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四大部落之察哈尔部传奇

蒙古四大部落之察哈尔部传奇

蒙古四大部落之察哈尔部传奇

蒙古察哈尔部居蒙古族四大部落之首,元朝中后期时号称蒙古中央万户,是蒙古大汗的直属部落,察哈尔部落也成为蒙古各部落的宗主部落,成了蒙古政权的代名词。历史书中的“鞑靼”就是指察哈尔部辅佐的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建立的东蒙古政权。

1部落初成

宋金后期﹐蒙古高原各部落互相攻伐,战乱频仍,同时金朝对蒙古各部实行“分而治之”和屠杀掠夺的“减丁”政策。蒙古高原上无论是贵族还是平民奴隶,每个人生命都处在朝不保夕的状态。各部落为了保护自己的首领,就由首领幼时的伴当和伙伴组成亲兵卫队,称为“那可儿”﹐蒙古乞颜部首领孛儿只斤·铁木真在征战时期常有36名“那可儿”。由于古突厥语将首领卫士(包括仆人)称作“叉罕”或“察哈”,铁木真有时也用其称呼自己的护卫。1211年,大蒙古国建国初期,成吉思汗(铁木真于1206年建国后自称成吉思汗)对金朝发动战争前夕,将派往金朝传达檄文的使臣称作“察哈尔火者”,于是“察哈尔”这一名称正式出现在历史记录中。

成吉思汗即蒙古大汗位后﹐从各部贵族子弟和军队精锐中抽调人马,建立了一万人的卫队,称作“怯薛”﹐由纳牙阿将军统领,成为当时最大最精锐的部队。怯薛分四番入值﹐护卫大汗﹐还从事大汗家族的各种内部管理,比如宿卫、弓矢、食饮、文史、车马、府库、医药、卜祝等事,即参预到了军政事务的管理。

根据蒙古人幼子守灶的传统(即家族由最小儿子继承),成吉思汗生前把自己一部分家人和以“察哈尔”命名的怯薛中贴身仆人和卫士赐给幼子拖雷之妻,这部分人及其后裔在以后的700多年中成为黄金家族的军事护卫和行政管理者。尤其在拖雷妻子掌管黄金家族时期,她不仅让亲姐姐的孩子--术赤之子——拔都统领蒙古第二次西征大军,最终促成拔都建立金帐汗国,也使自己两个儿子蒙哥和忽必烈先后继任蒙古大汗。这在当时政治斗争已经激烈的蒙古上层,除了政治智慧外,与当时拖雷妻子掌管的察哈尔在黄金家族军政管理中的强势是分不开的。

随着元朝的建立,作为大蒙古国代表的元帝国(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国的大汗)行政机构逐步仿制唐宋时汉人所建立的中书省官僚机构,军事护卫也逐步转为禁军制度,怯薛在军事上的作用逐渐弱化,慢慢转为只对家族进行护卫管理的“察哈尔”的一部分。元朝灭亡,元廷北迁后,蒙古内部内讧时有发生,中央汗庭和黄金家族的权威逐渐衰落,蒙古贵族为巩固昔日大汗的正统地位,激励蒙古大汗身边护卫军的士气,开始使用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出现的“察哈尔”一词来命名护卫大汗的军队和部落。从此“察哈尔”一词名扬天下,察哈尔成为蒙古大汗直属部落,如同成吉思汗直系后裔被后人尊奉为“黄金家族”一样,察哈尔部落也成为蒙古各部最尊贵的部落。

2蒙古族巾帼英雄——振兴察哈尔部的满都海夫人

元朝末年,爆发的农民大起义,动摇了元王朝的统治。1368年朱元璋建立的明王朝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率领着黄金家族和所剩的军队撤退到了蒙古高原,史称“北元”。

这时,西蒙古卫拉特部落兴起,开始挑战东蒙古黄金家族的权势。双方经过半个多世纪战争,终于在1433年,卫拉特领主脱欢自任“太师”,在今乌拉特前旗乌拉山附近袭杀了东蒙古阿岱汗,取得了蒙古的实际统治地位。1449年(明正统十四年)脱欢的儿子也先(1439年自任“太师”)率领卫拉特部南下,对明王朝发动了大规模的战争,明王朝50万大军全军覆没,也先在土木堡俘获了明王朝的英宗皇帝,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土木堡之变”。也先得势后毫无顾虑地将其父扶持的黄金家族成员脱脱不花大汗除掉,于1453年自称为汗,称大元天盛汗。

1454年,也先被脱脱不花汗支持者起兵杀死,卫拉特部势力瓦解。此后,蒙古各部相继争夺蒙古高原上的霸主地位,互相攻杀。蒙古的统治核心多次发生政变和内讧,混乱局面交互出现,成吉思汗黄金家族的权威再度衰落。在战乱中,蒙古民众期盼着统一与和平,这个重任在后来的历史发展中由满都海夫人完成了。

满都海·彻辰生于1448年(明正统十三年),父亲是土默特恩库特部的丞相。满都海自小习文练武,政治军事才能出众,她一直心怀雄心壮志,对蒙古的相互倾轧十分不满,想通过自己努力改变现状,恢复成吉思汗和忽必烈时代的荣光。所以,当白发苍苍的北元可汗满都古勒向她下聘礼时,满都海毫不犹豫地答应了。

