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文悠久的“诵读”传统,现在的我们依然在使用!

古典诗文展现了中国历朝历代人们的社会生活、时代风尚、思想感情,学习古典诗文,可以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增进我们的文化知识,培养我们的个人素养,引导我们的人文关怀。

古典诗文悠久的“诵读”传统,现在的我们依然在使用!

我们从小学习古诗词,老师总叫我们要大声地读出来,为什么呢?因为有声语言是文字的基础。古典诗文需要借由声音来强化感受。放声读作品,其实就是为了回归到文学较原始的状态去全面体会其中内涵,去感受诗文的音韵之美。早在《诗经·大雅》就有这样的记载:“吉甫作诵,穆如清风。”是说他的朗诵就像清风一样,听着很舒服,是很高的评价。

中国古代的读书有诵和吟两种基本形式,我们现在合称吟诵。什么是吟诵?吟诵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古人用来创作和学习诗词、曲赋、散文的艺术手段。小的时候,我们看电视剧,私塾里的夫子教书总是摇头晃脑,在现代人看来有些呆板迂腐,但在古时,诗人们常用富有音乐性的方式来表达诗词,这就是吟诵。

古典诗文悠久的“诵读”传统,现在的我们依然在使用!

吟诵,其实是偏向于“吟”的,因为我们的诵读传统保留的要比“吟”要好。这里我们先谈谈“诵”。中国古典诗文的诵读传统有很长的历史了,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周代的金文中就有“言”“歌”“咏”“诵”这样的文字记载。“言”即日常的说话,“歌”“咏”则好比现代的歌唱,“诵”就是诵读,好比现代的朗读。

那么古人是怎么诵读的呢?遗憾的是古时没有录音的手段。所以我们只能见之于文献中,借助只言片语的记载来推测古人诵读的形态模式。汉代的郑玄在他的《周礼注》中有他对“诵”的解释:“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文”就是背书,就是约等于普通的说话。而“诵”要以声节之,这就强调了“诵”要有节奏、有轻重。节奏是因为格律之美,而轻重则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

朗诵的艺术性,就在于通过声音的高低、节奏、音流所形成的的诗的内在旋律,来传达作品的思想、情感、意趣、审美,而使诵者和听者在瞬间获得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动,我们称之为“共鸣”。现代有很多人的朗诵,声音很好听,但是传达不出情感,我们认为这违反了“朗诵”的初衷。“朗诵”是“诵”的现代形态,是体会和表达作品思想情感的形式之一。

宋代大文人的陆游有一首《浮生》讲的是他的生活经历,其中有一句便是:“横陈粝饭侧,朗诵短檠前。”就是说陆游粗茶淡饭,经常晚上在油灯下读书朗诵的场景的自述。宋代大诗人杨万里在《舟中排闷》中说:“舟中一日诵一首,诵得遍时应得归。”可见“诵”深入古代文人的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研习诗文的方式。

“诵”,作为学习古典诗文的方式之一,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经史子集各类典籍、诗词曲赋各类文体,都可以朗诵,是十分有效的学习古典诗文的方式。古典诗文是今日学习传统文化的不竭宝库和提高人文修养的珍贵资源,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诗文诵读的渊源久长的文化传统。

古典诗文悠久的“诵读”传统,现在的我们依然在使用!

从语言文学角度来说,古典诗文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和运用能力。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这都是有一定的道理的。运用吟诵的方式,可以使我们感受和体会古典诗文的语言美、韵律美,使我们成为更文雅、更有情调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