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不可能的,麻將這輩子都戒不了的

梁啟超:不可能的,麻將這輩子都戒不了的

老叫獸:越努力。

小石君:運氣越好。

梁啟超是不折不扣的才子。

他五歲習字,八歲為文,九歲能千言,十七歲中舉。

二十二歲參與公車上書,二十三歲就執筆了《時務報》。

“一紙風行海內,觀聽為之一聳”。

梁啟超一生匡國濟世,筆耕不輟,著書約1400多萬字。

他被當時稱為輿論界之驕子,一杆筆強於十萬兵。

我們今天常用的“經濟”、“組織”、“幹部”這些詞,都來自梁啟超。

包括“中華民族”這個詞,也是梁啟超第一個提出和使用的。

這一切,都讓人想起張愛玲的那句:出名要趁早。

但梁啟超成名,不是靠運氣,更多的是努力。

晚年他寫了篇《知命與努力》:

我們為何需要努力,因為只有真正的努力,才可讓人不厭不倦。

好運氣藏在實力裡。

實力藏在不為人知的努力裡。

梁啟超不僅努力,還注意保持一個好心情、好脾氣。

有一次,梁啟超在東南大學演講,他說:

“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

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啟超’這個東西。

把裡頭所含一種元素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僅有個零。”

而梁啟超的第一大趣味是書法。

他十三歲時曾看到陶浚的一副楹聯。

一見之下,為之神馳,流連忘返,之後便以書法臨池為日課。

梁啟超早年研習歐陽詢,十八歲之後習“北碑”,其楷書、隸書作品,皆有濃厚的北碑影子。

梁啟超在為清華教職員作演講時說:

“凡人必定要有娛樂。

但是要在各種娛樂之中,應選擇一種最優美最便利的娛樂工具。

我的意見——亦許是偏見,以為要算書法。

因為練習書法有如下“優美便利”:

一、可以獨樂;

二、不擇時,不擇地;

三、費錢不多;

四、費時間不多;

五、費精神不多;

六、成功容易而有比較;

七、收攝身心。”

除了書法,梁啟超還喜歡集聯。

如果說古代集聯集詩的大家是王安石,那麼近代人首推梁啟超。

他彙集唐宋詩詞而成對聯,有三百副之多。

他在《苦痛中的小玩意兒》一文中回憶自己集聯的由來:

無聊之時,翻閱宋詞。

見到姜白石的“最可惜一片江山”和辛棄疾的“更能消幾番風雨”。

靈光一閃,湊成對聯,從此走上了集聯之旅。

梁啟超將集得的聯語寫了分贈親友。

胡適選的是:

胡蝶兒,晚報春,又是一般閒暇;

梧桐院,三更雨,不知多少秋聲。

而梁啟超本人最得意的是贈徐志摩的:

臨流可奈清癯,第四橋邊,呼棹過環碧;

此意平生飛動,海棠影下,吹笛到天明。

說起來你可能不信,梁啟超還有一個趣味是打麻將。

有次開會,在座的朋友邀他去學校做演講。

梁啟超:恕我不能去。

朋友:如何不能?

梁啟超:那個時間我有四人功課要做。

朋友:輔導學生晚一點也無妨。

梁啟超哈哈大笑:錯了錯了,我指的這‘四人功課’,乃四人上桌做功課!

說著,他還做出抓牌打牌的動作。

在場的人鬨堂大笑。

雖然熱愛麻將,但他實際上戰績糟糕,十打九輸。

但這並不妨礙梁啟超振振有辭,將打麻將上升到愛國的理論高度。

梁啟超:

麻將不能不打。

不打麻將是不可能的。

打麻將這輩子都戒不了的。

要救國一定要打麻將。

一坐下去不論勝負,一定要打完四圈。

即使前三圈都失敗了,也還有翻本的希望。

好像我們國家和別國競賽,敗了也不能氣餒。

這種精神可以在麻將桌上鍛煉出來的。

這話說得好有道理,竟讓人無言以對!

但事實上,梁啟超愛打麻將,是藉此構思文章。

他後來說:

“予正利用博戲時間起腹稿耳。

骨牌足以啟予智竇。

手一撫之,思潮汩汩而來。

較尋常枯索,難易懸殊,屢驗屢效,已成習慣。”

他主編《大中華雜誌》時,是一邊打麻將, 一邊口述千字文章發稿。

人家麼有才。

老叫獸:爸爸去哪兒了?

