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

下面我为大家讲述三位“大医”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这是北京协和医院张孝骞大夫,我国消化病学奠基人,他终生没有留下宏篇巨著,却成为中国首批学部委员(院士)之一,凭什么呢?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上世纪60年代初,来了一位女患者症状很奇怪,一感冒就休克,其他医院诊断是肝炎,张孝骞没有轻易下结论。他记得自己看过这名患者,时间是三十年前。前后对比,他准确地做出诊断,患者得的是汉氏综合症。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随行医生惊讶不已,三十年前看过的病人还能记得这么清楚?原来,他总是随身携带一个小笔记本,每看一个病人就记下姓名、病历号码、主要诊断和特殊病情。遇到疑难病历,他随口就能指出某年某月某病房某病人与此类似,似乎从未离开病人身边。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从医六十多年,他用上百个小本子记录了患者的点点滴滴。晚年,张孝骞几乎双目失明,但他还在坚持记录病历。不仅医术精湛,更时刻把患者装在心里的人,才是备受尊敬的“大”医生!

他叫曾宪九,北京协和医院一级教授我国现代基本外科的重要奠基人。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1984年10月,他曾给一位患者写了这样一封信:“张贵纯同志,你在9月16日诊视后已将近一个月,应该反院随诊以明确诊断,希望您不要延误。”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患者张贵纯因胰腺增大被怀疑是胰头癌,自己都放弃了希望就没来复查。曾宪九比患者还着急,又给张贵纯单位领导写信,请他一起催促。张贵纯并不知道,曾宪九写信时他自己的生命也只剩下7个月了。那时,年过古稀的曾宪九已是肺癌晚期,身体每况愈下越来越瘦。从家走到医院200米距离,都要在路上歇几歇。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张贵纯回忆说:

“他抬头看见我敲门,乐了说:“你终于来了,你自己对生命怎么不珍惜啊?这小同志。”我当时就感到特别的温暖。”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即使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刻,心里还装着患者。这,就是大医仁心!

真正的“大”医生,考虑的不仅是治病,还会关心患者的人生与命运。她,就是我国首位女学部委员(院士),协和医院妇产科医生林巧稚。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1962年,她收到一名孕妇的求助信。信中写道:

“我是怀了五胎的人了,前四胎都没活成,其中的后三胎都是出生后发黄夭折的。求你伸出热情的手,千方百计地救救我这腹中的婴儿……”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新生儿溶血症做出诊断并不难。问题是,这种病当时全国都没有治愈的先例,超出能力范围,林巧稚本可以拒绝。但婴儿

一个接一个死去的惨状,却刺痛着她的心。她遍查资料,彻夜难眠,茶饭不思,最后决定试一试。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孩子出生很顺利,可是不到三个小时就出现了全身黄疸,生理指标越来越糟。林巧稚大胆决定,给新生儿全身换血。这样做风险极大,并直接关系着医生的责任和声誉。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换血开始,挤满了医护人员的手术室里鸦雀无声,林巧稚先把听诊器在自己的手心焐热,再轻轻贴到婴儿胸前,同时用手示意控制抽血、输血速度,终于婴儿的肤色由黄转红。她决定做第二次换血,三天后第三次换血,孩子全身黄疸明显消退,成功了。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为了感谢林大夫和全体医护人员,这对父母给孩子取名“协和”。林巧稚称自己是“一辈子的值班医生”,为了不干扰工作,甚至无暇考虑个人感情,终身没有婚育。然而,她却亲手迎接了五万多个新生命,

被称为“万婴之母”。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去世。弥留之际,她仿佛又回到了紧张的手术台前,喊到:

“快拿来,产钳,产钳……”。提起这一幕,不知多少因她接生而取名“念林”、“仰林”、“爱林”的人泪流满面。

这才是我们真正需要的医生,向他(她)们致敬!​林巧稚、张孝骞、曾宪九,这三位医生的事迹,浓缩成一句话:“大爱,成就大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