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制度与后宫制度如何影响皇权运作?

boluo女孩


宦官制度

宦官,俗称“太监”,是指用阉割过的男人作为为皇室役使得奴仆,主要做一些宫廷杂事,不得参与国家政务。因与皇室朝夕相处,所以会博得皇室信任以及对皇权的运作有可乘之机,所以历朝历代对宦官参与政治可能带来的危害都有明确的意识,在制度上也做了种种的努力以及限制,以避免宦官乱政的现象发生。但在历史上仍有不少的太监干预国政,致使国家陷入混乱,走向灭亡。

影视剧中“太监”形象

  • 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吸取秦朝因宦官赵高专政独权而致使国家政治混乱、国家灭亡的教训,引用当时的文士来做中常侍(中常侍,西汉时期皇帝的近臣,处理皇帝身边事物),以达到抑制宦官的作用。

影视剧中“赵高”形象

  • 东汉时,侍从皇帝的中常侍专由宦官充任。他们传达诏令,掌理文书,左右皇帝视听。因为当时外戚的势力过于强大,皇帝常常用宦官来牵制外戚,后期致使宦官集团的势力日渐庞大。
  • 唐朝时期,唐太宗时,对宦官限制较严格,规定内侍省宦官最高官阶为三品,数额亦有限制。太宗死后,制度渐弛。安史之乱后,宦官势力膨胀,部分宦官还染指军权。从德宗朝开始,宦官掌握了神策军、天威军等皇帝的禁卫机构。军中的护军中尉、中护军等要职均由宦官担任。宦官掌握皇帝的禁卫机构,一般不涉及外庭政治,没有多大的行政权力。到了唐朝后期,藩镇势力真正崛起,宦官已经无权可专了。

右一为影视剧中大太监“高力士”形象,历史上为数不多的好太监

  • 宋代也设内侍省,由宦官主管。但宋代宦官干政的现象不如外戚专权严重。
  • 明太祖朱元璋对宦官管理较严,规定宦官不得识字,压低其官阶,禁止其兼外臣的文武职衔,并悬铁牌于宫门上,明示不许干政的警戒。从永乐朝始,宦官渐受重用。皇帝亲信的太监经常被派出巡出洋,担任监军。后期设立东、西两厂从事特务活动以及监察百官的作用,宦官在明代发展至顶峰。

影视剧中,权倾朝野的明朝厂卫太监

  • 到清朝时,宦官统统称为太监。顺治末期一度出现权监吴良辅,深为皇帝倚重。

后宫制度

后宫是指古代帝王的配偶以及子嗣生活的地方。为保证皇室血脉的纯正以及后宫女性的贞洁,后宫限制健全的成年男性进入。古代帝王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广繁子嗣,使皇位有充足的继承人;同时为了显示帝王的尊荣而建立起了后宫制度。历史上,一些后妃在皇帝昏庸、荒淫、疏懒的情况下,往往藉专房之宠,直接或间接侵夺皇权,“挟天子威福,胁制四海”,乃至制造出许多巫蛊倾陷、宫廷妒杀。也有一些后妃与母家父兄子侄辈相勾结,构成内外结合的政治集团,进而形成“外戚之祸”。

影视剧中古代后宫佳丽

  • 后宫干政案例

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为“吕武”。刘邦去世后,刘盈即位为帝,吕雉开始独掌大权。吕雉统治期间实行黄老之术与民休息的政策,废除挟书律,下令鼓励民间藏书、献书,恢复旧典。为后来的文景之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司马迁在《史记·吕太后本纪》中对她的评价是“政不出房户,天下晏然;刑罚罕用,罪人是希;民务稼穑,衣食滋殖”,给予吕后施政极大的肯定。

影视剧中的“吕后”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 ),自名武曌(zhào),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690年-705年在位),也是即位年龄最大(67岁)、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与汉朝的吕后并称为“吕武”。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后为皇后,尊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武则天在位前后,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但她“明察善断”,多权略,能用人。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重视选拔人材,所以使得贤才辈出。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则天在上阳宫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岁。遗诏省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武则天画像


慈禧(1835年11月29日—1908年11月15日)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晚清重要政治人物,清朝晚期的实际统治者。1861年咸丰帝驾崩后,与孝贞显皇后两宫并尊,称圣母皇太后,上徽号慈禧;后联合慈安太后(即孝贞)、恭亲王奕欣发动辛酉政变,诛顾命八大臣,夺取政权,形成“二宫垂帘,亲王议政”的格局。清政府暂时进入平静时期,史称同治中兴。1873年两宫太后卷帘归政。1875年同治帝崩逝,择其侄子爱新觉罗·载湉继咸丰大统,年号光绪,两宫再度垂帘听政;1881年慈安太后去世,又因1884年慈禧发动“甲申易枢”罢免恭亲王,开始独掌大权。1889年归政于光绪,退隐颐和园;1898年,戊戌变法中帝党密谋围园杀后,慈禧发动戊戌政变,囚光绪帝,斩戊戌六君子,再度训政;1900年庚子国变后,实行清末新政,对兵商学官法进行改革。1908年,光绪帝驾崩,慈禧选择三岁的溥仪做为新帝,即日尊为太皇太后,次日17点(未正三刻)在仪鸾殿去世,葬于菩陀峪定东陵。

