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崇祯皇帝这些称谓代表着什么?

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对皇帝的称呼,例如周文王姬昌,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武帝刘彻、崇祯皇帝朱由检等等。会觉得一头的雾水,一会王,一会帝,一会祖的。

丝毫不知道这种命名代表的意思,并且掌握不了他的规律。今天我们来细细的梳理一下这些问题。

首先,以汉高祖刘邦这个称谓为例。这个以“祖”“宗”为后缀的称谓是古代的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商朝。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因此唐朝以前的好多皇帝是没有庙号的。唐朝以后,除了某些亡国之君以及短命皇帝之外,一般都有庙号。庙号常用“祖”字或“宗”字。开国皇帝一般被称为“太祖”或“高祖”,如汉高祖、唐高祖、宋太祖;后面的皇帝一般称为“宗”,如唐太宗、宋太宗等。但是也有例外。“祖”之泛滥,始于曹魏。到十六国时期,后赵、前燕、后秦、西秦等等小国,其帝王庙号几乎无不称祖。

周文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崇祯皇帝这些称谓代表着什么?

庙号的选字也有褒贬之意。太祖、高祖开国立业,世祖、太宗发扬光大,世宗、高宗等都守成令主的美号,仁宗、宣宗、圣宗、孝宗、成宗、睿宗等皆乃明君贤主,中宗、宪宗都是中兴之主。另外,哲宗、兴宗等都是有所作为的好皇帝。神宗、英宗功业不足,德宗、宁宗过于懦弱,玄宗、真宗、理宗、道宗等好玄虚,文宗、武宗名褒实贬,穆宗、敬宗功过相当,光宗、熹宗昏庸腐朽,哀宗、思宗只能亡国。因此汉高祖是刘邦的庙号,因为他是西汉的开国皇帝,开疆扩土统一天下,所以被称为“高祖”。

前面说的庙号,那为什么会有“汉武帝”这个称谓。既不是祖也不是宗。其实这个“武帝”并不是刘彻的庙号,而是他的谥号。谥号是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每一个皇帝都有谥号。汉武帝的谥号为“孝武皇帝”所以习惯称之为“汉武帝”,他的庙号是“世宗”。为什么要称呼刘邦的庙号“汉高祖”而称呼刘彻的谥号“汉武帝”呢?我觉得是因为唐朝以前并不是所有的皇帝都有庙号,为了方便起见都称呼为谥号。至于汉高祖刘邦,是因为开国皇帝大名鼎鼎,称呼庙号正合适。我们看唐朝的皇帝称呼莫不是“什么宗”“什么祖”,因为唐朝的皇帝基本都有庙号,称呼起来也不会有什么问题,相对于谥号,更加容易理解其在唐朝皇帝中顺序和地位。

周文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崇祯皇帝这些称谓代表着什么?

汉武帝画像

关于“崇祯皇帝”这个称谓的解释。首先崇祯皇帝,因为他是明朝的亡国之君,按理来说应该没有人给他立庙号、谥号。但是后来的清政权给他庙号“怀宗”,谥“端皇帝”。个人不喜欢这个。南明弘光政权为他定庙号为“思宗”,谥“烈皇帝”。那么为什么称呼为“崇祯皇帝”。因为“崇祯”是他当政时候的年号。汉武帝以前,无年号之名目。史书以帝王的年次纪年,记时则与帝号合称。如周宣王元年、二年、三年,一直延至帝位更迭为止。汉武帝以后,虽有年号,但是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明代以前,一位皇帝在位时,往往多次改元。因此当时用年号称呼皇帝显然不方便。而到明清两代,除了特殊情况下,一位皇帝都只有一个年号,用年号称呼起来就特别方便。明清两代如天启帝、嘉靖帝、道光帝均是年号。

周文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崇祯皇帝这些称谓代表着什么?

崇祯皇帝剧照

比较特殊的就是“周文王”“秦始皇”这两个称谓。周文王虽然有个文字,感觉也特别像谥号,但是这个属于自称。在文王还没有去世以前就已经自称为“文王”。不属于谥号也不是庙号、年号。同样的例子还有自己儿子“周武王”皆是。但是西周建立以后,后面的例如“周成王”“周厉王”皆是谥号。只有“文王”“武王”这个比较特殊。

周文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崇祯皇帝这些称谓代表着什么?

其实谥号从商朝就开始了。但是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在对于谥号方面,他因为谥号的定夺问题,选择废除谥号。消除了“子议父、臣议君”的局面。自己自称始皇帝,以后以二世、三世至千世万世自称。于是我们习惯称呼为“秦始皇”。可以说这个是秦朝的一个创新,可惜没有流传下去。

周文王、秦始皇、汉高祖、汉武帝、崇祯皇帝这些称谓代表着什么?

秦始皇画像

我们悠久的历史,因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局面的不同,史学家们对于称谓方面的改变也是与时俱进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历史变得清晰、便捷更加的深入人心,因此才有了我们口中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