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崇禎皇帝這些稱謂代表著什麼?

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對皇帝的稱呼,例如周文王姬昌,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崇禎皇帝朱由檢等等。會覺得一頭的霧水,一會王,一會帝,一會祖的。

絲毫不知道這種命名代表的意思,並且掌握不了他的規律。今天我們來細細的梳理一下這些問題。

首先,以漢高祖劉邦這個稱謂為例。這個以“祖”“宗”為後綴的稱謂是古代的廟號。廟號是古代皇帝於廟中被供奉時所稱呼的名號,起源商朝。廟號最初非常嚴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標凖,開國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國才能者為宗。因此唐朝以前的好多皇帝是沒有廟號的。唐朝以後,除了某些亡國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廟號。廟號常用“祖”字或“宗”字。開國皇帝一般被稱為“太祖”或“高祖”,如漢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後面的皇帝一般稱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氾濫,始於曹魏。到十六國時期,後趙、前燕、後秦、西秦等等小國,其帝王廟號幾乎無不稱祖。

周文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崇禎皇帝這些稱謂代表著什麼?

廟號的選字也有褒貶之意。太祖、高祖開國立業,世祖、太宗發揚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號,仁宗、宣宗、聖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賢主,中宗、憲宗都是中興之主。另外,哲宗、興宗等都是有所作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業不足,德宗、寧宗過於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虛,文宗、武宗名褒實貶,穆宗、敬宗功過相當,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國。因此漢高祖是劉邦的廟號,因為他是西漢的開國皇帝,開疆擴土統一天下,所以被稱為“高祖”。

前面說的廟號,那為什麼會有“漢武帝”這個稱謂。既不是祖也不是宗。其實這個“武帝”並不是劉徹的廟號,而是他的諡號。諡號是東亞古代君主、諸侯(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每一個皇帝都有諡號。漢武帝的諡號為“孝武皇帝”所以習慣稱之為“漢武帝”,他的廟號是“世宗”。為什麼要稱呼劉邦的廟號“漢高祖”而稱呼劉徹的諡號“漢武帝”呢?我覺得是因為唐朝以前並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為了方便起見都稱呼為諡號。至於漢高祖劉邦,是因為開國皇帝大名鼎鼎,稱呼廟號正合適。我們看唐朝的皇帝稱呼莫不是“什麼宗”“什麼祖”,因為唐朝的皇帝基本都有廟號,稱呼起來也不會有什麼問題,相對於諡號,更加容易理解其在唐朝皇帝中順序和地位。

周文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崇禎皇帝這些稱謂代表著什麼?

漢武帝畫像

關於“崇禎皇帝”這個稱謂的解釋。首先崇禎皇帝,因為他是明朝的亡國之君,按理來說應該沒有人給他立廟號、諡號。但是後來的清政權給他廟號“懷宗”,諡“端皇帝”。個人不喜歡這個。南明弘光政權為他定廟號為“思宗”,諡“烈皇帝”。那麼為什麼稱呼為“崇禎皇帝”。因為“崇禎”是他當政時候的年號。漢武帝以前,無年號之名目。史書以帝王的年次紀年,記時則與帝號合稱。如周宣王元年、二年、三年,一直延至帝位更迭為止。漢武帝以後,雖有年號,但是 回溯歷史不難發現,明代以前,一位皇帝在位時,往往多次改元。因此當時用年號稱呼皇帝顯然不方便。而到明清兩代,除了特殊情況下,一位皇帝都只有一個年號,用年號稱呼起來就特別方便。明清兩代如天啟帝、嘉靖帝、道光帝均是年號。

周文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崇禎皇帝這些稱謂代表著什麼?

崇禎皇帝劇照

比較特殊的就是“周文王”“秦始皇”這兩個稱謂。周文王雖然有個文字,感覺也特別像諡號,但是這個屬於自稱。在文王還沒有去世以前就已經自稱為“文王”。不屬於諡號也不是廟號、年號。同樣的例子還有自己兒子“周武王”皆是。但是西周建立以後,後面的例如“周成王”“周厲王”皆是諡號。只有“文王”“武王”這個比較特殊。

周文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崇禎皇帝這些稱謂代表著什麼?

其實諡號從商朝就開始了。但是自從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在對於諡號方面,他因為諡號的定奪問題,選擇廢除諡號。消除了“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自己自稱始皇帝,以後以二世、三世至千世萬世自稱。於是我們習慣稱呼為“秦始皇”。可以說這個是秦朝的一個創新,可惜沒有流傳下去。

周文王、秦始皇、漢高祖、漢武帝、崇禎皇帝這些稱謂代表著什麼?

秦始皇畫像

我們悠久的歷史,因為所處的社會環境和政治局面的不同,史學家們對於稱謂方面的改變也是與時俱進的,其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歷史變得清晰、便捷更加的深入人心,因此才有了我們口中的“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之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