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世界讀書日,能否分享一下你正在讀什麼書?

三塊石頭jiang


四月二十三日,世界讀書日,這天我放下手頭所有事務,用讀書慶祝了這一世界的節日。

我專門拜讀了餘秋雨寫的《中國文化課》。該書概略地對中國的文化進行了深入淺出地講解。

該書一共五單元,從文化的定義講起,對中國文化幾千年的壯闊史詩逐一講解,從黃帝炎帝,到夏、商、周,諸子百家,各個時代的文化精英逐一介紹。讓讀者大開眼界,讓人感嘆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作為中國人感到無比的自豪。文化自信油然而生。

通過閱讀感悟有幾

一是瞭解了中國的文化史,開拓了視野,提升了對中國文化的自豪感。

二是領悟了聖賢之人的偉大品格,不論是老子、孔子、孟子、屈原、陶淵明、李白、杜甫、蘇東坡,領悟了先人之偉大,他們不僅為後人留下了豐富的文化,更讓世人領略了人格之偉大。可敬可嘆。

三是讀書不僅是學知識,更能讓人打通心脈,認識到我們從哪裡來,將來要幹什麼,生命有了格調,生活有了依靠,價值有了歸屬。

讀書是美好的,它點亮了你我的生活,讓生活充滿美麗,讓生命充滿激情,快樂地生活,快樂地享受,這就是讀書樂趣。



隴緣情深


今年的疫情打亂了所有人的生活節奏。對於我這個愛讀書的人來說,利用疫情期間正好讀我喜歡的書。4月23日世界讀書日那天我其實在讀好幾本書。很奇怪吧?我就有這個讀書習慣。其中之一是湖北著名作家熊召政的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

說來話長。

最早知道張居正是在中學歷史課本上獲悉的。從此就莫名其妙地對他充滿了神秘、好奇和敬仰。

由於好奇,我在學校圖書館尋找有關張居正的書籍閱讀並做了讀書筆記。

去年我讀了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對張居正有點朦朧的認識。

接著我讀了度陰山著的《帝王師張居正》,對張居正有個基本的清晰的輪廓。

然後,我又讀了朱東潤先生的《張居正大傳》,對張居正又有了深入的認識。

梁啟超說:“明代政治家只有一張居正。”

黃仁宇說:“張居正的不在人間,使我們這個龐大的帝國失去重心,步伐不穩,最終失足而墜入深淵。”

金庸說:“我讀小說,尤其是故事性強的中國古典傳統體裁的小說,常常是迫不及待地先睹為快,熊召政先生的《張居正》就是其中之一。”

然而,張居正太有個人魅力了,令我欲罷不能,直至我買了四卷本的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讀了,心情才慢慢平復。

作者熊召政,湖北省英山縣人,中國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

長篇歷史小說《張居正》2002年問世後,被譽為中國新時期長篇小說的里程碑式作品,2005年以全票獲得第六屆茅盾文學獎第一名。

《張居正》是長篇章回體小說,但又不完全相同於傳統的章回體。

《張居正》分四卷:《木蘭歌》、《水龍吟》、《金縷曲》、《火鳳凰》。

每一卷的題目既文雅又有深刻寓意。

《木蘭歌》“圍繞著張居正與首輔高拱這兩位權臣之間的政治鬥爭,展示了宮廷內外各種政治勢力的此消彼長,寫出了鬥爭的複雜與殘酷,塑造出了張居正、高拱、馮保、李貴妃等一批具有鮮明個性的人物。同時,通過對典型環境的生動再現,歷史氛圍的精心營造,小說既瀰漫著一種典雅古樸的氣氛,又給人曉暢通達、引人入勝的閱讀愉悅。”

《水龍吟》寫張居正登上首輔之位後重振朝綱,整頓吏治,揭開了萬曆新政的第一頁。小說展示了萬曆初年社會生活的廣闊畫面,不僅是一部形象的政治史,更是一部多彩多姿的風俗史,讀來非常過癮。

《金縷曲》著重描寫張居正厲行改革所引發的各種激烈衝突與複雜鬥爭。“張居正之老成謀國,李太后之溫婉嚴謹,馮保之狡黠圓滑,朱衡之梗直無辜,邵大俠之慷慨赴死,玉娘之知恩圖報,均躍然紙上,給人留下無盡的回味。

《火鳳凰》寫張居正回老家奔喪與“奪情”之爭。小皇帝親政後羽翼已豐,大肆反攻倒算。張居正去世三個多月,骸骨未寒,萬曆皇帝否定他老師張居正一切改革措施,萬曆新政從此夭折。張居正生前何其風光,而死後異常淒涼。不僅如此,赫赫張府,幾近滅門。正應了那句話“伴君如伴虎”。所謂“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令人唏噓不已。

