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財政一直困難,為什麼能一直支付鉅額賠款?你怎麼看?

秋天的紅葉882


我是老威,我來回答。

清末時期,如果說到財政困難,應該是在滅太平天國運動結束之前,在太平天國結束之後,由於通商口岸的開放以及工商業的發展,實際上清朝的財政收入比以前多了數倍,支付賠款早已不成問題。

在具體開放通商口岸之前,清朝基本是一個農業經濟為主的國家,農業經濟為主的情況下,國家財政收入主要就是靠的農業稅,而農業稅的多少就取決於耕地和人口情況。在清末時期,國家總共就那麼多耕地,不可能實質性的增加(除非開疆擴土,但這個是不可能的),否則農業稅要有本質性的突破是不可能。

開放通商口岸,具體來說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結束之後(1864年)開始正式步入正軌的。關於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原因,主要是在第一次鴉片戰爭的時候清朝當時答應了英國開放除了廣州之外的四個通商口岸,但在1842年到1856年這14年的時間裡一直沒有開放,英國人找廣州總督,廣州總督說找我們皇上,英國人又到北京找大清的皇帝,皇帝說找廣州總督,就這樣英國人被當做皮球一樣踢來踢去被踢了14年,最後發現原來大清是耍他們的,一怒之下就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一直打到了北京。之後清政府才真的開放了通商口岸。第二次鴉片戰爭在1860年結束,當時答應的通商口岸大多還在太平天國的戰爭區域範圍,所以估計也不好真的開放做生意,具體開放是在太平天國結束之後,也就是1864年之後的事情。

但是在那之後,清政府的財政收入就慢慢的成倍增長了。

清末賠款情況

清末的不平等條約籤的太多了,在此也不一一列舉,據說是上千了,這個我也沒去具體考證過,但主要的賠款情況如下圖:

按照這個統計大約是在13.35億兩左右,可能會有遺漏的,但是即便遺漏也只是極少數了,可以說基本上絕大多數都在這裡了,當然最主要是還是甲午戰爭賠款2億兩白銀和庚子賠款的4.5億兩白銀,其中甲午賠款是連本帶息6.7億兩,庚子賠款連本帶息10億兩白銀,如果能夠提前還的話,那肯定也沒這麼多了,實際上當時清朝是可以提前還請的。

清末財政狀況

開放通商口岸之前,清朝財政收入最多的時候是在乾隆十八年,為白銀5000萬兩和糧食1300萬石。在1849年的時候清朝財政收入為4250萬兩白銀,2年後爆發了太平天國運動,一直打到了1864年,估計這段時間的財政收入不理想,因為主要的財政收入來源江南地區一直處於戰火之中,而且南京也一直是太平天國的首都,所以清朝的財政收入大減。

上圖是清末財政收入情況,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出,到了1885年,財政收入突破了乾隆年間也就是“康乾盛世”時期的最高水平,達到了7700多萬兩,而且工商稅收入超過了一半。到了1911年的前十個月,清朝的財政收入就達到了3億兩白銀左右,其中農業稅為4810萬兩,比重降到了16%,工商稅達到了2億兩,比重到了近7成。可以說,在1911年的時候,清朝的產業結構發生了變化,由農業經濟轉向了工商業經濟。

發生這個變化的原因在於,一是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朝是真的開放了通商口岸,畢竟被英國人打服了,就心甘情願地開放了口岸。而開放口岸之後,我國的很多經濟作物,如生絲、茶葉以及手工品如瓷器等出口就逐年增大,給國家創造了更多的財富。而在開放通商口岸之前,這些生絲、茶葉、瓷器等只供國內消費,產生也只是和國內消費相匹配。開放通商口岸之後,因為這些產品的消費需求增加了(國外要消費這些)所以產能也就隨之增加(畢竟有錢賺就自然會有人去做),而增加的這些消費是在開放通商口岸之前不會有的,現在有了,就自然給整個國家創造了更多的財富,政府財政收入就自然增加了;二是洋務運動的展開,初步發展了國內的工業。雖然很多都是軍工業,但也有部分是民用工業,這些工業的發展大大提高了社會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整個國家的財富也就自然增加了。

另外我還弄了一張1908年的清政府財政收入情況,其中可以看出,沿海地區的財政收入明顯高於內地,這也說明開放通商口岸給國家財富帶來的增長。在1908年的時候一年收入就達到了2億3000萬兩白銀,可以說一年的收入就可以還清甲午戰爭賠款,2年的財政收入就可以還清庚子賠款了,(畢竟是提前還,所以基本本金還的很多,利息就很少了)。

