憲王劉舜第四子劉商。此時在位泗水王為泗水戴王劉賀。

武帝廢黜嗣常山王劉勃王位後,除了封常山憲王劉舜第三子劉平為真定王之外,再封劉舜第四子劉商為諸侯王,移封徐州凌縣,建泗水國。泗水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光武帝中興漢室後,重建泗水國,封族叔劉歙為泗水王,建武十三年(37年),泗水國除封。

武皇帝位下三國:燕國、廣陵國、昌邑國

燕國始封者為武帝第三子劉旦,此時在位(燕剌王)。

劉旦在巫蠱之禍後,主動上書要求宿衛宮廷、意圖自薦太子。武帝大怒,殺燕國使者,削燕國三縣以示懲罰。後元二年(前87年)武帝駕崩後,劉旦認為自己在武帝在世諸子中年紀最長,應該繼位卻沒有被立為新帝,心中怨恨,於是暗中勾結朝臣策劃,準備謀反篡位。

元鳳元年(前80年)劉旦勾結武帝之女鄂邑公主、輔政大臣上官桀、桑弘羊等人謀反事敗露,不得已自縊而死,燕國除封。本始元年(前73年),宣帝封劉旦長子劉建為廣陽王,延續劉旦祭祀。廣陽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廣陵國始封者為武帝第四子劉胥,此時在位(廣陵厲王)。

劉胥為人好勇少智,行事沒有法度,所以不被武帝所喜愛。武帝駕崩後,昭帝繼位,年幼沒有子嗣,所以劉胥暗中覬覦皇位。昭帝去世後,宣帝登基,劉胥更加不服,多年暗中行巫蠱之術詛咒宣帝。

五鳳四年(前54年),劉胥巫蠱之事洩露,宣帝派廷尉、大鴻臚前往廣陵國審訊劉胥。劉胥在承認詛咒之事後畏罪自殺,廣陵國廢封。初元二年(前47年),元帝封劉胥前廣陵太子劉霸為廣陵王,復建廣陵國。廣陵國一直傳承至王莽篡漢時。

昌邑國始封者為武帝第五子劉髆,此時剛剛受封昌邑王(昌邑哀王)。

劉髆母舅為貳師將軍海西侯李廣利,頗有戰功,為武帝后期最重要軍事將領,深受武帝信任。所以劉髆依仗母家勢力,在巫蠱之禍後,一度非常有機會繼立為太子。但是徵和三年(前90年),李廣利與左丞相劉屈氂詛咒漢武帝、謀立劉髆為帝事發,劉屈氂被誅滅全家,李氏家族也被收監。李廣利正在出徵匈奴途中,聞訊投降匈奴,導致李氏全族被殺,劉髆也因此失去武帝寵愛,抑鬱成疾,於後元元年(前88年)薨逝。子劉賀繼承昌邑王爵。

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駕崩,沒有子嗣,昌邑王劉賀被執掌朝政的大司馬霍光以上官太后的名義召入朝,先立為皇太子,然後即皇帝位。二十七天後,霍光以“荒淫無度、狂悖少德”為由,奏請皇太后上官氏下詔廢黜劉賀皇帝之位,讓他返回昌邑國,但是不再重為昌邑王,僅僅保留湯沐邑二千戶,昌邑國被廢除,改為山陽郡。霍光另選武帝曾孫、戾太子之孫劉病己承襲皇位,改名劉詢,即漢宣帝。

元康三年(前63年),宣帝憐憫劉賀當年被廢,又得知劉賀已經精神頹廢、不足為忌,所以封其為為海昏侯,封國豫章郡海昏縣(今江西南昌新建區)就國。神爵三年(前59年),海昏侯劉賀去世,海昏侯國一度廢除。初元三年(前46年),元帝封劉賀之子劉代宗為海昏侯,重建海昏侯國。海昏侯國傳承至王莽篡漢時被廢封,光武帝中興漢室時又重建,直至永元十六年(公元104年),海昏侯國除封。

以上,即漢武帝劉徹晚年時(天漢四年、前97年),尚存的諸侯國明細,計太上皇位下一國、高皇帝位下三國、文皇帝位下兩國、景皇帝位下十國、武皇帝位下三國,合計十九諸侯國。


伯虎42


西漢建立之後,劉邦為了穩固劉氏統治,在消滅異姓諸侯王之後大封宗室為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王與中央朝廷之間的矛盾越來越突出,最終釀成了“七國之亂”。歷經漢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和漢武帝時期的“推恩令”之後,西漢諸侯國其實發生了較大的變動,漢武帝晚年時仍然存在的諸侯國,大致有以下這些。

