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企業要做標準化管理,制度、流程、崗位職責和績效,先做哪個後做哪個?

騫王講管理


這個問題可以分開看,制度、流程一直以來都是人力資源部的職責之一,但好像又不隸屬於任一模塊,我更習慣於將制度流程理解為運營管理的內容;而你提到的崗位職責、績效則屬於傳統的人力資源範疇,屬於組織發展模塊。界定清楚這幾個概念,進入正題。

我認為應該先崗位職責,再製度流程、再績效,接著說說每一塊分別應該怎麼做,以及它們內部的邏輯關係。

1、崗位職責

目前的市場環境瞬息萬變,企業戰略也要動態調整,組織架構調整與優化也會比較頻繁。有了組織架構,再整並部門、崗位,通過工作分析,輸出崗位JD,明確崗位職責。

2、制度流程

任何一個崗位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它必然與其它部門和崗位發生工作聯繫,如何規範這種聯繫,確保權責清晰、責任到崗?此時,制度、流程粉墨登場。流程就是將同一價值鏈上的崗位串聯起來,通過明確流程牽頭人,規範各個流程節點的權限,來推動工作成果的輸出。而制度呢,則是作為流程有效運行的一個權威性保障,主要目的在於規範流程中各個部門、崗位的權責,表單內容及配套的獎懲機制等。所謂“制度以流程為體現,流程以制度為依託”。

3、績效

如果說績效屬於標準化管理的內容,那你要做的績效應該是在崗位職責、制度流程明確後,以崗位職責為內容來源,以流程處理為數據來源,提煉諸如準確率、及時率、達標率、計劃完成率等“標準”、“規範”的KPI考核指標來嚴格執行。

然而,需要提醒你注意的是,與其將績效停留在這些可人為設定且無太大事實價值的指標上,不如多從財務、客戶、乃至經營的維度上做一些引導,KPI需要聚焦,別在純職能的過程性工作上糾結太多。

綜上,做標準化管理,應該先崗位職責,再製度流程,最後才是績效。


職場百態1020


我是聊哥,

資深人力資源產品經理。

在這裡說一個簡單的邏輯:

績效是考核人和事的,制度是管人的,人是做事的。

在企業管理中,

一定是先有事,再有人,再有約束人的制度,然後才有對人事的考核。


根據以上邏輯,我的建議是:

一、先規範流程:

流程針對的是“事”,包括了內部管理和對外經營的所有事,

把所有事的流程進行梳理,規範每一個流程要點、標準,以及每個事情對應的角色。

流程相當於把每件事作了拆解,將不同崗位的人對號入座,

每個流程環節都是一個點,像珍珠一樣,

整個流程就是串起珍珠的線。


二、再梳理架構和崗位職責:

根據流程中界定的事情,和對應的人,

進行職能的梳理,就是把事情“合併同類項”,

一個類別,就是一個崗位的職責,

如果類別過多,那就分大類,再細分小類,

大類就是部門,小類就是崗位。

這樣,一個公司的架構就形成了。


三、然後建設制度和機制:

制度是各個職能針對各自負責的領域,

制定的管理規範,

是約束員工行為,保證組織運行的基礎。

機制是流程正常執行的保障。

如:各項管理規定是制度,例會、計劃、總結等是機制。


四、最後制定績效考核機制:

根據企業的目標、公司流程標準、崗位職責等,

制定各崗位的績效目標和考核機制。


作為一個企業,管理制度、工作流程、崗位職責、管理架構、績效體系都是必不可少的,但管理體系的建設,需要按照各個系統之間的關係,有序推進,不可本末倒置。


以上僅代表個人觀點,供參考。



我是聊哥,

16年職場經驗的資深人力資源產品經理。

【關注我】

更多職場乾貨等你來拿!