所以綜合以上來說,清末實際上財政收入至少在1908年以後一年都在2億兩白銀以上,還清所有的賠款壓力不大,所以清朝可以一直支付賠款。


老威觀史


如果你認為清朝是利用她的財政收入來支付戰爭賠款,那就大錯特錯了。

清朝是中國歷史上富裕程度僅次於宋朝的一個朝代。宋朝由於王安石變法之後政府參與經濟,再加上宋朝經濟貿易活動本來就非常繁榮,因此每年政府收入白銀達到幾億兩。清朝由於閉關鎖國,經濟水平遠不及宋朝,但每年的收入也有大概5000萬兩白銀。

戰爭賠款是黎民百姓額外的負擔。

我們都知道在古代一旦戰爭爆發,政府會增加各種苛捐雜稅用於彌補戰爭的收入。劉備討伐東吳的時候採取的“四六開稅”都屬於十分保守的稅收政策。而一旦戰敗,用於戰爭賠款的專項資金肯定也是各種巧立名目的稅賦。

普通的勞苦大眾在承受額外納稅負擔的同時,一大批白銀還流入了清朝貪官的手裡。因此可以說戰爭賠款和財政收入沒有什麼必然的關係,真正苦的是清朝腐朽統治下的老百姓。

帝國主義國家樂於見到利滾利的情況。

由於清朝不像宋朝那樣富裕能將戰爭賠款一筆付清,再加上來自歐洲美洲的資本主義國家可比北方的遊牧民族精明多了。這些資本主義列強樂於用利滾利的形式讓他們獲得的賠款不斷增加。就拿《辛丑條約》共計要賠償八國聯軍4.5億兩白銀為例,由於利息不斷增加,等到清政府支付完成時,總共賠償的白銀超過了10億兩。

獲得貿易權和租界是更好的選擇。

當清政府無法支付鉅額的賠款的時候,資本主義列強非常樂意以開放通商口岸、提供租界的形式抵償一部分貸款。在當時經濟全球化情勢之下,在中國這樣一個巨大的經濟體獲得通商口岸意味著鉅額的利潤。

走投無路的清政府只能對列強的要求唯命是從,而開放通商口岸提供租界只能讓列強更加為所欲為的掠奪中國的財富。

這個無能又軟弱的清政府讓近代的中國飽受欺凌。如今,共產黨領導下的新中國不斷髮展壯大。生活在新的世紀、新的時代,我們的目標就是“勿忘國恥,振興中華”。

一點個人的小見解,歡迎評論和關注。


趙公


清末的賠款與外債是緊密相連的,而且清末的賠款與各方面都聯繫的非常緊密。

清朝政府的第一次賠款是1842年8月的南京條約規定的,賠款數是2100萬銀元,摺合白銀1700多萬兩 分四年還清 ,平均每年不到600萬銀元,當時政府年稅收是4000多萬,賠款佔3分之一多 尚在承受範圍之內

真正對清政府的財政收支和國家整體佈局造成動搖的是太平天國之亂,太平天國起義的十幾年中,清政府還與英法在北方發生了第二次鴉片戰爭。規定賠款1600萬兩,關稅作保,四年償還。清朝政府不堪重負。為了籌集平亂的資金和為了償還賠款,清政府除了在田賦和捐輸上做文章外,不得不進行財政上的大變革,因為天賦和捐輸已經榨不出太多油來了,而且弄不好事情會更大,再這樣情況下,厘金出現了(厘金創於咸豐三年,公元1853年,實一種值百抽一的商業稅,百分之一的一釐,故稱厘金,在全國通行後,不僅苛稅對象廣,稅率也極不一致,且不限於百分之一,有的高達百分之20 以上)關稅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後,得到較大的幅度增長,這主要靠英國人的近代管理所致,當然這個是西方列強逼迫的,靠著這兩個迅速崛起的財富,清政府得以敉平了各地先後十餘年的叛亂和償還了戰敗的賠款。

真正讓清政府走向徹底惡性循環的是甲午戰爭的賠款,高達2億兩,贖遼費3000萬兩,威海衛守備費250萬兩,加上磅虧接近3億

為了償還賠款,共借了三次外債先後是 俄法借款 英德借款 英德續借款 每次借債都在一億以上,但實收只有八九千萬,都以關稅做抵押 ,而且必須按照規定時間還清,不能提前

對鉅額的賠款清朝政府應付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攤派 外債 發行內債 提高稅率和增加稅種



安道爾的喵


到了晚清後期,清政府一直對外支付這樣那樣的鉅額賠款,但錢從哪來的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加稅收,晚清政府為了還賠款,把負擔強加在人民頭上。其惡果就是,人民的苦難不斷加重,壓得喘不過氣來,最後挺而走險,起來造反。