1、楚國。西漢初韓信被封為楚王,然而不足一年漢獻便因“謀反”被捕,降封淮陰侯,後劉邦改封異母弟劉交為楚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楚王劉戊因參與“七王之亂”,最終兵敗自刎,漢景帝改立楚元王劉交第三子、劉戊的三叔平陸侯劉禮為楚王。漢武帝晚年時,楚王劉延壽在位。

2、燕國。項羽分封天下時,臧荼獲封燕王,西漢建立後得以保存,後臧荼謀反被殺,劉邦改封盧綰為燕王。劉邦清理異姓諸侯時,燕王盧綰擔驚受怕之下“養匪自重”,結果觸怒劉邦,最終逃亡匈奴。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劉邦封兒子劉建為燕王,死後國除。漢高後八年(前180年),呂雉封呂通為燕王,“諸呂之亂”中呂通被殺,同年漢文帝徙封琅琊王劉澤為燕王。漢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燕王劉定國(劉澤曾孫)因淫亂之罪自殺,國除。元狩六年(前117年),漢武帝改立兒子劉旦為燕王,漢武帝晚年是劉旦仍然在位。

3、濟北國。濟北國在西漢初本為齊國轄地,漢文帝二年(前178年)時,因劉肥之子劉興居在“諸呂之亂”中立功,於是割濟北郡於劉興居,立濟北國,但不久後便陰謀反被除國。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漢文帝分齊為六國,劉志被立為濟北王。景帝三年(前154),“七國之亂”後,劉志被改封淄川王,衡山王劉勃遷為濟北王。漢武帝晚年時,劉勃之孫劉寬在位。

4、膠東國。膠東國在西漢初本為齊國轄地,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漢文帝分齊為六國,劉肥第十三子劉雄渠被立為膠東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劉雄渠因參與“七國之亂”,兵敗後國除,其地分為膠東郡和東萊郡。漢景帝四年(前153年),漢景帝封劉徹為膠東王,並於膠東郡重立膠東國,後因劉徹被立為太子而未能就國,膠東國再度除國。景帝中二年(前148年),重新設立膠東國,封兒子劉寄為膠東王。漢武帝晚年時,劉寄之孫膠東王劉通平在位。

5、菑川國。膠東國在西漢初本為齊國轄地,漢文帝十六年(前164年),漢文帝分齊為六國,劉肥第十二子劉賢被立為菑川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劉賢因參與“七國之亂”兵敗自盡,漢景帝徙封濟北王劉志為菑川王。漢武帝晚年時,劉志之孫劉遺在位。

6、城陽國。城陽國在西漢初本為齊國轄地,漢文帝二年(前178年)時,因劉肥次子劉章在“諸呂之亂”中立功,被漢文帝封為城陽王,割齊地城陽郡為城陽國。劉章去世之後,其子劉喜即位,後於前169年被改封為淮南王,但四年後又改回。漢武帝晚年時,第六代城陽王劉順在位。

7、六安國。元狩二年(前121年),漢武帝設六安國,封膠東康王劉寄幼子劉慶為六安王。劉寄雖然因參與淮南王劉安叛亂而獲罪,最終驚懼而死,但漢武帝卻並未為難他的兒子,其中長子劉賢繼承膠東國,而深受母親寵愛的劉慶則被封為六安王。漢武帝晚年時,劉慶仍然在位。

8、梁國。西漢之初,劉邦封彭越為梁王,彭越被誅除以後,劉邦封第五子劉恢為梁王。呂雉掌權期間,劉恢被徙封趙王,改封弟弟呂產為梁王,“諸呂之亂”後呂產被殺。漢文帝二年(前179年),漢文帝劉恆封幼子劉揖為梁王,劉揖死後無子,劉恆又遷嫡次子淮陽王劉武為梁王。漢武帝晚年時,劉武重孫梁貞王劉毋傷在位。

9、魯國。呂后掌權時期,於前187年封魯元公主之子張偃為魯王,建立魯國。漢文帝二年(前179年),漢文帝劉恆撤銷魯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七國之亂”平定之後,漢景帝徙封兒子劉餘為魯王。漢武帝晚年時,劉餘之子劉光在位,劉光於漢武帝后元元年(前88年)去世,其子劉慶忌繼位。

10、昌邑國。昌邑在漢初為梁國轄地,後於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成為山陽國都城,山陽國被除國後屬山陽郡。漢武帝天漢四年(前97年),漢武帝改山陽郡為昌邑國,封其子劉髆為昌邑王,劉髆在位十一年,與漢武帝同年去世,死後其子劉賀繼位。