【我保證】

每一篇文章,每一份問答,

都是誠心之作。


聊哥聊職場


我的實戰流程是:1、公司主業務流程梳理;2、組織架構確定;3、部門內業務流程梳理;4、定崗、崗位職責;5、工作量評估、定編;6、崗位工作清單、流程關係圖、流程核決權限、作業標準、輸出結果,形成《崗位手冊》;7、崗位價值評估、定崗位職級;8、定薪酬結構、考核體系。供參考。


大劉職場悟


對於一個小微企業,生存是第一位的。再完善的制度、流程都是服務於當下拿到更高的業績,公司創造更好的利潤。

1先做崗位職責

基於公司目標,明確每個崗位要的目標,以此來倒推崗位核心職責。

說白了,就是來一個人,知道幹什麼,怎麼幹能拿結果。

在前期,還可能出現一人多崗的情況,崗位職責最重要的不是分工明確,而是崗位職能和結果的明確。

2、再做績效

做績效,也是基於公司業績的設計,讓在上班幹活兒的人對於工作成果的標準更清晰。

說白了,就是清楚怎麼幹,幹得更好能掙得更多,進而有更大動力幹得好。

好得績效能讓員工動力足,公司創收,員工的薪酬也有增加空間。

特別注意:績效通常和薪酬在一起,單純是為了考核的目的而做的績效,通常都會有反作用力。基於薪酬動力的績效最佳。

3、做制度

員工正常工作拿到結果,基於績效主動做得更好,帶來收益穩定的情況下,才是制度文化流程開設運轉的前提。

要理解,一開始過分強調製度,或設計嚴苛的制度,不能吸引人來和留下,不能創造好的工作氛圍,都不利於拿業績的狀態。活著,和創造利潤一直都是主線。

做制度,是一步一步來的。前期的制度就是簡單,滿足日常運轉需要的就行。後期制度的完善,最好的是基於企業運轉過程中出現的一次次事件,一次次需要明確的情況,逐步添加。

特別不建議的是照網上或大企業拿來主義的直接改。

如果制度的每一條都是基於企業發展,融合老闆的處事風格,符合實際情況訂立的。會無形中成為公司文化和行為準則的基石。執行實施起來非常紮實有底氣。

4、最後是流程

為什麼,流程是讓一切運轉起來更順暢和高效,減少內耗。經過無數次崗位成果的實踐運轉,才能總結出最優的流程,最適用實際工作的流程。

流程的梳理,往往都是發現公司運轉中的不順暢的問題而倒推思考怎麼去調整的。也基於數據。所以,流程放在了最後。

5、總結,調整,變化

這點最重要,因為以上四步初步形成後,都只適用於當下的一個階段,市場是變化的,人是變化的,企業的發展目標和規劃也是不斷變化的。不管是管理人員,還是老闆,接納變化,專注目標不斷總結、調整、變化。一定能形成適合自己企業的標準化流程。

依此而來的標準化管理,會特別紮實,根植於心的東西更有力量。

僅個人觀點,僅針對小微企業的建議。


梳理流程



企業要做標準化管理,制度、流程、崗位職責和績效,先做哪個後做哪個?


根據自已的職業經歷和實戰經驗,總結如下觀點:企業要做標準化管理,首要應該做的是“商業模式的標準化”,也可以簡單理解為“業務模式的標準化”,這一點是企業標準化管理的先決條件,無論是管理制度、工作流程標準化、崗位職責的權責明確、績效這些都是“加強企業內部的協同力”,所以,一定要“業務模式的標準化”……


業務模式的標準化制度之後,順應的依次就是:管理架構(組織架構)——工作流程——崗位職責——管理制度——績效體系……



企業標準化管理具體地說:首先要制定明確的“業務模式流程圖”,業務模式流程的標準化,就明確了人、物、財、權、責的明確化,業務模式決定了“管理架構”,事實上不同的商業模式組織形式是不同的,工作流程——崗位職責——管理制度(對內獎罰,對外的業務管理)——績效體系(如KPI,量化考核)