二、新興事業的發展,是晚清稅收重要的來源。晚清開關開航後,雖然把鴉片帶入中國,但也並非都是把壞的東西帶進來。他們還建鐵路,開煤礦,有識之士開辦了新興產業,如開紗廠,麵粉廠等。學習了許多好的東西,對中國近代工業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也為當時清政府帶來鉅額稅源。

四、發行國債,流通銀元。晚清後期,光國債就發行了三千多萬兩。另外銀元的廣泛流道通,有效的減少白銀的損耗,為朝庭增加了鉅額收入。

五、賣官賣缺,這也是後果最壞的一種攬財手段,導致官場更加腐敗,也促進了清朝滅亡的步伐。

總體來說,雖然晚清政府對外鉅額賠款,但經濟還比較穩定,從大量購買外國軍火,組建新軍,組建北洋海軍說明朝庭還沒有被經濟壓垮,只是由於朝庭從上到下的集體腐敗才是導致清朝滅亡的主要原因。雖然支付了鉅額賠款,但並沒有太傷及國本。


車工00


清朝算得上是在歷史上最富裕的一個朝代了,但清朝不是也和很多國家都簽訂了各種不可理喻令人憤怒的條約嗎?各種割地各種賠款,按照道理來說,過日子都應該要提起褲子緊湊過了,那清朝依舊這麼有錢的原因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稅收的增加

隨著民間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開始增加的各種稅收的來源。晚晴的統治者因為軍隊的創建和擴充、創辦實業還有鉅額的賠款,都使得其開始加重稅收,增加各種新的稅收。晚清政府變得苛捐雜稅,腐敗程度也是慢慢的增加。不僅如此,晚清政府還模仿西方,開始製造國債,就看宣統年間對內借出了高達三千多萬兩。相比起外債的話,這已經是不算什麼了的,稅收的各種增加都加重了百姓的社會負擔。

二、近代化事業的收入

在清末這個時期,政府創立了很多的官辦企業,推動了洋務事業的發展,同時收入也是與日俱增。國營企業像鐵路的收入,在當時都是非常可觀的。總的來說,近代化事業收入的增長其實也算得上是國家改革中的一項進程。在甲午戰爭發生之後,政府將籌集資金的閘門放開到過世界的市場上,發行的國家債券所收到的資金大多用在罰款上以及創辦鐵路的事業上。這一些的發展,都能夠表現出清政府看似被那麼多罰款給壓制著,但是也促進了對實業的建設,也能夠看出它在想辦法來挽救這樣的局面。

三、新稅的不斷增加

清政府設立的稅務制度,引進了西方的制度。中外的貿易資金不斷上升,在這樣的氛圍下,清政府只能把海關稅不斷地增加,為了減少經濟的輸出。此舉對於當時的清政府是非常有意義的。如果新稅沒有不斷地增加,稅收無法補給政府的經濟虧空。在很長一段時間的持續下,這個政府是無法維持各種支出的。

清代末期相比起其他創傳統的王朝來說,增加了厘金和海關。這兩個項目一年的收入可以補貼政府財政將近三千萬兩。起著主導地位作用的是海關,所以才被外人一直監管著,這錢相當於是清政府的救命稻草。即便是到了民國之後,這筆海關的稅收也是一筆非常重要的收入的。

清廷為什麼依舊這麼有錢?這往往離不開的是政府的舉措和創立的近代化事業,雖然賺了很多的錢,但是民心已經丟失。一個把民心丟失的政府註定存活不了很長一段時間。看完這些了,你有什麼想說的呢?歡迎和小編討論~





沙米有米


在雍正以前的大清朝還是世界上經濟最發的的王朝,國庫充盈。但是到了乾隆年的時候,就開始吃老本了,國力大大下降。後期又發生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國家頻於鎮壓起義,耗費了大量的財力,物力。加之大清朝閉關鎖國政策導致大清經濟、科技停滯不前。國外列強趁虛而入,把大清朝打的七零八落,弱國無外交,被打了,你還得賠償人家的損失。所以割地賠款接踵而來。國庫空虛,就開始給老百姓增加賦稅,這就是取之於民吧!總之啊!家門口逞強是清政府對本來嘴臉,對付列強就只能割地賠款,沒錢了再搜刮老百姓唄!


步鳴


關於這個問題,我們來看《辛丑條約》。

清政府賠款各國(共11國)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釐,本息共計約9.82億兩,以海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擔保。


匡秀才是也


我個人有幾點理解,清朝時期國土面積很大,人口很少,而晚清國庫儲蓄還是有,但也從老百姓身上增稅,也從當時洋務運動的工業給國家帶來了收益,所以賠款還是能支付


chensong


簡要概括四個字:苛捐雜稅


阿雨小哥


從古到今,哪朝哪代受苦受累的都是老百姓,再困難也會從老百姓身上壓榨的,就像金字塔一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