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學者視野」李零:“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什麼是傳統?


“傳統”這個詞兒,現在地位很高,高得嚇人,除了過去的“革命”,啥都比不了,誰敢說個不字?

大家記住了,這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的神話,將來肯定是笑話。

傳統是什麼?不就是過去,好的壞的,一鍋亂燉,跟現在沒什麼兩樣,用不著拔高,用不著貶低。《蘭亭序》說,“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我兒子看我,和我看我爸爸,道理差不多。祖宗留下的東西,什麼沒有?你別以為,大浪淘沙,剩下的全是金子。

孔子說,“三年無改於父之道”才叫“孝”。楊伯峻說,“道”是正面的東西,爸爸的合理部分。但父母留下來的東西,合理的,三年不許改,三年以後就可以改了嗎?難道我們要改的,不是爸爸不合理的部分,反而是他的合理部分嗎?




「學者視野」李零:“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學者李零

我的看法,祖宗留下的寶貝,最大一件寶貝,是中國人。古今中外,一切遺產,都是為我所用。人吃飯,人是主體。不管什麼飯,總是被人吃。飯不能分體用。“中餐為體,西餐為用”,那不是笑話?

但我們自己,也有毛病,甚至是渾身的毛病。《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說“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好壞都不能拒絕。比如我爸爸的禮物是震顫,我媽媽的禮物是過敏。遺傳病,年輕沒事,年紀大了才暴露。可見就是體,也是好壞參半。

國粹多是國渣

國粹是個可笑的概念。

中國古代,兩河文明,黃河流域比長江流域要發達一點。從前的中國,頭在北方,屁股在南方。近代,情況反過來,“鬼子”從海上來,現代化從東南往西北推,屁股變成頭。最先進的跟最落後的湊一塊兒,反而成了歡喜冤家。西化越兇,才越講國粹。

古人說,楚地多巫風,江南多淫祀。明清時期的閩越還是如此,拜拜的風氣最濃。我們的同胞,漂洋過海,把這些文化帶到香港,帶到臺灣,帶到海外的唐人街,在很多外國人看來,最中國。他們成了中國的窗口。

唐人街,舞獅子,舞獅子是漢代傳入的外來藝術。港臺好武俠,武俠是人文幻想加義和團,專打外國人。好多人說,禮失求諸野,求出來的禮,很多都是這類東西。

中國的國粹是什麼?很可憐。全是西化剩下來的東西,有些城裡化了,鄉下沒化,沿海化了,內地沒化。中醫中藥,國劇(京劇)國術(武術),還有中國菜,數來數去沒幾樣。


「學者視野」李零:“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京劇

我們,身上穿的,屋裡用的,衣食住行,一切拿眼睛能瞅見的,幾乎全是洋的。我們的詞彙,留下了一堆“洋”:點燈用洋油,燒飯用洋火(或洋曲燈),穿衣用洋布,就連梳頭洗臉,也是洋瓷臉盆洋胰子。

衣,中國傳統,特重發式和衣冠,披髮束髮,左衽右衽,所以別蠻夷。

食,我們以為特國粹。其實,打新石器時代就粹不起來。烹調方法不說,材料是五花八門。五穀之中,只有小米、糜子是北方原產,水稻是南方原產。

住,古城,秦始皇銘功刻石,自詡墮壞六國城郭,城裡的衚衕四合院。

行,也是汽車、輪船、飛機的天下。

祖宗留下的,還有什麼?我是說,生活層面的東西。抓耳撓腮,大家想到了語言。中國文學,總得用中國話寫中國人,汪曾祺如是說。但就連這事,也要打折扣。

研究外來語的都知道,我們的漢語,很不國粹,哲學術語、科學術語、軍階官銜、制度名稱,幾乎全是外來語(很多都是日本傳來的假漢語),甚至語法也大受影響。

唉,就連最最國粹的漢字,也被簡化了。港臺的同胞想不開。

古書可以讀,但不必是過去的讀法


說起讀古書,我們會想起魯迅。

今人厚誣魯迅,主要因為他是左翼,是延安樹起的文化革命旗手,1949年後,在思想文化界一直處於獨尊的地位。但我國知識分子,真奇怪,居然和美國的大老粗一般見識,以為只要沾個右字就好。

毛澤東不是說,魯迅活著,不是右派,就是在監獄裡。他要活著,算什麼派?有人說,匕首亂飛、皮帶亂飛,都是魯禍引起,恨不得掘墓鞭屍,這話公允嗎?

