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帝國最終爲何沒有像中國秦朝那樣實現「書同文」?

莫xxxx


這是因為羅馬帝國文字的本身,決定了他們無法實現“書同文”這一點的。

古羅馬的文字,實際上是一種拼音文字,在現代社會包括拉丁文、英文等等大多數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也就是說其文字本身是用於表音的。

而中國使用的漢字,是一種表意文字,表意文字與拼音文字或者稱為字母文字,在發展的優勢上是各有千秋的。

從象形文字,表意文字,到拼音文字,文字是這樣一個發展階段,相對錶意文字,拼音文字更簡單,也更好創立,但其缺點,便是不利於統一,不利於意思的表達。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現在我們換用拼音文字會如何?

假設如果現在換做拼音文字,就算現在規定了一下普通話的標準發音,並且有一套普通話的標準詞語的詞彙。

然而在天南地北各地方言有巨大的不同,對於同一件東西,各地的稱呼也有不同,在這樣的情況下,由於拼音的簡單,定然會出現在短時間內,出現大量拼音的地方方言詞語,這些詞語通過拼音文字,可以模仿出當地方言的發音,但對於外地人來說,卻完全無法理解他的意思,就算你再規定書同文,因為拼音文字本身是模仿發音的文字,那麼自然出現的新詞彙是無法避免的。

而這樣大量的詞彙出現,最終會導致了各地文字越來越不同,到時候就不是粵語四川話閩南話的區別,可能就是三種採用同樣或者稍許差異的拼音字母,但發音完全不同的語言出現了,書同文最終無法達成。

但反過來說,漢語為何能達成書同文,這個是因為漢語是形意文字,它的本身是表意的。一個漢字,在各地方言中,不管你把這個字讀成什麼音,都並不會妨礙大家理解這個字的意思。

在古代,雖然都有官話,但遠遠不及現在這樣的普及,但並不影響天南地北各地人,對於書籍古文的理解。這就是表意文字的優勢。

正因為羅馬採取的拼音文字,而漢字採取的是表意文字,才最終形成了漢字可以達成書同文,而羅馬無法形成。

在表意文字中,書同文代表了一種意思的傳承,學習一種文字就行了。你如何讀他其實問題不大。但在表音文字,也就是拼音文字中,如果要書同文,那麼不單單是學習一種文字,還等於新學習一種語言,因為你必須按照這個語言的發音來進行發音才能達到書同文。這樣的困難度無疑更大,而且來說因為拼音文字造詞簡單,要改變文字也簡單,這就造成了大量方言詞彙和隔閡的出現,最終導致書同文無法得以推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