如果你認同我的觀點,或是某一句話對你有價值,請關注我,感謝你的分享。


今日頭條孫洪鶴,創業教育、品牌營銷專家、創投專家《創業五部寶典》主編,互聯網暢銷著作〈風口〉聯合主編,自媒體原創作者,歡迎關注我每天的今日頭條原創文章,更多的實戰分享請關注我今日頭條動態,也歡迎大傢俬下交流,如若認同請幫忙分享轉發


孫洪鶴


【汪Sir觀點】先衡量企業的經營水平,調整組織結構,再確定管理類型,然後按公司制度、崗位職責、工作流程、薪酬模式、工作績效的順序來製作。但是時間久了,你會發現這條直線一直在循環往復,成了一個圈,似乎從任何一點都開始做。


下面我來說明下原因

【審題】企業要做標準化管理,說明企業已經存在,有自己的商業模式,有自己的規模,而且是有一段時間的無序管理,所以需要進行標準化改革。

衡量企業的經營水平

陳春花教授曾說過這麼一句話“當管理水平超過經營水平,企業就離虧損不遠了”,換一句通俗的話講就是“管理為經營服務”。

比如很多企業起家的時候,都是靠著薄利多銷,這個時候要的是成本控制管理,這是企業活下來的關鍵。這個時候做標準化管理,就會畫蛇添足,反而造成管理成本上漲。所以對企業當下及未來的經營水平一定要有比較清晰的認識。才能明白什麼樣的管理水平可以與之匹配。

調整組織結構

按題主的問題,企業應該經營一些時候了,肯定已有組織結構,那現在的組織結構是否適合目前的經營情況,就需要再重新衡量經營水平後作出調整。組織結構有很多,比如直線制、職能制、事業部制、委員會制等。每種組織結構都對應著不同的經營水平。

一般剛剛起步的初創公司,一般都是創始人眉毛鬍子一把抓,這個時候是直線制。後來業務做大了,員工多了,開始管不過來了,就開始轉為職能制。再後來公司業務向其他城市擴展,建立子公司,就可以採用事業部制。在後面上市了,可以採用委員會制。

確定管理類型

管理類型也可以說是管理風格。比如創新化管理,所有的制度、流程、績效等等都會鼓勵創新、獎勵創新;標準化管理,旨在強調執行力、服從性;願景化管理,這種管理我不用多解釋了,現在很流行的管理風格,其中最著名的企業當屬阿里巴巴了。

制定公司制度

公司制度是什麼?公司制度是告訴全體員工,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什麼。起到約束員工行為,工作的有序。公司制度是按管理類型來制定的。如創新化管理,會告訴員工如果有新想法可以不上報,自己先獨自實驗,或者可以直接向CEO提建議等等。標準化管理,會告訴員工必須在規定時間內做什麼,做到獎勵什麼,做不到懲罰什麼。

設計崗位職責

公司制度是告訴全體員工的,崗位職責則是

告訴對應員工,具體要做什麼,不要做什麼。讓其他崗位的員工在跨部門配合時,明白怎麼找到“對的人”。越是標準化管理,這個地方越是要用下功夫,這是標準化的起步。一步錯,步步錯,千萬注意。

制定工作流程

工作流程有全崗位流程與崗位流程的區別。全崗位流程是告訴所有人為完成“產、供、銷”,公司所有崗位,如何配合。崗位流程是告訴對應人員,要怎麼做。這兩者有著“總分關係”。標準化最最核心就在這個地方,標準是什麼,怎麼標準,這是核心。

制定薪酬制度、

如果崗位職責是告訴員工權利與責任,那薪酬模式就是告訴員工利益了。這時就不能僅僅參考公司內部環境,外部環境也非常重要。綜合考慮來制定薪酬制度,比如年薪制、提成獎金制、固定薪資制、固定工資+績效工資制等等。一般高管會採用年薪制,業務部門會採用提成獎金制,生產部門用固定工資+績效工資制,職能部門多采用固定薪資制。

設計績效工資

針對相應崗位,參考崗位職責與流程,確定績效關鍵因素,結合公司業績。設計相對應的績效工資。績效現在越來越重要,因為它起到激勵員工鬥志,激發員工潛能的作用。而好的績效,一定是科學地確定績效關鍵因素,而這個因素正是從崗位職責與工作中提煉出來的

