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制度與後宮制度如何影響皇權運作?

boluo女孩


宦官制度

宦官,俗稱“太監”,是指用閹割過的男人作為為皇室役使得奴僕,主要做一些宮廷雜事,不得參與國家政務。因與皇室朝夕相處,所以會博得皇室信任以及對皇權的運作有可乘之機,所以歷朝歷代對宦官參與政治可能帶來的危害都有明確的意識,在制度上也做了種種的努力以及限制,以避免宦官亂政的現象發生。但在歷史上仍有不少的太監干預國政,致使國家陷入混亂,走向滅亡。

影視劇中“太監”形象

  • 西漢時期,漢高祖劉邦吸取秦朝因宦官趙高專政獨權而致使國家政治混亂、國家滅亡的教訓,引用當時的文士來做中常侍(中常侍,西漢時期皇帝的近臣,處理皇帝身邊事物),以達到抑制宦官的作用。

影視劇中“趙高”形象

  • 東漢時,侍從皇帝的中常侍專由宦官充任。他們傳達詔令,掌理文書,左右皇帝視聽。因為當時外戚的勢力過於強大,皇帝常常用宦官來牽制外戚,後期致使宦官集團的勢力日漸龐大。
  • 唐朝時期,唐太宗時,對宦官限制較嚴格,規定內侍省宦官最高官階為三品,數額亦有限制。太宗死後,制度漸弛。安史之亂後,宦官勢力膨脹,部分宦官還染指軍權。從德宗朝開始,宦官掌握了神策軍、天威軍等皇帝的禁衛機構。軍中的護軍中尉、中護軍等要職均由宦官擔任。宦官掌握皇帝的禁衛機構,一般不涉及外庭政治,沒有多大的行政權力。到了唐朝後期,藩鎮勢力真正崛起,宦官已經無權可專了。

右一為影視劇中大太監“高力士”形象,歷史上為數不多的好太監

  • 宋代也設內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現象不如外戚專權嚴重。
  • 明太祖朱元璋對宦官管理較嚴,規定宦官不得識字,壓低其官階,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職銜,並懸鐵牌於宮門上,明示不許干政的警戒。從永樂朝始,宦官漸受重用。皇帝親信的太監經常被派出巡出洋,擔任監軍。後期設立東、西兩廠從事特務活動以及監察百官的作用,宦官在明代發展至頂峰。

影視劇中,權傾朝野的明朝廠衛太監

  • 到清朝時,宦官統統稱為太監。順治末期一度出現權監吳良輔,深為皇帝倚重。

後宮制度

後宮是指古代帝王的配偶以及子嗣生活的地方。為保證皇室血脈的純正以及後宮女性的貞潔,後宮限制健全的成年男性進入。古代帝王為了滿足自己的私慾,廣繁子嗣,使皇位有充足的繼承人;同時為了顯示帝王的尊榮而建立起了後宮制度。歷史上,一些后妃在皇帝昏庸、荒淫、疏懶的情況下,往往藉專房之寵,直接或間接侵奪皇權,“挾天子威福,脅制四海”,乃至製造出許多巫蠱傾陷、宮廷妒殺。也有一些后妃與母家父兄子侄輩相勾結,構成內外結合的政治集團,進而形成“外戚之禍”。

影視劇中古代後宮佳麗

  • 後宮干政案例

呂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稱呂后,或稱漢高後、呂太后等等。碭郡單父縣(今山東菏澤市單縣)人,後世把她與唐朝的武則天並稱為“呂武”。劉邦去世後,劉盈即位為帝,呂雉開始獨掌大權。呂雉統治期間實行黃老之術與民休息的政策,廢除挾書律,下令鼓勵民間藏書、獻書,恢復舊典。為後來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礎,司馬遷在《史記·呂太后本紀》中對她的評價是“政不出房戶,天下晏然;刑罰罕用,罪人是希;民務稼穡,衣食滋殖”,給予呂后施政極大的肯定。

影視劇中的“呂后”


武則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zhào),幷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國歷史上唯一的正統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齡最大(67歲)、壽命最長的皇帝之一(82歲),與漢朝的呂后並稱為“呂武”。武則天為荊州都督武士彠次女。十四歲時,進入後宮,為唐太宗才人,獲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封昭儀,後為皇后,尊號“天后”,與高宗並稱“二聖”。高宗駕崩後,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則天自立為帝,改國號為周,定都洛陽,稱“神都”,建立武周。武則天在位前後,大肆殺害唐朝宗室,興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斷”,多權略,能用人。又獎勵農桑,改革吏治,重視選拔人材,所以使得賢才輩出。晚年逐漸豪奢專斷,漸生弊政。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聖皇后“。

