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企业要做标准化管理,制度、流程、岗位职责和绩效,先做哪个后做哪个?

骞王讲管理


这个问题可以分开看,制度、流程一直以来都是人力资源部的职责之一,但好像又不隶属于任一模块,我更习惯于将制度流程理解为运营管理的内容;而你提到的岗位职责、绩效则属于传统的人力资源范畴,属于组织发展模块。界定清楚这几个概念,进入正题。

我认为应该先岗位职责,再制度流程、再绩效,接着说说每一块分别应该怎么做,以及它们内部的逻辑关系。

1、岗位职责

目前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战略也要动态调整,组织架构调整与优化也会比较频繁。有了组织架构,再整并部门、岗位,通过工作分析,输出岗位JD,明确岗位职责。

2、制度流程

任何一个岗位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然与其它部门和岗位发生工作联系,如何规范这种联系,确保权责清晰、责任到岗?此时,制度、流程粉墨登场。流程就是将同一价值链上的岗位串联起来,通过明确流程牵头人,规范各个流程节点的权限,来推动工作成果的输出。而制度呢,则是作为流程有效运行的一个权威性保障,主要目的在于规范流程中各个部门、岗位的权责,表单内容及配套的奖惩机制等。所谓“制度以流程为体现,流程以制度为依托”。

3、绩效

如果说绩效属于标准化管理的内容,那你要做的绩效应该是在岗位职责、制度流程明确后,以岗位职责为内容来源,以流程处理为数据来源,提炼诸如准确率、及时率、达标率、计划完成率等“标准”、“规范”的KPI考核指标来严格执行。

然而,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与其将绩效停留在这些可人为设定且无太大事实价值的指标上,不如多从财务、客户、乃至经营的维度上做一些引导,KPI需要聚焦,别在纯职能的过程性工作上纠结太多。

综上,做标准化管理,应该先岗位职责,再制度流程,最后才是绩效。


职场百态1020


我是聊哥,

资深人力资源产品经理。

在这里说一个简单的逻辑:

绩效是考核人和事的,制度是管人的,人是做事的。

在企业管理中,

一定是先有事,再有人,再有约束人的制度,然后才有对人事的考核。


根据以上逻辑,我的建议是:

一、先规范流程:

流程针对的是“事”,包括了内部管理和对外经营的所有事,

把所有事的流程进行梳理,规范每一个流程要点、标准,以及每个事情对应的角色。

流程相当于把每件事作了拆解,将不同岗位的人对号入座,

每个流程环节都是一个点,像珍珠一样,

整个流程就是串起珍珠的线。


二、再梳理架构和岗位职责:

根据流程中界定的事情,和对应的人,

进行职能的梳理,就是把事情“合并同类项”,

一个类别,就是一个岗位的职责,

如果类别过多,那就分大类,再细分小类,

大类就是部门,小类就是岗位。

这样,一个公司的架构就形成了。


三、然后建设制度和机制:

制度是各个职能针对各自负责的领域,

制定的管理规范,

是约束员工行为,保证组织运行的基础。

机制是流程正常执行的保障。

如:各项管理规定是制度,例会、计划、总结等是机制。


四、最后制定绩效考核机制:

根据企业的目标、公司流程标准、岗位职责等,

制定各岗位的绩效目标和考核机制。


作为一个企业,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管理架构、绩效体系都是必不可少的,但管理体系的建设,需要按照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有序推进,不可本末倒置。


以上仅代表个人观点,供参考。



我是聊哥,

16年职场经验的资深人力资源产品经理。

【关注我】

更多职场干货等你来拿!

【我保证】

每一篇文章,每一份问答,

都是诚心之作。


聊哥聊职场


我的实战流程是:1、公司主业务流程梳理;2、组织架构确定;3、部门内业务流程梳理;4、定岗、岗位职责;5、工作量评估、定编;6、岗位工作清单、流程关系图、流程核决权限、作业标准、输出结果,形成《岗位手册》;7、岗位价值评估、定岗位职级;8、定薪酬结构、考核体系。供参考。