關於讀古書,魯迅說過逆耳的話,那是忠言。有人說,他自己讀了很多古書,卻反對讀古書;不讓別人讀,自個兒躲起來悄悄讀。我讀過魯迅的書,他的想法沒這麼簡單。

「學者視野」李零:“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第一,他說,要少看或不看中國書,多看外國書,主要是為了樹立新學的地位。他並沒有說,絕對不許讀古書,而只是說,新書和舊書,還是以新書為主,舊書最好擱一邊兒,當務之急,還是讀新書。

第二,他說,讀經不能救國,這也是對的,今天我也這麼看。

第三,他說,與其讀經,不如讀史,與其讀正史,不如讀野史,看看中國的歷史有多麼爛,我看也很有深義。世界歷史學的趨勢,日益重視生活史。野史正是生活史。其實,子學的地位比從前高,也是順理成章。

第四,他說,要治國學,也不能像過去那樣治,而是像王國維那樣治。很多古書的研究變成專家之學,也是勢所必然。它不再走進千家萬戶,我看沒什麼不好(西方早就如此)。

古書是一種文化結構。五四以來,這個結構被顛覆,非常合理,非常正常。

六經是孔子時代的經典。漢以來,儒生是以孔子的經典為經典,五種不同的東西湊一塊兒,沒什麼道理。現在,經典的概念早已變化,文史哲各系,分別去讀,沒什麼不好。

「學者視野」李零:“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漢代有五經,唐代有九經,宋代有四書五經。《論語》本來不是經。漢代,《論語》是四大傳記之一,所謂傳記,多是儒家的子書。四書五經,《論語》也是四書之一,不算經。只有十三經,才把《論語》列為經,這是後起的概念。我們拿《論語》、《孟子》當子書,和《老子》、《墨子》擱一塊兒,是恢復諸子的本來面貌。

宋代樹道統,孔子傳曾子,曾子傳子思,子思傳孟子,一脈單傳。這個道統是虛構。五四以後,《論語》降為子書,道統被打散。孔、孟重歸諸子,跟《荀子》等書擱一塊兒,這也是儒家的本來面目。沒有這種調整,只有經學史,沒有中國哲學史,更沒有中國思想史。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絕不是一個儒字所能概括。中國典籍,經史子集,也絕不是一個經字所能概括。

現在,很多自己都讀不懂經書的大人,卻瘋狂鼓吹讀經,甚至鼓吹少兒讀經,我是不以為然的。少兒讀經,不是讀《詩》、《書》一類經。《詩》、《書》,連教授也啃不動。他們所謂經,是《三字經》這樣的經,其實是蒙學課本,可笑。

「學者視野」李零:“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我在北大開經典閱讀課,不是讀傳統意義上的經典,而是以“鬼子”為榜樣,讀他們理解的四大經典:讀《論語》,讀《老子》,讀《孫子兵法》,讀《周易》經傳。我覺得,這樣安排更合理。

第一,這四本書最有思想性,最有代表性。《論語》是儒家的代表,《老子》是道家的代表,講人文,這兩本最有代表性。《孫子兵法》講行為哲學,《周易》經傳講自然哲學,講技術,這兩本最有代表性。

第二,它們的篇幅比較合適,《論語》大一點,有15000字,其他三本都在5000-6000字左右。別的子書太大。

總之,古書可以讀,但不必是過去的讀法。

傳統不必這樣紅


我們的信心該建在哪裡?是真傳統,還是假傳統?這個問題,和大國崛起有關。

我一直說,中國人的心底,埋著個夢,就是重新當大國。不當大國,堵得慌。

歷史上,大國崛起,往往有小國背景。如小邦周克大邑商,亞歷山大徵波斯,都是小國勝大國。

亞述,號稱世界第一帝國,本來是處於四戰之地的小國。因為怕捱打,才窮兵黷武,以血腥殺戮和野蠻征服著稱於世。亞述宮殿的畫像石,為我們留下了恐怖的印象。歷史上的大國,往往都有這種背景。


「學者視野」李零:“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這種人首牛神的形象設計是亞述時代最著名的圖騰,以成為“亞述風格”的代表性符號被廣泛使用

中國曾經是大國,歷史上了不起的大帝國。然而世事滄桑,近百年來,我們衰落了。就像歷史上的很多大國一樣。

近代,從前的文明古國,全都災難深重。伊拉克是亞述、巴比倫,伊朗是波斯,全是捱打或準備捱打的對象(看看美國樣板戲《亞歷山大》和《三百勇士》的暗示吧)。早期探險家初到這些地方,簡直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聖經》和古典作家筆下,天堂般的奇蹟,怎麼會是這等荒涼破敗。

歐洲,所謂大國崛起,原來都是小國。希臘、羅馬是小國,即使成為大國,內部也很鬆散,還保持城市自治。羅馬帝國崩潰後,歐洲也一直是小國林立,書不同文,車不同軌,沒有政治統一,只有宗教統一。草原帝國,都是部落聚合,也是以宗教為凝聚力,聚得快也散得快,缺少真正的粘合劑。和親、女王一類東西,也是小國的特產。

西方傳統,是小國傳統,比如民主制,就和小國有關,和他們保持的原始特點有關。希臘、羅馬的民主制,是建立在對外征服和奴隸制之上(柏拉圖的《理想國》,原型是斯巴達的軍事共產主義)。對內特別仁慈,對外特別殘酷;上層特別優雅,下層特別野蠻。今天的大國,古風猶存。我們面對的還是古老的現實。

基督教統治下的歐洲,他們的統一是宗教大一統,不是政治大一統。普世性的宗教,和政治大一統有類似功效。這是思想上的專制主義。

對比他們,我們該作何感想?

