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禮尚往來,有來亦有往

【傳統文化】禮尚往來,有來亦有往

送禮主要目的是表達情意,不是給人吃,給人用的。古人講究“禮尚往來”,主人要再三推讓,才會收下,過一陣子還要去還禮,送回相應的禮物。

《禮記 曲禮》說:‘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古代禮儀講究對等,只有單方面的行為,就不成其為禮。既然對方屈尊而來,則自己應當登門回訪,否則依然是自大的表現。在主、賓雙方相互拜見之後,相見的禮儀才算完成。回訪的時間,一般是在對方來訪的次日。以德行相交,而不以錢財衡量友誼。

禮尚往來的傳統,在近現代社會依然殘留著,這裡有一個廣為人知的例子。1925年,清華大學為決定延聘王國維先生為國學研究院導師。最初,以校長曹雲祥的名義,給王國維先生寄送了聘書。吳宓先生認為,對於像王國維這樣的大師,以一紙聘書相邀,是不鄭重、不誠敬的表現。所以,吳宓先生親自到王國維先生家中,行三鞠躬之禮,然後轉達校長的聘請之意。王先生見其執禮甚恭,決定應聘,並在不久之後,到吳宓先生家回訪。王國維先生熟知傳統禮儀,故處事非常得體。

「傳統文化」禮尚往來,有來亦有往

古人送禮物會送什麼?

中國人喜歡送禮,也喜歡別人送給自己,無論是親戚朋友生日結婚生子,都會送上禮物,其中金錢是最直接的方式。那麼古人送禮會送什麼?

“孤執皮帛,卿執羔,大夫執雁,士執雉,庶人執鶩,工商執雞。若為婦人,則執慄棗之類。”——《周禮·春官》

國君之間互送皮帛,上卿送羊羔,大夫百官送大雁,士送野雞,普通人送鴨子,手工業者送雞。

國君送皮帛等貴重物品。官員送羔羊,“執之不鳴,殺之不號,乳必跪而受之,類死義知禮者也(《公羊傳》)”。羔羊在古代也代表節操高尚,也是品德優良的象徵。

婚禮送大雁,羔雁是古代人訂婚的專用禮物。

《儀禮.士昏禮》中說:“納吉用雁,如納采禮。”

《爾雅》中說:“婦之父為婚,婿之父為姻。”所以說婚和姻是兩回事。普通人送鴨子,手工業者送雞其實也有深意。鴨子不會飛,雞有五德。

「傳統文化」禮尚往來,有來亦有往

送禮的現實意義

人情消費不堪重負,一直是個讓人無比糾結、吐槽不斷的社會現象。特別是天價禮品的創意層出不窮,並非說長期以來我們奉行的交友原則、交情操守已經過時,而是功利社會人情觀嚴重扭曲的表現,天價禮品的實質已經不是“禮”而是“利”。送禮者表面上客客氣氣,內心卻是希望對方給予某種方便,全無誠敬之心;受禮者則認為,以權受禮,天經地義;禮物的授受,已經完全變了味道。

不是重人情輕消費,而是重消費輕人情,這樣的“利尚往來”實則是玩心機、耍流氓,送禮者往往是“欲取之,必先予之”,收禮者心照不宣,“拿人好處,幫人辦事”,不管雙方是主動還是被動,正如天價禮品本身已經表裡不一,此刻人情也已經成為功利和腐敗的偽裝。

「傳統文化」禮尚往來,有來亦有往

送禮厚薄,往來與否,送禮要選擇對象

因人因事因地施禮,是社交禮儀的規範之一,對於禮品的選擇,也應符合這一規範要求。禮品的選擇,要針對不同的受禮對象區別對待。一般說來,對家貧者,以實惠為佳;對富裕者,以精巧為佳;對戀人、愛人、情人、以紀念性為佳;對朋友,以趣味性為佳;對老人,以實用為佳;對孩子,以啟智新穎為佳;對外賓,以特色為佳。

送禮物要看對象的,不同的對象想要表達不同的情感,禮物所代表的意義不一樣。尤其朋友之間,要講究“禮輕情意重”,不送貴重物品,也要注意“禮尚往來”,不要辜負別人的心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