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上海17歲男孩與母親發生口角,跳橋身亡?

簡視智媒


悲劇已經發生,我心疼那位母親,但我更心疼那個孩子。

男孩上職校二年級,已經17歲了,他即使處於衝動的年齡,也必然知道跳下去的後果,相比14、15歲的無知無畏,他那一刻的內心必然是非常痛苦的。

事件導火索是男孩在學校跟同學發生了矛盾,母親就在車上批評他。其實那位母親折射了很多父母的教育慣性,與別人發生衝突,先在自己孩子身上找原因,甚至不瞭解事情真相,就先開始了批評。

17歲,是花季也是雨季,要面臨升學的壓力,要面臨情竇初開的迷茫,要面臨父母老師的壓力,甚至會遭遇校園欺凌,失戀危機,很容易造成心理失衡,如果沒有合理的引導,就會引發抑鬱。

青少年是抑鬱症的高發年齡段,目前我國的抑鬱症人群已經逼近1.8億,而且逐年攀升,其中青少年的抑鬱率是10%左右,每5箇中學生就有1個曾產生過自殺的想法,4.3%的青少年有過自殺行為,而中小學對於生命教育仍存在缺位,沉重的學業壓力之下,心理疏導卻跟不上,悲劇難免會頻有發生。


簡視智媒


對於這個事件看了許多觀點以及評論立場大致分為兩種。家長的立場 孩子的立場。

不同立場的表達觀點中批評孩子的不對,不在孩子的立場就大致是表達心理素質太差,不能太過分的慣養著孩子等等。在孩子這邊立場的就是說受到了多大的委屈才會奮不顧身地跳下去,怕的不是批評而是“冤枉”,那麼立場不同只能說沒有對錯。

我們來分析一下,首先座標上海,並且這輛私家車貌似是“寶馬”,那麼也就是說這戶人家的家庭條件應該是還行的,那麼,一個在家庭條件還可以的生活環境下是相對比較少會做出“輕生”這種事的,原因能懂。

第二,這個小孩毫不猶豫就跳下去,他當時的做法是想讓她母親後悔,讓他母親內疚到無法挽回的那種地步。每個孩子都有“叛逆期”,或強或弱。再者,我們不瞭解這個孩子的性格或許也並不一定是因為“叛逆期”,其實“叛逆期”不是一個病症,只是一個孩子長大成人的一個銜接階段,這段時間比較有自己的想法和立場,這個時候的想法可能會跟家長的想法發生衝突。

也許17歲的他真的是受到了極致的“委屈”亦或是“冤枉”,但是還是希望父母跟孩子可以好好的溝通,不要用過激的方式處理問題,因為畢竟家長是“過來人”。大多數時候,孩子或許並不是不知道自己的“對與錯”,可能只是想在最初的時候至少父母是站在自己身後的,當表達不當時,孩子的心靈並沒有成熟的那個階段,所以還是得給點耐心教導。

結局讓為人父母難以承受,逝者一走了之,生者承受無法估量的痛苦。生命只有一次,好好溝通,父母一定是愛著自己的孩子的,不要再衝動去處理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