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詩文悠久的「誦讀」傳統,現在的我們依然在使用!

古典詩文展現了中國曆朝歷代人們的社會生活、時代風尚、思想感情,學習古典詩文,可以提高我們的審美情趣,增進我們的文化知識,培養我們的個人素養,引導我們的人文關懷。

古典詩文悠久的“誦讀”傳統,現在的我們依然在使用!

我們從小學習古詩詞,老師總叫我們要大聲地讀出來,為什麼呢?因為有聲語言是文字的基礎。古典詩文需要藉由聲音來強化感受。放聲讀作品,其實就是為了迴歸到文學較原始的狀態去全面體會其中內涵,去感受詩文的音韻之美。早在《詩經·大雅》就有這樣的記載:“吉甫作誦,穆如清風。”是說他的朗誦就像清風一樣,聽著很舒服,是很高的評價。

中國古代的讀書有誦和吟兩種基本形式,我們現在合稱吟誦。什麼是吟誦?吟誦是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古人用來創作和學習詩詞、曲賦、散文的藝術手段。小的時候,我們看電視劇,私塾裡的夫子教書總是搖頭晃腦,在現代人看來有些呆板迂腐,但在古時,詩人們常用富有音樂性的方式來表達詩詞,這就是吟誦。

古典詩文悠久的“誦讀”傳統,現在的我們依然在使用!

吟誦,其實是偏向於“吟”的,因為我們的誦讀傳統保留的要比“吟”要好。這裡我們先談談“誦”。中國古典詩文的誦讀傳統有很長的歷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周代的金文中就有“言”“歌”“詠”“誦”這樣的文字記載。“言”即日常的說話,“歌”“詠”則好比現代的歌唱,“誦”就是誦讀,好比現代的朗讀。

那麼古人是怎麼誦讀的呢?遺憾的是古時沒有錄音的手段。所以我們只能見之於文獻中,藉助隻言片語的記載來推測古人誦讀的形態模式。漢代的鄭玄在他的《周禮注》中有他對“誦”的解釋:“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倍文”就是背書,就是約等於普通的說話。而“誦”要以聲節之,這就強調了“誦”要有節奏、有輕重。節奏是因為格律之美,而輕重則是為了更好地表達情感。

朗誦的藝術性,就在於通過聲音的高低、節奏、音流所形成的的詩的內在旋律,來傳達作品的思想、情感、意趣、審美,而使誦者和聽者在瞬間獲得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動,我們稱之為“共鳴”。現代有很多人的朗誦,聲音很好聽,但是傳達不出情感,我們認為這違反了“朗誦”的初衷。“朗誦”是“誦”的現代形態,是體會和表達作品思想情感的形式之一。

宋代大文人的陸游有一首《浮生》講的是他的生活經歷,其中有一句便是:“橫陳糲飯側,朗誦短檠前。”就是說陸游粗茶淡飯,經常晚上在油燈下讀書朗誦的場景的自述。宋代大詩人楊萬里在《舟中排悶》中說:“舟中一日誦一首,誦得遍時應得歸。”可見“誦”深入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研習詩文的方式。

“誦”,作為學習古典詩文的方式之一,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經史子集各類典籍、詩詞曲賦各類文體,都可以朗誦,是十分有效的學習古典詩文的方式。古典詩文是今日學習傳統文化的不竭寶庫和提高人文修養的珍貴資源,我們要繼承和發揚詩文誦讀的淵源久長的文化傳統。

古典詩文悠久的“誦讀”傳統,現在的我們依然在使用!

從語言文學角度來說,古典詩文可以提高我們的語言感受能力和運用能力。杜甫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蘇軾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運用吟誦的方式,可以使我們感受和體會古典詩文的語言美、韻律美,使我們成為更文雅、更有情調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