【總結】這幾年一直在現在的公司裡做戰略規劃、改革管理制度,起先總是發現問題就解決問題,結果是按下葫蘆,浮起瓢。慢慢的,我發現這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個循環。因為企業的經營水平在不斷變化,應了那句話,“管理要服務於經營水平”。企業在發展,環境在變化,管理就一直會迭代。


我是汪Sir,希望我的經驗分享可以幫助你及每一位職場人。如果你喜歡我的回答,歡迎點贊,評論,轉發。


汪Sir聊HR


實際操作過程中,制度、流程、崗位職責和績效並沒有非常明顯的先後順序,但在具體某件工作上還是存在的,這個順序是:制度—崗位職責—流程—績效。

1、目的都是為了實現企業戰略目標,最低也是實現年度經營目標。

企業願景、使命決定了戰略目標,進而分解成年度目標。為了達成年度目標,可以倒推具體需要完成哪些工作。這就決定了每一項工作都包含了三件事:幹什麼?怎麼幹?幹到什麼程度?

制度解決的是不能幹什麼,是底線問題。

流程解決的是怎麼幹的問題。

崗位職責解決的是幹什麼,應該幹到什麼程度的問題。

績效是解決幹好了和沒幹好應該怎麼辦的問題。

2、整體來說,並不存在先後順序。

2.1、業務在變化,客戶在變化,技術在更新換代,社會環境同樣在變化,這一切都要求我們的制度、流程、崗位職責和績效要跟著變化。因此,我們不可能先把所有流程的標準化建設完成後,再去做績效的標準化。

2.2、大企業可以做到應崗設人,小企業很多時候還是因人設崗,特別是技術骨幹提拔到管理崗位時,你不得不調整崗位職責,因為你的科長並不勝任科長的崗位職責。

這就要求你要調整流程,改變決策體系。因此,標準化工作要從下向上做,越是基層工作,越要先做標準化。

2.3、所有一切都是為了戰略目標和年度目標服務的,一旦目標發生改變,不要說制度、流程、崗位職責和績效的調整,就連企業文化的解釋都跟著需要調整。

因此,標準化工作不需要考慮先後順序,遵循的原則是:基層工作優先標準化、容易的工作優先標準化、相對穩定的工作優先標準化、對目標影響大的工作優先標準化!

3、具體工作上的排序。

針對具體某項工作,還是存在先後順序的:

我們需要先設底線,也就是制度;

再決定幹什麼和幹到什麼程度,也就是崗位職責;

接下來才是怎麼幹,也就是流程;

最後決定幹好幹壞如何處理,也就是績效。

例如:當多個項目在資源衝突的情況下,應該先保哪個項目?

3.1、我們需要先定原則,項目優先級排序原則,這就是制度。原則不同,各崗位的決策權限就不同。

如果客戶排第一,那麼項目優先級排序的決策部門是市場部門;如果現金流排第一,那麼項目優先級排序的決策部門是財務部門或者營運部門;當然,質量排第一,決策部門就是質量部門。

3.2、崗位的職責範圍發生變化,那麼做事的流程就跟著發生了變化。

3.3、績效和流程的標準化建設順序只由一件事情決定,那就是績效裡是否對流程的執行進行考核。如果考核,績效排最後;如果不考核,沒有順序問題。


鄒宇189


企業實行標準化管理,要明確標準化管理的前提和目的,標準化管理是一流企業或說是走向一流企業的象徵。正所謂“一流企業創標準,二流企業創產品”。標準化管理的企業在公司各部門都有嚴格執行制度(該怎樣操作,應得到怎樣的結果),目的就是“在一般情況下,讓不同的人在處理同一件事情得到同樣的結果,使結果效益達到更高。”