慈禧太后彩色复原照

后记

宦官制度和后宫制度历史以来都是伴随着专制主义帝制而派生的产物。只要有帝制皇权的存在,就不可豁免的产生宦官与后宫干政的影响。虽然历朝历代对于后宫以及宦官在干预政务上有很大的限制,但是只要宦官制度与后宫制度存在一天,对于皇权的影响与干预自始至终都会产生,说到底,这是古代皇权的一大弊端,古代政治制度所绕不过去的障碍,也是中国历来“人情社会”的一种表现。“天下为私”,国之重器被皇权专断,当然会产生左右其判断的各种因素以及制约条件,导致一个国家、人民遭遇不幸;只有“天下为公”,权利为公之时,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经济策略、军事行动才会充分的发挥出其本该有的作用和效果。国家是“公器”,国家财政、行政机构、军队等,这些东西是为整个国家的人而服务的。君王也好、大臣也好,不能公器私用,也就是不能用财政的钱(工资、赏罚除外),满足个人消费使用,军队征伐必须是为了国家利益,而不是君王的喜好,或者贵族的家族利益。只有避免了这些事情的发生,一个国家才会走向正常的发展道路,并繁荣强大起来!


阿岳说史


“后宫”类似民间的“家室”一说,乃皇帝“力比多”作用以及繁衍生息需要而出现和设立的,其后宫制度大体包括皇后地位、子女哺养以及“晨昏定省”等内容,皆为皇帝私生活范畴,而可以影响或干政的太后和储君册立等问题则不属后宫制度,所以,虽然看起来赏心悦目,听起来环翠叮咚,想起来激情澎湃,说起来令人羡慕不已的后宫,其与政治和政权的实际作用极其有限,因此,知其表即可,无深入研究和讨论之必要,这类符合人类本性,可以无师自通的东西,不用操心费事,早以在社会上开枝散叶了 ,男包“”二奶”女“求包养”此乃为其有样学样的结果与遗害。

然而,宦官制度则不同,由于标签化宦官原因所致,宦官乃至宦官制度,多年了一直未得到公平对待和深入研究,本文权做呼吁吧,因为,篇幅所限,只提出几个观点,以后再详做补充。

第一,属于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并且也是劳动人民群众的宦官,是目前唯一还没有按革命原则受到公平对待的特殊群体。他们与其宫女“同事”得到的评价和待遇天差地别,殊为不公,此现象不会只是性别之原因吧?

第二,宦官原称中官、内侍等,明代初期又按级别和资历称为太监和少监等,明朝中期以后,趋利附势的文武大臣为表示对宦官的尊敬,无论其职别为何,皆称“太监”或“公公”,自此成规定名。

第三,在“无后为大”的传统社会里,类似宫刑的自我阉割的勇气和力量,来源于“近君养亲”的观念和“求生之道”,虽其中不乏有“少不更事”或投机取巧的成分,但大多是出于“牺牲我一个,养活一家人”的“孝亲”考虑的,其甘苦自知,在此意义上讲,太监人格值得尊敬,其处境值得同情。

第四,后宫庞大和制约外朝力量的需要催生了宦官的出现。由于后宫女人太多以及力有不逮的原因,需要体力强的劳力供其役使并操持其杂务粗活。善于仿学的自称“衣冠唐制度,礼乐汉君臣”的日本连宫殿样式都照搬过去了,唯一没有学的就是太监制度,原因是天皇宫中女人不多,几个女仆完全可以支应,无需“男人”助力。

第五,太监是皇帝可以随心所欲使用的工具,太监专权或者擅权都是异化了的皇权,本质上与太监无关,哪个“双手能写梅花篆字,太后老佛爷认为御儿干殿下,加封九千岁之职”的“立皇帝”刘谨,荒淫无道的正德帝轻轻一句话,顷刻间土崩瓦解就足以说明问题。

文武大臣职在“引君入道”,倘若如太监般奴颜婢膝、谄媚无骨,更为可恶。

宦官历史是熟悉历史陌生化的代表,应引起注意。





徐大乎


说到宦官,大家可能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明朝了。在明朝宦官机构异常全面发达,就连非属宦官机构的宫廷用具制造部门,也归其下。明朝统称宦官机构为内府衙门。下设十二监,四司,八局。宦官之首是太监,所有宦官的同义词即太监。在魏忠贤时期做掌印太监时,竟于乾清宫大殿之上,公然批改文书,然而他本人大字不识,只让人在旁宣读,在宫廷里大量收干儿子,百十多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