大刘职场悟


对于一个小微企业,生存是第一位的。再完善的制度、流程都是服务于当下拿到更高的业绩,公司创造更好的利润。

1先做岗位职责

基于公司目标,明确每个岗位要的目标,以此来倒推岗位核心职责。

说白了,就是来一个人,知道干什么,怎么干能拿结果。

在前期,还可能出现一人多岗的情况,岗位职责最重要的不是分工明确,而是岗位职能和结果的明确。

2、再做绩效

做绩效,也是基于公司业绩的设计,让在上班干活儿的人对于工作成果的标准更清晰。

说白了,就是清楚怎么干,干得更好能挣得更多,进而有更大动力干得好。

好得绩效能让员工动力足,公司创收,员工的薪酬也有增加空间。

特别注意:绩效通常和薪酬在一起,单纯是为了考核的目的而做的绩效,通常都会有反作用力。基于薪酬动力的绩效最佳。

3、做制度

员工正常工作拿到结果,基于绩效主动做得更好,带来收益稳定的情况下,才是制度文化流程开设运转的前提。

要理解,一开始过分强调制度,或设计严苛的制度,不能吸引人来和留下,不能创造好的工作氛围,都不利于拿业绩的状态。活着,和创造利润一直都是主线。

做制度,是一步一步来的。前期的制度就是简单,满足日常运转需要的就行。后期制度的完善,最好的是基于企业运转过程中出现的一次次事件,一次次需要明确的情况,逐步添加。

特别不建议的是照网上或大企业拿来主义的直接改。

如果制度的每一条都是基于企业发展,融合老板的处事风格,符合实际情况订立的。会无形中成为公司文化和行为准则的基石。执行实施起来非常扎实有底气。

4、最后是流程

为什么,流程是让一切运转起来更顺畅和高效,减少内耗。经过无数次岗位成果的实践运转,才能总结出最优的流程,最适用实际工作的流程。

流程的梳理,往往都是发现公司运转中的不顺畅的问题而倒推思考怎么去调整的。也基于数据。所以,流程放在了最后。

5、总结,调整,变化

这点最重要,因为以上四步初步形成后,都只适用于当下的一个阶段,市场是变化的,人是变化的,企业的发展目标和规划也是不断变化的。不管是管理人员,还是老板,接纳变化,专注目标不断总结、调整、变化。一定能形成适合自己企业的标准化流程。

依此而来的标准化管理,会特别扎实,根植于心的东西更有力量。

仅个人观点,仅针对小微企业的建议。


梳理流程



企业要做标准化管理,制度、流程、岗位职责和绩效,先做哪个后做哪个?


根据自已的职业经历和实战经验,总结如下观点:企业要做标准化管理,首要应该做的是“商业模式的标准化”,也可以简单理解为“业务模式的标准化”,这一点是企业标准化管理的先决条件,无论是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标准化、岗位职责的权责明确、绩效这些都是“加强企业内部的协同力”,所以,一定要“业务模式的标准化”……


业务模式的标准化制度之后,顺应的依次就是:管理架构(组织架构)——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管理制度——绩效体系……



企业标准化管理具体地说:首先要制定明确的“业务模式流程图”,业务模式流程的标准化,就明确了人、物、财、权、责的明确化,业务模式决定了“管理架构”,事实上不同的商业模式组织形式是不同的,工作流程——岗位职责——管理制度(对内奖罚,对外的业务管理)——绩效体系(如KPI,量化考核)



如果你认同我的观点,或是某一句话对你有价值,请关注我,感谢你的分享。


今日头条孙洪鹤,创业教育、品牌营销专家、创投专家《创业五部宝典》主编,互联网畅销著作〈风口〉联合主编,自媒体原创作者,欢迎关注我每天的今日头条原创文章,更多的实战分享请关注我今日头条动态,也欢迎大家私下交流,如若认同请帮忙分享转发


孙洪鹤


【汪Sir观点】先衡量企业的经营水平,调整组织结构,再确定管理类型,然后按公司制度、岗位职责、工作流程、薪酬模式、工作绩效的顺序来制作。但是时间久了,你会发现这条直线一直在循环往复,成了一个圈,似乎从任何一点都开始做。


下面我来说明下原因

【审题】企业要做标准化管理,说明企业已经存在,有自己的商业模式,有自己的规模,而且是有一段时间的无序管理,所以需要进行标准化改革。

衡量企业的经营水平

陈春花教授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当管理水平超过经营水平,企业就离亏损不远了”,换一句通俗的话讲就是“管理为经营服务”。

比如很多企业起家的时候,都是靠着薄利多销,这个时候要的是成本控制管理,这是企业活下来的关键。这个时候做标准化管理,就会画蛇添足,反而造成管理成本上涨。所以对企业当下及未来的经营水平一定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才能明白什么样的管理水平可以与之匹配。

调整组织结构

按题主的问题,企业应该经营一些时候了,肯定已有组织结构,那现在的组织结构是否适合目前的经营情况,就需要再重新衡量经营水平后作出调整。组织结构有很多,比如直线制、职能制、事业部制、委员会制等。每种组织结构都对应着不同的经营水平。

一般刚刚起步的初创公司,一般都是创始人眉毛胡子一把抓,这个时候是直线制。后来业务做大了,员工多了,开始管不过来了,就开始转为职能制。再后来公司业务向其他城市扩展,建立子公司,就可以采用事业部制。在后面上市了,可以采用委员会制。