武則天畫像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咸豐帝的妃嬪,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實際統治者。1861年咸豐帝駕崩後,與孝貞顯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上徽號慈禧;後聯合慈安太后(即孝貞)、恭親王奕欣發動辛酉政變,誅顧命八大臣,奪取政權,形成“二宮垂簾,親王議政”的格局。清政府暫時進入平靜時期,史稱同治中興。1873年兩宮太后捲簾歸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擇其侄子愛新覺羅·載湉繼咸豐大統,年號光緒,兩宮再度垂簾聽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發動“甲申易樞”罷免恭親王,開始獨掌大權。1889年歸政於光緒,退隱頤和園;1898年,戊戌變法中帝黨密謀圍園殺後,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光緒帝,斬戊戌六君子,再度訓政;1900年庚子國變後,實行清末新政,對兵商學官法進行改革。1908年,光緒帝駕崩,慈禧選擇三歲的溥儀做為新帝,即日尊為太皇太后,次日17點(未正三刻)在儀鸞殿去世,葬於菩陀峪定東陵。

慈禧太后彩色復原照

後記

宦官制度和後宮制度歷史以來都是伴隨著專制主義帝制而派生的產物。只要有帝制皇權的存在,就不可豁免的產生宦官與後宮干政的影響。雖然歷朝歷代對於後宮以及宦官在干預政務上有很大的限制,但是隻要宦官制度與後宮制度存在一天,對於皇權的影響與干預自始至終都會產生,說到底,這是古代皇權的一大弊端,古代政治制度所繞不過去的障礙,也是中國曆來“人情社會”的一種表現。“天下為私”,國之重器被皇權專斷,當然會產生左右其判斷的各種因素以及制約條件,導致一個國家、人民遭遇不幸;只有“天下為公”,權利為公之時,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經濟策略、軍事行動才會充分的發揮出其本該有的作用和效果。國家是“公器”,國家財政、行政機構、軍隊等,這些東西是為整個國家的人而服務的。君王也好、大臣也好,不能公器私用,也就是不能用財政的錢(工資、賞罰除外),滿足個人消費使用,軍隊征伐必須是為了國家利益,而不是君王的喜好,或者貴族的家族利益。只有避免了這些事情的發生,一個國家才會走向正常的發展道路,並繁榮強大起來!


阿嶽說史


“後宮”類似民間的“家室”一說,乃皇帝“力比多”作用以及繁衍生息需要而出現和設立的,其後宮制度大體包括皇后地位、子女哺養以及“晨昏定省”等內容,皆為皇帝私生活範疇,而可以影響或干政的太后和儲君冊立等問題則不屬後宮制度,所以,雖然看起來賞心悅目,聽起來環翠叮咚,想起來激情澎湃,說起來令人羨慕不已的後宮,其與政治和政權的實際作用極其有限,因此,知其表即可,無深入研究和討論之必要,這類符合人類本性,可以無師自通的東西,不用操心費事,早以在社會上開枝散葉了 ,男包“”二奶”女“求包養”此乃為其有樣學樣的結果與遺害。

然而,宦官制度則不同,由於標籤化宦官原因所致,宦官乃至宦官制度,多年了一直未得到公平對待和深入研究,本文權做呼籲吧,因為,篇幅所限,只提出幾個觀點,以後再詳做補充。

第一,屬於被壓迫被剝削階級並且也是勞動人民群眾的宦官,是目前唯一還沒有按革命原則受到公平對待的特殊群體。他們與其宮女“同事”得到的評價和待遇天差地別,殊為不公,此現象不會只是性別之原因吧?

第二,宦官原稱中官、內侍等,明代初期又按級別和資歷稱為太監和少監等,明朝中期以後,趨利附勢的文武大臣為表示對宦官的尊敬,無論其職別為何,皆稱“太監”或“公公”,自此成規定名。

第三,在“無後為大”的傳統社會里,類似宮刑的自我閹割的勇氣和力量,來源於“近君養親”的觀念和“求生之道”,雖其中不乏有“少不更事”或投機取巧的成分,但大多是出於“犧牲我一個,養活一家人”的“孝親”考慮的,其甘苦自知,在此意義上講,太監人格值得尊敬,其處境值得同情。

第四,後宮龐大和制約外朝力量的需要催生了宦官的出現。由於後宮女人太多以及力有不逮的原因,需要體力強的勞力供其役使並操持其雜務粗活。善於仿學的自稱“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的日本連宮殿樣式都照搬過去了,唯一沒有學的就是太監製度,原因是天皇宮中女人不多,幾個女僕完全可以支應,無需“男人”助力。

第五,太監是皇帝可以隨心所欲使用的工具,太監專權或者擅權都是異化了的皇權,本質上與太監無關,哪個“雙手能寫梅花篆字,太后老佛爺認為御兒幹殿下,加封九千歲之職”的“立皇帝”劉謹,荒淫無道的正德帝輕輕一句話,頃刻間土崩瓦解就足以說明問題。

文武大臣職在“引君入道”,倘若如太監般奴顏婢膝、諂媚無骨,更為可惡。

宦官曆史是熟悉歷史陌生化的代表,應引起注意。





徐大乎


說到宦官,大家可能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明朝了。在明朝宦官機構異常全面發達,就連非屬宦官機構的宮廷用具製造部門,也歸其下。明朝統稱宦官機構為內府衙門。下設十二監,四司,八局。宦官之首是太監,所有宦官的同義詞即太監。在魏忠賢時期做掌印太監時,竟於乾清宮大殿之上,公然批改文書,然而他本人大字不識,只讓人在旁宣讀,在宮廷裡大量收乾兒子,百十多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