小石君:在月亮底下想你們。

梁啟超不僅注意自身的修養,還非常重視家庭。

他是中國好爸爸的楷模。

梁啟超有九個孩子,號稱 “一門三院士,九子皆才俊”。

他一生給子女們寫了四百餘封家書。

每一封信裡,都透露著父親濃濃的愛意。

梁啟超給孩子們寫起信來非常嗲:

“寶貝,我晚上在院子裡徘徊,對著月亮想你們,也在這裡唱起來,你們聽見沒有?”

“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情感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

此外,他還給每個孩子取暱稱。

大女兒思順:大寶貝、嫻兒、BABY思順、順兒。

次女思莊:莊莊。

三子思忠:忠忠。

四子思達:達達。

五子思禮:老白鼻(BABY)。

四女思寧:六六。

……

這些親切到幾近肉麻的暱稱,梁啟超從小喊到大,從來不顧自己作為父親的威嚴形象。

孩子們三十多歲時,梁啟超寫信依然會這樣開頭:

“大寶貝思順,小寶貝思莊,還有兩個不甚寶貝的乖乖”。

唉呀媽呀!

想念孩子的時候,他在信中寫道:

“我平常想你還自可,每到病發時便想得特別厲害,覺得若是順兒在旁邊,我向他撒一撒嬌,苦痛便減少許多。”

等等啊,誰向誰撒嬌?

而梁啟超也自有他的一套理論邏輯。

他把“情育”與“智育”“意育”並列,作為教育的三大方面。

“情育”當中,又首先重視陶冶親情。

梁啟超說,給孩子的愛,永遠不怕多。

梁啟超對孩子們總是秉持著樂觀鼓舞的態度。

思莊未能進大學,他說:“求學問不是求文憑”。

“一個人什麼病都可醫,惟有“悲觀病”最不可醫,我們須終身不許它侵入。”

梁思成與梁思永二人調皮開車被撞,梁啟超寫信給大女兒“告狀”稱:

“思永嘴不能吃東西,思成便大嚼大啖去氣他。

思成腿不能動,思永便大跳大舞去氣他。

真頑皮得豈有此理。”

這樣的爸爸,請給我來一打!

老叫獸:推己及人。

小石君:公平正義。

除了教育孩子,梁啟超在與妻子的相處中也深諳謙讓之道。

他與妻子李蕙仙相伴三十年,兩人沒有紅過臉。

李蕙仙出身大戶,性格潑辣。

但婚後的生活中,梁啟超處處包容、謙讓她。

為此他還得了一個“懼內”的名號。

但其實每一個“怕老婆”的背後,都是一顆謙讓的心。

李蕙仙同梁啟超的婚後生活雖然幸福美滿。

但卻始終沒有生下一兒半女。

為了梁家香火旺盛,後繼有人。

在李蕙仙的主持下,梁啟超與妻子的陪嫁丫鬟王桂荃圓了房。

身為維新運動領袖的梁啟超,對此內心十分糾結。

因為納妾違背了自己“一夫一妻制”的婚姻準則。

但他又對王桂荃感激不盡。

戊戌變法失敗後,梁啟超流亡日本。

王桂荃自學日語,很快便能講出標準流利的東京話。

大小家務及對外聯絡都要靠她操辦。

梁啟超流亡海外數年,主要以賣文為生,生活清貧。

而夫人李蕙仙是千金弱質,肩不能抗、手不能提。

全憑王桂荃撐起了這個家。

梁啟超去世前,滿懷愧疚地將孩子託付給了王桂荃。

王桂荃也哭成了淚人。

她堅定的道:先生放心,孩子們還有我呢!

梁啟超這才放心,撒手人寰。

說起梁啟超的去世,還有一段著名的公案。

經透視發現其右腎有一點黑,診斷為惡性腫瘤。

但拿出右腎之後,卻沒有看到問題。

而且梁啟超依然尿血,查不出病因。

一時輿論譁然。

北大陳西瀅教授馬上撰文:《盡信醫不如無醫》

接著徐志摩也寫了:《我們病了怎麼辦》

那時候的協和還不是大佬。

在中國依然處於風雨飄搖的草創之中。

這便是轟動一時的“梁啟超割錯腰子”案。

“我盼望社會上,別要借我這回病為口實。

生出一種反動的怪論,為中國醫學前途進步之障礙”。

維護公理,不惜身名。

嚴於律己,寬以待人。

這大概就是一代維新領袖的真性情。

小貼士:

梁啟超,字卓如,一字任甫,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飲冰子、哀時客、中國之新民、自由齋主人。光緒年間舉人,廣東新會人。戊戌變法領袖之一。其著作合編為《飲冰室合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