作為管理者或作為標準化管理推進者。

1.首先明確標準化管理的實施前提條件和目的,明確公司各部門各崗位標準化深度,具體部門具體分析標準化程度(如一些智囊部門和研發部門在一些工作流程上標準化程度不能太高,否則會影響部門職能分工及降低工作效率正常輸出;如生產部的常規性操作工作則可高程度的標準化管理,如成本控制,崗位安全操作規程,輔助性工具怎樣使用,勞動保護用品怎樣穿戴等等),如果不具體分析崗位情況可能就會出現“一抓就死”的局面,使企業失去活力。

2.具體分析各崗位屬性後,就各部門各崗位形成崗位鏈(公司架構細化到崗位),根據崗位職責分析各崗位(上下游)之間的關係,各崗位在組織運行中主要起何種作用,承擔組織分配的任務是什麼。

3.梳理各崗位之間的職責和業務流程,清晰瞭解崗位與崗位之間協作要求,防止由於缺乏系統性和全局性的把控,導致推進標準化管理過程中在崗位與崗位之間發生衝突或矛盾,導致標準化管理與既定目標偏離。

4.根據以上三點,讓員工參與標準化管理制度的起草和修訂,讓執行層和管理層對任務崗位實際情況有充分的認識和互相的理解。防止制度和執行出現兩張皮的現象,初次發佈的標準化管理制度應有個適應期(試運行),在適應期內糾偏員工普遍存在的不規範行為,在糾偏中優化標準化管理方案。待管理制度細則和員工行為高度匹配後,再發布正式的管理制度。

5.明確標準化管理獎懲制度——績效考核措施。首先績效考核措施應緊扣標準化管理方案細則,把標準化管理方案融入到績效考核中去。其次考核方案應不斷的完善,防止績效考核措施不能有效影響員工行為,對於一些標準化管理推進過程中不達標考核應盡力杜絕“多獎浪費”,“少獎白給”,“多罰造成矛盾”,“少罰不起作用”的被動局面,所以績效考核要不斷完善和改進。

根據以上分析,作為管理者推進標準化管理步驟是:

認識標準化管理實施前提和目的——充分了解各崗位職責——明確各崗位業務流程——發佈標準化管理制度——落實標準化管理獎懲(績效考核)制度。


白衣經管論


一切的根源應該來自於企業的願景與使命,繼而是企業階段性發展戰略規劃,沒有方向性的指導,一切都如沒有根基的空中樓閣,虛幻而縹緲!

只有具備了方向,有了階段性的目標,再運作標準化管理才能真正有價值。

說到標準化管理,首先應該梳理組織架構與部門及崗位職責了,只有與發展規劃匹配的組織設計,才能發揮其組織績效,達成組織效益。換句話說,只有明確了組織架構、各部門職能、部門下的崗位設計、以及各崗位的工作職責,才能建立制度、設計流程、定薪定酬、實施績效考核方案!

設計好組織體系,那麼接下來就要有憲法了!企業的憲法就是一系列的管理制度,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憲法是根本大法,各項規定、規範、流程、程序都要以此為根本展開。

憲法有了,還必須有實施細則,這就是流程或程序文件了!將公司所有業務精細化,將可能的管控措施深入到流程節點之中。不僅形成完善的工作指導文件,也是協調上下游業務的橋樑!

組織與職能明確了,制度與流程流程清晰了,再做績效考核就有法可依,將過程控制與結果導向組合起來,形成全方位的管理機制!相應地可以增加更具激勵性的措施,比如股權激勵、合夥人制度、承包制等!

以上,來自於菲利伯格諮詢首席顧問陳飛先生的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陳飛JackieChen


本人有六年的流程管理的實踐經驗,從我個人的角度看企業如果要做標準化管理,順序為:

1.優先梳理好各部門的流程和制度,在梳理流程的同時,崗位職責也進行了同步的梳理

2.再站在公司的角度,建立好流程制度框架,強化部門的職責和時間節點

3.當流程體系框架初步形成後,再進行落地工作,落地工作的同時需要併入績效體系,進一步促使流程管理體系的落地。

4.最後根據標準的流程和制度對接實際業務,進行PDCA的循環,不斷優化,解決企業在運營中存在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