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的“傳統”與“新風”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清明節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作為已流傳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節氣,對於清明節的起源習俗您又知道多少呢?

細說

清明節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第108天。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與端午節、春節、中秋節並稱為中國四大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之一,清明最早只是節氣的名稱,後來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2006年5月20日,中國文化部申報的清明節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清明節傳說

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晉文公

介子推割肉救晉文公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十九年後,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後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晉文公聽說後,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 ,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火燒綿山)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復活了!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之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清明節是個什麼樣的節日

中國的節假日比較多,“清明節”是唯一一個不能說祝快樂的節日,清明是一個祭祀逝者、緬懷逝去親人、反思生命與生活的節日。拿詩人的話來講,叫做“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斷魂”一詞,形象與具體地描述了清明時節人們典型的心理特徵。也因此,清明節並不是一個適宜於去祝福別人快樂或者幸福之類的節日。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清明節習俗

掃墓

每年清明,人們都會身著素衣,去山中或者墓園探望過世的親人。他們剷除雜草,清潔墓碑,放上供品,於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捧花,低聲細訴對親人的思念。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踏青

又叫春遊,古時叫探春、尋春等。四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遊的大好時光。家長可以趁著清明的小長假帶小孩到植物園、溼地公園或者城郊的小山林等地方踏青,讓孩子親密接觸大自然。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放風箏

放風箏是清明節人們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家長可以在踏青時選擇空曠的場地,為孩子準備風箏,讓孩子在春暖花開之時盡情地奔跑。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盪鞦韆

鞦韆本是以樹椏枝為架,用彩繩纏繞而成,現代多用繩索加踏板製成,多為兒童所喜愛。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插柳

隨著柳條返青,人們喜歡將柳條折下,圈戴在頭上,或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寓意防擾辟邪。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吃青團

青團,又叫艾團,是一種用草頭汁做成的綠色糕團。青團碧青油綠,糯韌綿軟,甘甜細膩,清香爽口。青團是流行於江浙一帶的清明節節日食品,用青艾的汁與糯米粉一起調和,將豆沙餡、芝麻餡等餡料包入,做成一個個如小孩子拳頭大小的綠色的糰子。

清明节的“传统”与“新风”

踏青四月清明,春回大地

清明時節除掃墓祭祖

也是出門踏青賞春色的好時節

趕緊和小夥伴們約一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