1980年代,怨天尤人罵祖宗,大家還記得嗎?當時罵什麼?主要是罵專制主義、罵封閉停滯,罵小農經濟、罵吃糧食,不吃肉,心理自卑,達到憤懣的地步。大家恨傳統,簡直恨到了根兒上。

當時,我寫過三篇文章(一篇登在《中國文化報》上,一篇登在《東方紀事》上,一篇登在《知識分子》上),力陳傳統並非如此:其弊固多,不如是之甚也,何必眾惡歸之,集為怨府,把明明屬於中國現代化的不良反應,全都怪在傳統的頭上。但這種聲音,並未引起大家的注意,國人幾乎一邊倒。

「學者視野」李零:“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現在的中國,正好相反,從罵祖宗變賣祖宗,急轉之下。我們的自信心彷彿一夜之間就提高了,高到令人驚訝的地步。舉國若狂,一片復古之聲。

一句話:大國夢想,小國心態,表面自大,骨子裡還是自卑。

現在的人,迷託古改制,常拿歐洲說事。他們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是迫於宗教傳統的巨大壓力,不託古,不能求新。大家樂道的闡釋學,不過是這類玩意兒。說是復興中國文化,其實是步歐洲後塵。現在,西方史家有反省。大家猛回頭,才發現,很多傳統都是假傳統。假希臘,假羅馬,對傳統和現代都是破壞。

「學者視野」李零:“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文藝復興時期繪畫作品:《拉奧孔》 西班牙 格列柯

中國的復古,是因為意識形態真空,就像俄國,乞靈於傳統。

但我們的傳統,精英文化,不語怪力亂神。下層見神就拜,也沒有宗教大一統。

中國的傳統很實在。沒有教,不必造。現在,很多英雄氣短的人,寧願相信假傳統,也不願相信真傳統。就像古之好事者,登臨懷古,沒有真古蹟,也要造一個出來。中國需要這樣的造神運動嗎?中國的運動還少嗎?

現在的復古,是真復古,還是假復古?孔子教導我們說,他的目標是奔西周,你會照他說的辦嗎?王莽倒是打這個旗號,你能學得來嗎?說復古的,往哪兒復,怎麼復?哪朝哪代哪個皇帝?你的復古方案是什麼?請給大家說說看。你要迷這帝那帝,曾胡左李,就別講什麼“走向共和”。

上個世紀初,國人驚呼,神州陸沉,亡國滅種。然而現在怎麼樣?國未亡,種未滅,中國人還在,中國的萬里河山還在,以往的歷史,可以平心靜氣看。

我的看法是:

研究傳統,我們應該有充分的自信。中國的歷史遺產,雖遭破壞,還是相當豐富。古書也好,古物也好,古蹟也好,還是集中在中國大陸。特別是尚未開發的地下資源,更幾乎百分之百在中國大陸。

特別重要的一點,是我們有人。中國人還在,不信邪的精神還在。我們的一切,已經納入現代化的視野,古今中外已經擺上了同一桌面。

臺灣有點東西,都是大陸帶走的,集中在史語所和臺北故宮,還有一個歷史博物館,很小。他們,報告發光,圖錄出盡,就沒有資源了。人,臺獨政治家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還談什麼傳統文化。

「學者視野」李零:“傳統”為什麼這樣紅?


臺北故宮博物院

香港太小,沒有祖國的萬里河山,完全脫離中國文化的主流,眼中沒有真正的中國人和中國生活(只能從旅遊和電影瞭解),殖民統治太久,沒根。他們的居民,要麼很土(各種怪力亂神的崇拜),要麼很洋(官場、課堂說英文,連名字都是英國的),傳統文化,同樣很淡薄,缺乏自主原創力。

歐美和日本的漢學家,是另一個天地,他山之石吧。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幾個美籍華人就是國際漢學界。

對中國傳統,我們要有清醒的認識,我們的天是中國的天,地是中國的地,人是中國的人,根本用不著氣短。

我們的文化資源,世界任何地方都比不了。中國人在自己的土地上,面對著有血有肉的中國生活,用中國人的語言、中國人的體驗,寫中國自己的歷史,這是最大優勢。

我們為什麼要自卑?我們有這麼多真東西,幹嗎還要拿假的壯膽,拆了真的造假的,跟著別人起鬨。

託古改制,自欺欺人的闡釋,全是無聊把戲,對中國的形象,有百弊而無一利。不是愛中國,而是害中國。

傳統不必這樣紅。

來自 共生主義L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