确定管理类型

管理类型也可以说是管理风格。比如创新化管理,所有的制度、流程、绩效等等都会鼓励创新、奖励创新;标准化管理,旨在强调执行力、服从性;愿景化管理,这种管理我不用多解释了,现在很流行的管理风格,其中最著名的企业当属阿里巴巴了。

制定公司制度

公司制度是什么?公司制度是告诉全体员工,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起到约束员工行为,工作的有序。公司制度是按管理类型来制定的。如创新化管理,会告诉员工如果有新想法可以不上报,自己先独自实验,或者可以直接向CEO提建议等等。标准化管理,会告诉员工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做什么,做到奖励什么,做不到惩罚什么。

设计岗位职责

公司制度是告诉全体员工的,岗位职责则是

告诉对应员工,具体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让其他岗位的员工在跨部门配合时,明白怎么找到“对的人”。越是标准化管理,这个地方越是要用下功夫,这是标准化的起步。一步错,步步错,千万注意。

制定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有全岗位流程与岗位流程的区别。全岗位流程是告诉所有人为完成“产、供、销”,公司所有岗位,如何配合。岗位流程是告诉对应人员,要怎么做。这两者有着“总分关系”。标准化最最核心就在这个地方,标准是什么,怎么标准,这是核心。

制定薪酬制度、

如果岗位职责是告诉员工权利与责任,那薪酬模式就是告诉员工利益了。这时就不能仅仅参考公司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也非常重要。综合考虑来制定薪酬制度,比如年薪制、提成奖金制、固定薪资制、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制等等。一般高管会采用年薪制,业务部门会采用提成奖金制,生产部门用固定工资+绩效工资制,职能部门多采用固定薪资制。

设计绩效工资

针对相应岗位,参考岗位职责与流程,确定绩效关键因素,结合公司业绩。设计相对应的绩效工资。绩效现在越来越重要,因为它起到激励员工斗志,激发员工潜能的作用。而好的绩效,一定是科学地确定绩效关键因素,而这个因素正是从岗位职责与工作中提炼出来的

【总结】这几年一直在现在的公司里做战略规划、改革管理制度,起先总是发现问题就解决问题,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慢慢的,我发现这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个循环。因为企业的经营水平在不断变化,应了那句话,“管理要服务于经营水平”。企业在发展,环境在变化,管理就一直会迭代。


我是汪Sir,希望我的经验分享可以帮助你及每一位职场人。如果你喜欢我的回答,欢迎点赞,评论,转发。


汪Sir聊HR


实际操作过程中,制度、流程、岗位职责和绩效并没有非常明显的先后顺序,但在具体某件工作上还是存在的,这个顺序是:制度—岗位职责—流程—绩效。

1、目的都是为了实现企业战略目标,最低也是实现年度经营目标。

企业愿景、使命决定了战略目标,进而分解成年度目标。为了达成年度目标,可以倒推具体需要完成哪些工作。这就决定了每一项工作都包含了三件事: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

制度解决的是不能干什么,是底线问题。

流程解决的是怎么干的问题。

岗位职责解决的是干什么,应该干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绩效是解决干好了和没干好应该怎么办的问题。

2、整体来说,并不存在先后顺序。

2.1、业务在变化,客户在变化,技术在更新换代,社会环境同样在变化,这一切都要求我们的制度、流程、岗位职责和绩效要跟着变化。因此,我们不可能先把所有流程的标准化建设完成后,再去做绩效的标准化。

2.2、大企业可以做到应岗设人,小企业很多时候还是因人设岗,特别是技术骨干提拔到管理岗位时,你不得不调整岗位职责,因为你的科长并不胜任科长的岗位职责。

这就要求你要调整流程,改变决策体系。因此,标准化工作要从下向上做,越是基层工作,越要先做标准化。

2.3、所有一切都是为了战略目标和年度目标服务的,一旦目标发生改变,不要说制度、流程、岗位职责和绩效的调整,就连企业文化的解释都跟着需要调整。

因此,标准化工作不需要考虑先后顺序,遵循的原则是:基层工作优先标准化、容易的工作优先标准化、相对稳定的工作优先标准化、对目标影响大的工作优先标准化!

3、具体工作上的排序。

针对具体某项工作,还是存在先后顺序的:

我们需要先设底线,也就是制度;

再决定干什么和干到什么程度,也就是岗位职责;

接下来才是怎么干,也就是流程;

最后决定干好干坏如何处理,也就是绩效。

例如:当多个项目在资源冲突的情况下,应该先保哪个项目?

