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發明的「中華民族」,爲何最終爲大家所接受?

1905年,梁啟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指出中華民族是我國境內所有民族從千百年歷史演變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結果。漢滿蒙回藏等融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統一大民族。

我們的國歌唱道:“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每個人被迫著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起來!……”

但是“中華民族”的觀念,還只有百年曆史。近代以前,中國人並沒有現代意義的民族意識。那麼“中華民族”的觀念是怎樣形成的?“中華民族”這個說法,最早是由誰提出的呢?

梁啟超發明的“中華民族”,為何最終為大家所接受?

梁啟超

歷史上沿用“華夏”、“中土”、“炎黃子孫”的說法,乃至國外稱呼我們為“大秦”、“震旦”、“支那”等,都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稱謂。所謂“華夷之辨”、“夷夏之防”,只反映了儒家傳統的狹隘的種族意識。

甲午戰爭慘敗之後,救亡的熱潮遍及全國朝野。在“保國、保種”的危急呼聲中,嚴復《天演論》道出全世界各民族面臨生存競爭的“族群理念論”。梁啟超沿著嚴復提出的“保種”、“合群”的思路,開始以現代民族理論來思考問題。

1899年,梁啟超在流亡日本時期所寫《東籍月旦》一文中,首次採用了現代意義上的“民族”一詞。

到1902年梁啟超思考成熟,終於提出了“中華民族”的說法。他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一文中,正式使用了“中華民族”的觀念。他闡述:“上古時代,我‘中華民族’之有海權思想者,厥惟齊。故於其間產出兩種觀念焉,一曰國家觀;二曰世界觀。”

1903年他指出:“吾中國言民族者,當於小民族主義之外,更提倡大民族主義。小民族主義者何?漢族對於國內他族是也。大民族主義者何?合國內本部屬部之諸族以對於國外之諸族是也。……合漢、合滿、合蒙、合回、合苗、合藏,組成一大民族。”

1905年,梁啟超又寫了《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一文,指出中華民族是我國境內所有民族從千百年歷史演變中形成的、大融合的結果。漢滿蒙回藏等融為一家,是多元混合的統一大民族。

最後梁啟超下了結論:“中華民族自始本非一族,實由多民族混合而成”。由此,梁啟超從形式到內容,完成了“中華民族”這一科學的現代觀念的定義。

梁啟超發明的“中華民族”,為何最終為大家所接受?

章太炎

這時,章太炎也不再反對梁啟超的“中華民族”觀點了。不過,他認為“排滿”應該以漢人為主力、由漢人領導政權,以同化其他少數民族。但他比1903年主張的民族復仇主義已有很大轉變。接著,楊度在1907年發表《金鐵主義說》一文,把“中國”解釋為地域觀念,把“中華”闡釋為文化統一,把“中華民族”歸之為文化族名。共同生活在中國地域的各民族經過大融合,形成統一的中華民族。

因為在當初,孫中山、章太炎、鄒容等革命派將“反滿”、“反清革命”作為“三民主義”中的民族主義的旗幟,而梁啟超指出並批評了孫中山“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民族主義,隱含著大漢族主義的偏頗。

此後,在1905年到1907年《新民叢報》與《民報》的論戰過程中,孫中山等革命派也逐步認識到過分強調“反滿、排滿”的負面影響,不久孫中山多次宣稱“反滿並非反對整個滿族”,而是反對滿族貴族的專制統治。一些革命黨人也紛紛撰文批評大漢族主義,界定了“革命排滿”並非要打倒所有滿族,“實滿族中愛新覺羅之一姓”。

最終,一向倡導“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孫中山也接受了梁啟超關於“中華民族”的觀點,在1912年宣佈中華民國成立時,提出了“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號召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中華民國最初的國旗,就是橫排五條顏色並列,象徵中華民族的“五族共和”。

梁啟超發明的“中華民族”,為何最終為大家所接受?

孫中山

孫中山在1912年元旦的《臨時大總統宣言書》中鄭重宣佈:“國家之本,在於人民,合漢滿蒙回藏諸地為一國,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是曰民族統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