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

下面我為大家講述三位“大醫”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這是北京協和醫院張孝騫大夫,我國消化病學奠基人,他終生沒有留下宏篇鉅著,卻成為中國首批學部委員(院士)之一,憑什麼呢?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上世紀60年代初,來了一位女患者症狀很奇怪,一感冒就休克,其他醫院診斷是肝炎,張孝騫沒有輕易下結論。他記得自己看過這名患者,時間是三十年前。前後對比,他準確地做出診斷,患者得的是漢氏綜合症。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隨行醫生驚訝不已,三十年前看過的病人還能記得這麼清楚?原來,他總是隨身攜帶一個小筆記本,每看一個病人就記下姓名、病歷號碼、主要診斷和特殊病情。遇到疑難病歷,他隨口就能指出某年某月某病房某病人與此類似,似乎從未離開病人身邊。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從醫六十多年,他用上百個小本子記錄了患者的點點滴滴。晚年,張孝騫幾乎雙目失明,但他還在堅持記錄病歷。不僅醫術精湛,更時刻把患者裝在心裡的人,才是備受尊敬的“大”醫生!

他叫曾憲九,北京協和醫院一級教授我國現代基本外科的重要奠基人。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1984年10月,他曾給一位患者寫了這樣一封信:“張貴純同志,你在9月16日診視後已將近一個月,應該反院隨診以明確診斷,希望您不要延誤。”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患者張貴純因胰腺增大被懷疑是胰頭癌,自己都放棄了希望就沒來複查。曾憲九比患者還著急,又給張貴純單位領導寫信,請他一起催促。張貴純並不知道,曾憲九寫信時他自己的生命也只剩下7個月了。那時,年過古稀的曾憲九已是肺癌晚期,身體每況愈下越來越瘦。從家走到醫院200米距離,都要在路上歇幾歇。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張貴純回憶說:

“他抬頭看見我敲門,樂了說:“你終於來了,你自己對生命怎麼不珍惜啊?這小同志。”我當時就感到特別的溫暖。”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即使在自己生命的最後時刻,心裡還裝著患者。這,就是大醫仁心!

真正的“大”醫生,考慮的不僅是治病,還會關心患者的人生與命運。她,就是我國首位女學部委員(院士),協和醫院婦產科醫生林巧稚。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1962年,她收到一名孕婦的求助信。信中寫道:

“我是懷了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沒活成,其中的後三胎都是出生後發黃夭折的。求你伸出熱情的手,千方百計地救救我這腹中的嬰兒……”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新生兒溶血癥做出診斷並不難。問題是,這種病當時全國都沒有治癒的先例,超出能力範圍,林巧稚本可以拒絕。但嬰兒

一個接一個死去的慘狀,卻刺痛著她的心。她遍查資料,徹夜難眠,茶飯不思,最後決定試一試。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孩子出生很順利,可是不到三個小時就出現了全身黃疸,生理指標越來越糟。林巧稚大膽決定,給新生兒全身換血。這樣做風險極大,並直接關係著醫生的責任和聲譽。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換血開始,擠滿了醫護人員的手術室裡鴉雀無聲,林巧稚先把聽診器在自己的手心焐熱,再輕輕貼到嬰兒胸前,同時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輸血速度,終於嬰兒的膚色由黃轉紅。她決定做第二次換血,三天後第三次換血,孩子全身黃疸明顯消退,成功了。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為了感謝林大夫和全體醫護人員,這對父母給孩子取名“協和”。林巧稚稱自己是“一輩子的值班醫生”,為了不干擾工作,甚至無暇考慮個人感情,終身沒有婚育。然而,她卻親手迎接了五萬多個新生命,

被稱為“萬嬰之母”。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彌留之際,她彷彿又回到了緊張的手術檯前,喊到:

“快拿來,產鉗,產鉗……”。提起這一幕,不知多少因她接生而取名“念林”、“仰林”、“愛林”的人淚流滿面。

這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醫生,向他(她)們致敬!​林巧稚、張孝騫、曾憲九,這三位醫生的事蹟,濃縮成一句話:“大愛,成就大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