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正成:天天講繼承“傳統”,我們到底要繼承什麼

劉正成:天天講繼承“傳統”,我們到底要繼承什麼

劉正成:天天講繼承“傳統”,我們到底要繼承什麼
劉正成:天天講繼承“傳統”,我們到底要繼承什麼

現在書法界有一個問題,就是模仿成風——模仿古人、模仿名人書法的外形式成為一種主流形態。全國性的展覽,也在引導這種風氣。有些模仿甚至很初級,只是外形有點像,他就能入選全國展。

迴歸傳統並非複製傳統,認識不清楚結果自然會停留在視覺模仿的階段。這也是審美標準中出現的一個“不標準”問題。

怎麼理解傳統?現在我們競技性的書法比賽,通行的是強調傳統裡邊視覺效果這一部分,以古人名篇鏡鑑今人書作,從某一個純粹的技術角度來評論參與作品水準的高低優劣。

刘正成:天天讲继承“传统”,我们到底要继承什么

劉正成 癸未雪夜渡關山 249cm×61cm

我也不是要全盤否定現在的書法評審機制。我們現在的評審機制,雖然只是一種適應“普及”工作的較為簡單化的機制,在促進新時期書法的發動和形成規模性上,曾經起過巨大的歷史作用。只不過,走到今天需要變革的深化。

如果既不改革,還要進而濫用“迴歸”,那就要走向藝術原始精神和理想的反面,就會“遺珠”遍地、“書匠”盛行。

試想一下,如果用現在這種簡單化的評審機制,我們欣賞蘇東坡《寒食帖》這樣的作品,就只能看字的大小錯落、行距的參差變化這些技術方面,根本看不出蘇東坡創作《寒食帖》時的人文生態環境和藝術精神境遇。

刘正成:天天讲继承“传统”,我们到底要继承什么

蘇軾 黃州寒食帖(局部)

恰恰是其特殊的人文生態環境,才賦予了《寒食帖》這類藝術珍品的文化含金量,及其在書法史上所擁有的里程碑式的藝術史價值。

蘇東坡本人曾經說過:“古人論書,兼論其人生平;苟非其人,雖工不貴。”這是很有名的書法評價標準,他提出了“工”和“貴”兩個審美範疇

“工”就是要承認你的書法技術,不是說你這個人品德不好字就寫得不好。但是,你“工”書,並非就“貴”。這個“貴”就是人文價值尺度。

王鐸“工”書,他技術上好,但他當了漢奸,按我們民族國家的歷史價值觀來看,他的字就是“雖工不貴”。

刘正成:天天讲继承“传统”,我们到底要继承什么

王鐸 枯蘭復花賦(局部)

現在我們論書,一般也就只能看視覺上的效果,大家只能用技術性參照物去比較它。比如這個作品像王羲之,第一印象不錯,就認為寫得好,而缺少對一個書法家的身份與作品關係進行深度分析的評價。

我們想說《紅樓夢》好的時候,起碼要在家裡費時間讀完它、讀通它、研究它。而書法水準評定,評委們必須在幾秒鐘之內就要做出判別,這是什麼樣的“火眼金睛”?

顯然,評委們無法“兼論其人生平”,甚至根本就不想“兼論其人生平”。

刘正成:天天讲继承“传统”,我们到底要继承什么

劉正成 王維 鳥鳴澗

這就把審美標準局限在很狹窄的一個範圍:這一點像不像米芾、那一劃像不像顏真卿……只見枝葉,不見樹林,只能侷限在表面的技術層次進行審美判斷。

雖然照例都有“難免遺珠之憾”的謙虛補白,但一屆競賽下來,遺失的珍珠也許比撈起的還要大、還更有價值。

書法是中國傳統藝術的精華。我們對傳統的理解,應該是多方位、立體式的,而不僅僅是看到這個字技術操作方法。

比如王羲之的《蘭亭序》,為什麼好?不僅僅在於它的筆墨,也在於這種筆墨的人文根基。王羲之在蘭亭集會時,用一篇序文表達了他們這一群文人超逸的人生價值觀念。而且,他寫的這個行書,是在鍾繇那個時代之後,把行書、楷書完全從隸書中獨立出來。

刘正成:天天讲继承“传统”,我们到底要继承什么

王羲之 蘭亭序(局部)

還有,他寫這個作品的時候,完全是一種感情的直接表達,沒有把它當成藝術作品來創作。在原稿上就那麼順手勾、劃,甚至留下許多不“完美”的糾錯之處。正是這些不完美,記錄了當時真實的思緒與情境。

等他第二天醒來,想再抄寫一件完美序文的時候,時過境遷,怎麼也寫不出比原稿更好的了。古往今來,但凡推崇《蘭亭序》這個傳統的,就得把所有這些因素都考慮進去,對王羲之和那個時代的文化生態環境綜合做一個評價。這種體驗才與傳統靠得上邊。

刘正成:天天讲继承“传统”,我们到底要继承什么

劉正成 論清人書(局部)

同樣的道理,顏真卿的《祭侄稿》為什麼好?就是它裡面的人文關懷,還有作者那種真情的投入,這才是傳統的而且今天必須“補課”的審美標準

如果我們真正想繼承這個傳統,那麼,我們在評價作品時,就必須探究今天的書法家怎麼樣去表達,表達的是什麼東西?而且,對這種表達的評定,就不能由幾個評委粗率地在幾秒鐘之內做出判斷。

就算閃電之間遴選出的作品的確是上上佳品,這上上佳品的內涵也不會是這樣幾秒鐘功夫就吸收盡淨了,那也太膚淺了。

刘正成:天天讲继承“传统”,我们到底要继承什么

劉正成 步韻子彰青城山 138cm×53cm

所以,繼承傳統也有高明與拙劣之分。王羲之最高明的繼承者有兩個,一個是顏真卿,一個是蘇東坡。智永雖是王羲之的後人,反倒只繼承了一個軀殼,而且繼承得還不好。

如果學王羲之僅學他的《集字聖教序》,就只能學到智永的技術精華。以形貌類似那一家就認為是繼承了那一家,也只有書法界才會有這種淺薄和幼稚的認識誤區。

傳統是一種流動不息、逝者如斯和吐故納新的活的精神,而不是某種具體的一成不變的視覺規範。

————

劉正成(1946—),四川成都人。國際書法家協會主席、《中國書法全集》主編,(全國)教育書畫協會高等書法教育分會顧問,北京大學、中央美院等多所院校客座教授。

<strong>————中國書法網微信公眾平臺————

關注熱點,傳播最及時的書畫資訊;

堅守傳統,打造專業書畫權威平臺。

郵箱:cmlwf@126.com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