3.1、我们需要先定原则,项目优先级排序原则,这就是制度。原则不同,各岗位的决策权限就不同。

如果客户排第一,那么项目优先级排序的决策部门是市场部门;如果现金流排第一,那么项目优先级排序的决策部门是财务部门或者营运部门;当然,质量排第一,决策部门就是质量部门。

3.2、岗位的职责范围发生变化,那么做事的流程就跟着发生了变化。

3.3、绩效和流程的标准化建设顺序只由一件事情决定,那就是绩效里是否对流程的执行进行考核。如果考核,绩效排最后;如果不考核,没有顺序问题。


邹宇189


企业实行标准化管理,要明确标准化管理的前提和目的,标准化管理是一流企业或说是走向一流企业的象征。正所谓“一流企业创标准,二流企业创产品”。标准化管理的企业在公司各部门都有严格执行制度(该怎样操作,应得到怎样的结果),目的就是“在一般情况下,让不同的人在处理同一件事情得到同样的结果,使结果效益达到更高。”

作为管理者或作为标准化管理推进者。

1.首先明确标准化管理的实施前提条件和目的,明确公司各部门各岗位标准化深度,具体部门具体分析标准化程度(如一些智囊部门和研发部门在一些工作流程上标准化程度不能太高,否则会影响部门职能分工及降低工作效率正常输出;如生产部的常规性操作工作则可高程度的标准化管理,如成本控制,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辅助性工具怎样使用,劳动保护用品怎样穿戴等等),如果不具体分析岗位情况可能就会出现“一抓就死”的局面,使企业失去活力。

2.具体分析各岗位属性后,就各部门各岗位形成岗位链(公司架构细化到岗位),根据岗位职责分析各岗位(上下游)之间的关系,各岗位在组织运行中主要起何种作用,承担组织分配的任务是什么。

3.梳理各岗位之间的职责和业务流程,清晰了解岗位与岗位之间协作要求,防止由于缺乏系统性和全局性的把控,导致推进标准化管理过程中在岗位与岗位之间发生冲突或矛盾,导致标准化管理与既定目标偏离。

4.根据以上三点,让员工参与标准化管理制度的起草和修订,让执行层和管理层对任务岗位实际情况有充分的认识和互相的理解。防止制度和执行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初次发布的标准化管理制度应有个适应期(试运行),在适应期内纠偏员工普遍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在纠偏中优化标准化管理方案。待管理制度细则和员工行为高度匹配后,再发布正式的管理制度。

5.明确标准化管理奖惩制度——绩效考核措施。首先绩效考核措施应紧扣标准化管理方案细则,把标准化管理方案融入到绩效考核中去。其次考核方案应不断的完善,防止绩效考核措施不能有效影响员工行为,对于一些标准化管理推进过程中不达标考核应尽力杜绝“多奖浪费”,“少奖白给”,“多罚造成矛盾”,“少罚不起作用”的被动局面,所以绩效考核要不断完善和改进。

根据以上分析,作为管理者推进标准化管理步骤是:

认识标准化管理实施前提和目的——充分了解各岗位职责——明确各岗位业务流程——发布标准化管理制度——落实标准化管理奖惩(绩效考核)制度。


白衣经管论


一切的根源应该来自于企业的愿景与使命,继而是企业阶段性发展战略规划,没有方向性的指导,一切都如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虚幻而缥缈!

只有具备了方向,有了阶段性的目标,再运作标准化管理才能真正有价值。

说到标准化管理,首先应该梳理组织架构与部门及岗位职责了,只有与发展规划匹配的组织设计,才能发挥其组织绩效,达成组织效益。换句话说,只有明确了组织架构、各部门职能、部门下的岗位设计、以及各岗位的工作职责,才能建立制度、设计流程、定薪定酬、实施绩效考核方案!

设计好组织体系,那么接下来就要有宪法了!企业的宪法就是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宪法是根本大法,各项规定、规范、流程、程序都要以此为根本展开。

宪法有了,还必须有实施细则,这就是流程或程序文件了!将公司所有业务精细化,将可能的管控措施深入到流程节点之中。不仅形成完善的工作指导文件,也是协调上下游业务的桥梁!

组织与职能明确了,制度与流程流程清晰了,再做绩效考核就有法可依,将过程控制与结果导向组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管理机制!相应地可以增加更具激励性的措施,比如股权激励、合伙人制度、承包制等!

以上,来自于菲利伯格咨询首席顾问陈飞先生的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陈飞JackieChen


本人有六年的流程管理的实践经验,从我个人的角度看企业如果要做标准化管理,顺序为:

1.优先梳理好各部门的流程和制度,在梳理流程的同时,岗位职责也进行了同步的梳理

2.再站在公司的角度,建立好流程制度框架,强化部门的职责和时间节点

3.当流程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后,再进行落地工作,落地工作的同时需要并入绩效体系,进一步促使流程管理体系的落地。

4.最后根据标准的流程和制度对接实际业务,进行PDCA的循环,不断优化,解决企业在运营中存在的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