縱覽全書,我們發現張居正是一位個性不凡的改革家,是彪炳千古的傳奇人物。他治下的十年,使萬曆時期成為大明王朝最為富庶的時代。

作為一名政治家,他是中國歷史上卓有成效的人;可是作為一個人,他卻是一個失敗者。“生前顯耀,死後悲涼”是對他一生的概括。

張居正的一生絕對是轟轟烈烈、波瀾壯闊的一生。他思想深邃、剛毅深沉、多謀善斷、聲勢顯赫、無與倫比,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他當政時,皇帝也讓他三分。正是他的過於能幹、獨裁,為他死後禍連八旬老母,罪及子孫埋下了伏筆。

張居正的命運遭遇客觀上是政治鬥爭的產物,由此可見,政治險惡,世態炎涼。從主觀上看,也是他性格缺陷所致。性格決定命運,決非虛言。這是張居正及其歷史給我們的啟示。

《張居正》是一部非常好看並有著珍藏價值的歷史小說,能有機會在頭條上推薦它是我的榮幸,讓我們走進歷史,致敬經典,體驗一個血肉豐滿、一生堅持實用主義的理想主義者張居正。








蒹葭堂主人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我正在讀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分為《人面桃花》、山河入夢》、春盡江南》,榮獲了第九屆茅盾文學獎。

我於2015年被評為鎮江市首批優秀“閱讀推廣人”,這套《江南三部曲》是我的獎品,每年的世界讀書日,我都會細細品味這套書,徜徉在書海里,與書共舞。

書是鋼琴上最婉轉的音符,

書是圖畫中最美麗的顏色!

劉勇,男,筆名"格非",生於1964年,江蘇丹徒人。1981年考入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任教。2000年獲文學博士學位,並於同年調入清華大學中文系。現為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人面桃花》是《江南三部曲》的開篇之作,講述了晚清年末、民國初年江南官宦小姐陸秀米與時代、社會劇變相互糾纏的傳奇人生。“白藤箱,棗木手杖,被遺忘的閣樓,幽寂的庭院,麥收時分。沒有任何徵兆,在西府海棠凋零的日子裡,父親陸侃離家而去,從此杳然如鶴。”格非將一個女子的命運與中國的厚重歷史交織在了一起,通過簡單寫出了複雜,通過寫實達到了寓言的高度。

  《山河入夢》是第二部。故事背景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江南,主要人物則與《人面桃花》相銜接,陸秀米之子譚功達在新中國成為梅城縣縣長,在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藍圖中混雜了“桃花源”的夢想,而從上海流落到梅城的姚佩佩偶遇譚功達,成為他的秘書。兩人的愛情劫數難逃,文中有一段:沒有與生俱來的罪惡和永無休止的恥辱;沒有蠻橫愚蠢的官員,也沒有戰戰兢兢的百姓;如果你決定和什麼人結婚,再也不會有年齡的限制。”在千絲萬縷的官場關係與情感體驗裡,一個雄心勃勃的夢一點點破碎,一顆鮮活飽滿的心一天天死去,最後成了化石。

  《春盡江南》是《江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主要人物銜接前兩部,男主人公譚端午的身份是詩人。上世紀八十年代,那可是一個精神至上的美好時代,詩歌、文學、存在主義等等;這也是一個連標準都含糊的時代,所以一切都不能太較真。春盡江南,江南何處?那個流淌在我們骨子裡的桃源夢輕若微塵,連屍骨都找不著了。

  從《人面桃花》、山河入夢》到《春盡江南》,格非寫了近20年,每一部的推出都引發了文壇的巨大關注和熱評,有評論甚至稱其“點燃了對中國文學的希望”,然而格非卻聲稱以後絕不會再寫三部曲了。獲得茅盾文學獎就像是《江南三部曲》在另一種層面上的完結和迴響。

沒有書的世界是寂寞的,沒有書的世界是蒼白的。

一直以來,我很喜歡阿根廷著名作家博爾郝斯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我心目中的天堂,應該是圖書館的模樣。這句話引發了我的共鳴,激起了我的嚮往,也貫穿了我的人生軌跡。在我年近半百的人生旅途中,書,用它天堂般的模樣伴隨了我歷年的成長,讓我看到了書裡書外特有的美麗風景,心靈得到了滋潤,精神得到了提升,使我成為一個知性、博雅的女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