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啟超:一個思想家的成長之路

梁啟超出生的歲月,正是清朝走到末路的歲月,列強不斷地瓜分中國,慈禧太后們認為國家是祖宗打下的產業,是一家之私產,沒有能力抵抗侵略,就用割地賠款來換取和平,繼續奢侈的生活。

大臣們積數十年的八股文,寫了幾十年的白折,當了幾十年的差,捱了幾十年的俸,遞了幾十年手本,唱了幾十年的喏,磕了幾十年的頭,請了幾十年的安,終於進職到高層,心裡只想的是保持現有的財富地位,七老八十的人,只求一兩年洋人不來,強盜不起,即使來了,反正一輩子也活夠了,國家被瓜分也不心疼。

知識分子們被滿清三百年文字獄的恐怖統治,被製造奴才的政策改造,終於成了沒有思想的木偶“滿州入關三百年,我的奴才做慣了。他的江山他的財,他要分人聽他好,轉瞬洋人來,依舊要奴才。”

普通百姓“莫談國事”,管他是洋人、日本人,反正滿清也沒給好日子過,其他人來也不過如此。

列強們把中國當肥肉,一塊一塊地割去,一刀一刀地凌遲,清朝自甲午之戰的全敗,到八國聯軍的火燒,國家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境地。當很多人認為中國已經是個遲暮的老人,即將滅亡之時,梁啟超奮然發聲,發表“少年中國說”,堅決相信中國必然不亡,並且斷定必將復興。

讀懂梁啟超就是讀懂中國近代史,

著名思想家胡適之說:“梁任公為吾國革命最大的功臣,其功在革新吾國之思想界。十五年來,吾國人士所以稍知民族思想及世界大勢者,皆梁氏之賜,此百喙所不能誣也。”

梁啟超:一個思想家的成長之路

一、從小樹立愛國情懷

梁啟超出生在於熊子鄉:“當宋元之交,我黃帝子孫與北狄異性血戰不勝,君臣殉國,自沈崖山,留悲憤之紀念於歷史上之一縣。是即餘故鄉也。”熊子鄉,距離崖山七里左右,在西江與南海的交匯之衝,是七個小島之一,他實際上是一個島民。

小時候他跟著祖父識字,祖父偏愛他,經常和他講述古代豪傑哲人的嘉言懿行,尤其喜歡講亡宋、亡明國難之事,聽得津津有道。這些故事在他幼小的心靈播下了愛國的種子。

他從小天姿聰慧,四五歲授四子書、《詩經》,八歲學寫文章,九歲能綴千字文,十二歲應試學院,補博士弟子員。然後去省會上“學海堂”,喜歡上了訓詁之學。那時他根本不知道除了帖括、訓詁詞章之外,還有所謂的學問。十七歲中舉人,主考官李尚書認為他“國士無雙”,把親妹妹許配給他,後又攜他去京參加殿試,下第,回家途中到上海,購得《瀛環志略》,讀完後方知道有五大洲各國,興趣大增,看到上海製造局有許多種西書譯本,想全部買來一讀,無奈袋裡沒錢。恰好結識了陳通甫,又通過他得以拜康有為為師,自此才真正開始做學問。

小時候的啟蒙教育對一生的成長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崔永元說他膽子為什麼那麼大,來自於他的心,來自於他父親是軍人,來自於父親從小對他嚴格的教育,養成了他善良、坦誠、愛憎分明的性格。

愛國永遠是立身之本,有愛國心,不管世界如何變化,都不會走差道。不管祖國是富裕或貧窮,都沒會做有損於祖國的事。

梁啟超:一個思想家的成長之路

二、找到人生導師

青年的時候,如果擇友不慎,很可能毀了他的一生;如果遇到貴人,會助力他達到人生輝煌。幸運的是梁啟超遇到了康有為,康的理念和思想打開了他的眼界,影響了他的思想、學術和政治。

康有為是一位野心勃勃、開拓前進、活潑飛躍的人,他有一腔愛國熱情,想用自己的知識有所作為,於是改名為有為,“自光緒十五年始,即以一諸生伏闕上書,極陳時局,請及時變法以圖自強。甲午敗後,又聯合公車千餘人,上書申前議。四年之間,七次上書,雖然一次也沒有被採納,舉國之士嘲笑他、唾罵他,但他不為所動,上書如故。”

康氏地上書不達的時候,在廣州長興裡萬木草堂開門講學,梁啟超成為學生,在草堂學習了四年,這為他的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湖南巡撫等人創辦時務學堂時,聘梁啟超、譚嗣同、唐才常三人為總主學務,梁氏又為領袖。所有的一切的學綱、課程、學風。都脫胎於萬木草堂,只是稍加變化罷了。

年輕人往往會迷茫,不知道自己會幹什麼,想幹什麼?是留大城市還是回家鄉?是自己創業還是先就業再創業?