11、長沙國。項羽分封天下時,吳芮獲封衡山王,後在楚漢爭霸中倒向劉邦,西漢建立後被改封為長沙王,轄地為秦代長沙郡。長沙國是西漢傳承時間最長的異姓諸侯國,一直到第五六代長沙王吳著於漢文帝后七年(前157年)去世,因死後無子,國除。漢景帝二年(前155年),重置長沙國,以庶子劉發為長沙王。漢武帝晚年時,劉發之孫長沙頃王劉附朐在位。

12、趙國。楚漢爭霸時期,劉邦封張耳為趙王,西漢立國後得以保留,張耳死後,其子張敖即位。漢高祖九年(前198年),因趙相貫高圖謀刺殺劉邦而被牽連,被降封宣平侯。同年,劉邦徙封代王劉如意為趙王,後劉如意被呂后殺死,又改封劉邦第六子淮陽王劉友為趙王。呂后七年(前181年)劉友被呂后幽禁而死,又改封劉邦第五子梁王劉恢為趙王,劉恢於同年六月殉情殺,同年十二月呂后封呂祿為趙王,後呂祿於“諸呂之亂”中被殺。漢文帝繼位之後,立劉友之子劉遂為趙王。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劉遂因參與“七國之亂”兵敗自殺,國除。漢景帝前元五年(前152年),改封其子廣川王劉彭祖為趙王。漢武帝晚年時,劉彭祖之子劉昌在位。

13、中山國。漢景帝前元三年(前154年),漢景帝劉啟封其子劉勝為中山王。漢武帝晚年時,劉勝之孫劉昆侈在位,劉昆侈於漢武帝徵和四年(前89年)去世,其子中山頃王劉輔繼位。

14、河間國。漢文帝二年(前178年),劉恆封趙王劉遂之弟劉闢疆為河間王,分趙國的河間郡立河間國。漢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河間王劉闢疆去世,因無嗣國除。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劉啟封其子劉德為河間王,恢復河間國。漢武晚年時,劉德的玄孫河間孝王劉慶在位。

15、真定國。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常山憲王劉舜去世之後,漢武帝念及兄弟之情,除以劉勃繼承常山王封號外,封劉舜的另一個兒子劉平為真定王,分常山郡的真定、綿曼、藁城、肥壘四縣立真定國(按推恩令,劉平本應獲封侯國)。劉平於漢武帝徵和四年(前89年)去世,其子真定烈王劉偃繼位。

16、泗水國。漢武帝元鼎四年(前113年),從東海郡分出了3萬戶,設立泗水國,以劉舜的另一子劉商為泗水王。劉商去世之後,其子劉安世繼位,但僅在位一年便去世,因死後無子,漢武帝於是立劉安世的弟弟劉賀為王,漢武帝晚年時正是劉賀在位。

17、廣陵國。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漢武帝封第四子劉胥為廣陵王,建立廣陵國。劉胥在位長達64年,直到漢宣帝時因詛咒皇帝而畏罪自盡。

18、廣川國。漢景帝前元二年(前155年),劉啟封兒子劉彭祖為廣川王,立廣川國,後劉彭祖改封趙王,廣川國被廢除為信都郡。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漢景帝又重立廣川國,封第十一子劉越為廣川王。漢武帝晚年時,劉越之子劉齊在位,後因有罪而自願帶兵北伐匈奴贖罪,漢武帝同意,但卻在出徵前於徵和二年(前91年)去世,本有官員請求廢除廣川國,漢武帝本已同意,但最終還是封劉越之孫劉去為廣川王,漢武帝晚年時劉去仍然在位。

19、平幹國。漢武帝時分鉅鹿郡南部數縣設廣平郡,徵和二年(前88年),漢武帝以廣平郡立平幹國,封漢景帝之孫劉偃為平幹王。漢武帝晚年時,劉偃仍然在位。

20、江都國。漢景帝三年(前154年),“七國之亂”時,漢景帝年僅十五歲的兒子劉非上書請求出徵,被任為將軍,叛亂平定後,劉非被封為江都王,負責管理吳王劉濞原來的封地。劉非去世之後,其子劉建繼承王位,因與父親的姬妾和異母妹劉徵臣有染,再加上受淮南王劉安謀反之事牽連,最終自盡,國除。漢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漢武帝又封劉聖為江都王,但因劉聖卒年不詳,無法得知漢武帝晚年時是否存在。

以上便是漢武帝晚年時仍然存在的二十個諸侯國,相較於漢初的諸侯國來說,歷經“七國之亂”和“推恩令”,諸侯國數量雖然有所增多,但國力卻被大幅度削弱。至於更多的侯國,因已經不具備諸侯性質,在此不再羅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