這時候非常希望有個人生導師給我們建議,指明方向。實際上沒有人能給出正確的答案,只有自己腳踏實地地去幹,才能找到社會需求和自身能力的接合點。梁啟超從自己的受教育的經歷中看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弊端,新式教育的生命力,從康有為的身上學到了開拓進取、不屈不撓的精神,覺得要為改變國家的現狀而努力,所以他選擇自己事業的出發點就是教書育人。

梁啟超:一個思想家的成長之路

三、啟發新智是他一生的事業

梁啟超把自己的知識和思想全部用於自己的事業,

一是主持學堂。他主持時務學堂時,一改過去的八股科舉之風,而是採用不拘形式,除課堂上課外,最主要的是諸生和師長批答和討論,形成了朝氣蓬勃、樂趣、進取的學風,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人才,如第一班的四十人中,有五分之二的人成了革命先烈,或開國名人,比如我們熟知的蔡鍔將軍就是出自於此學堂。他辦學堂就是專門培植少年子弟,諸才以待將來之用。

二是創立學會。自清朝嚴禁結社以後,士氣大衰,國之日孱。所以康、梁為了啟發新智,選擇從破此錮習起,組織“強學會”,附設強學書局,運行三個月後就被言官封禁,但此風已遍及四方,各地設會百數,學者不以此為大戒了。學會可以培養團體,可知識碰撞,可改變成年人的知識,啟發矇昧無知的社會。

“強學會”遭禁後,康有為又創辦“保國會”。梁啟超和譚嗣同等在湖南創立“南學會”,合南部諸省志士,相與講愛國之理,求救亡之法。“南學會”兼具學會的議會的功能,有一定和政治成分,一方面地方有事,公議而行,這是議會的功能。另一方面每七日集會講學,演說萬國大勢和政學原理,這是學會的功能。“南學會”創辦半年就被取締,這是梁啟超從學者到政治家的嘗試。

三是創辦報紙。康有為和梁啟超因戊戌變法的打擊,在國內創辦的學校和學會全部掃地無餘,他們第三步就是辦報紙。康有為早就認識到學校、學會、報紙是三位一體,互相為用。在辦強學會時,特派梁啟超辦報,這是梁氏平生新聞事業開始的第一章,也是近代中國有正式意義的新聞開始的第一頁。

《強學報》被封,有識之士創辦《時務報》,公推梁啟超任總主筆,梁氏以自由發揮其文豪的天才,聲名隆起,和康有為的名聲並駕並驅,人稱“康、梁”

梁啟超的事業可以說是屢敗屢戰,辦學校遭到阻撓,創立學會、辦報紙都遭到封禁,可是他認準一個理念,“救國救亡,開啟新智”,想方設法拓展領域,闖出一片新的天地。

梁啟超:一個思想家的成長之路

四、思想的領先成為一個時期的中心人物

歷史學家吳其昌說:“亡清末葉的三十年間,中國人的思想範疇,約可分為四個階段,李鴻章時期、康有為時期、梁啟超時期和孫中山時期。梁啟超在戊戌變法失敗後,遠走日本開始反思變法之敗的原因,總結出內外交困時期,國家自強要靠國民。

“以一國之民,治一國之事,定一國之法,謀一國之利,捍一國之患,其民不可各而侮,其國不可得而亡,是之謂國民。哀哉,吾中國之不知有國民也。民不知有國,國不知有民,國事非民所能過問,民無愛國心,雖摧辱其國而莫予憤也。......我國民其有知此者乎?苟其未知,吾願其思所以知之;苟其已知,吾願其思所以行之。”

梁啟超的思想建立在愛國的基礎上,行進在啟發民智的征途上,雖九死一生,也不改初衷。他的思想的傳播為推翻清政府的民國革命掃清了思想上的障礙,使得民族思想深入人心。

思想決定行動,知識決定眼界,一個人的格局有多大,他的事業就能做多大。

梁啟超能夠成為一代思想家,與他堅持不懈的學習分不開,和他不畏艱難的奮鬥分不開,和他強烈的愛國精神分不開。一個人只要有遠大的理想,正確的目標,堅定的信心,就能做出一番事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