满都海嫁于满都古勒汗时,为小哈屯(小夫人,即侧室),但由于满都海的组织才能出众,逐步让大汗的直系部众效忠于自己,直到最终继承了大汗直系部众的管理权。

当时,北方的蒙古草原各部相互之间战争不断,老百姓苦不堪言。地处西部的瓦剌(也译作卫拉特)对汗廷虎视眈眈,而汗廷与明朝边境也经常发生小规模战争。同时,蒙古汉庭权臣当道,当时太师伊斯满陷害满都古勒汗的族孙又是汗位继承人巴延蒙克,最终派人杀害了巴延蒙克。万幸的是,巴延蒙克的儿子巴图蒙克因寄养在一户牧民家而躲过一劫。

在内忧外患中,满都古勒汗去世,汗位的继承问题成了一个焦点。因为满都古勒汗无子,唯一的继承人巴延蒙克也已死去。许多人忽然发现,如果谁能与掌握大汗直系部众的满都海结婚,谁就能当上蒙古大汗。此时,围绕着大汗的继承问题,各个政治派别展开了激烈的斗争,科尔沁的乌讷博罗特王是最具竞争力的人,他开始向满都海求婚。满都海夫人认识到,乌讷博罗特王不是成吉思汗后裔,如果其继承汗位,将会招致整个黄金家族的不满,蒙古又将发生一场大的冲突。于是满都海怒斥了乌讷博罗特王,并毅然下嫁年仅七岁的巴延蒙克之子巴图蒙克,并辅助巴图蒙克继承大汗之位。巴图蒙克就是后来被称为‘中兴之主’的达延汗。

满都海在辅助达延汗时期,完成了如下历史功绩

(一)稳定社会秩序,正式确立了察哈尔部落的宗主地位

针对当时中央汗庭和黄金家族没有军事力量和部众护卫的实际,满都海将蒙古大汗身边护卫军和部众赐予成吉思汗时代就已经出现的“察哈尔”这一光荣的称谓,正式确定察哈尔部落为大汗的直属中央部落。从此察哈尔成为蒙古大汗直属部落,蒙古众部落之首,同时也成为蒙古政权的代名词。达延汗时期将蒙古分为六个万户,察哈尔被封“中央万户”,由大汉亲自统领。这大大加强了中央汉庭的力量和权威,使黄金家族权威在忠诚的察哈尔部落支持下一直延续到上世纪抗日战争时期。

(二)征讨瓦剌

对蒙古汗廷最大的威胁,是盘踞在西北的瓦剌。故而,达延汗一继位,满都海夫人即开始了对瓦剌的征讨。《蒙古源流》记载:“聪睿之满都海·彻辰夫人,髻其垂髫之发,以皮橐载国主达延合罕,自为前部先锋,攻伐卫喇特四部,战于塔斯博尔图之地,大加掳获焉。”当时达延汗年仅9岁,坐在满都海马上的布袋里,察哈尔铁骑一战闻名蒙古草原,常常被人们用“刀锋之刃”代指勇猛的察哈尔骑兵。卫喇特经过这次大败后元气大伤,直到200年后清朝康熙年才在首领葛尔丹领导下再次崛起,可惜生不逢时,最终被康熙大帝消灭。

(三)剿灭伊斯满太师

伊斯满太师谋害了巴图蒙克之后,仍专横跋扈,不把满都海夫人和达延汗放在眼里。于是战争不可避免地爆发了。由于伊斯满太师方面对于战事毫无准备,满都海很快就剿灭伊斯满太师。剿灭伊斯满太师,既为大汗报了仇,巩固了汗廷的权威,也使得满都海夫人的威望进一步提升。更主要的是满都海废除了太师制度,使北元汉庭政权杜绝了权臣当道的隐患。

现在,在内蒙古首府呼和浩特有一座美丽的公园,人们亲切地称呼它为满都海公园。

3蒙古最后的大汗——林丹汗

林丹汗本名林丹巴图尔,是成吉思汗之嫡系后裔、达延汗的7世孙。1604年,13岁的林丹于继承蒙古帝国第35任大汗时,内外处境非常艰难。当时,蒙古诸部各自为政,蒙古大汗只能实际支配和领导察哈尔部,尤其漠北的喀尔喀部(现在蒙古)在卫拉特部的威胁下连名义上都不承认可汗的合法性。明朝则在腐儒与宦官的把持下,朝政荒废,继续执行着200多年前老祖宗定下的与蒙古为敌的国策。而新崛起的后金,在努尔哈赤的带领下,正开疆拓土,逐步蚕食和瓦解与其接壤的蒙古部落,开始变得强大起来。

但怀着既要加强察哈尔部势力,更要恢复成吉思汗霸业理想的林丹汗,开始改革内政外交。

内政上方面,他兴建蒙古都城察汉浩特(今内蒙古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内),让蒙古各部首领定期到察汉浩特朝会。这不仅加强了各部的联系,还增强了大汗权威。同时,他极力推广前任可汗图们汗制定的法典来约束诸部,使许多部落重新听命大汗,尤其南喀尔喀部(内喀尔喀)被林丹汗控制在自己手中。

外交方面,他用马刀加橄榄枝的手段迫使明朝与北元进行互市贸易,来得到蒙古需要的生产和生活物资,增强自己的实力。1615年,林丹汗亲率8万蒙古骑兵抄掠明边,自广宁至锦州长达数百里的战线上频繁出击,声势浩大。随后,林丹汗以与明朝进行贸易为条件送还掳掠的人口。即使后来明朝与林丹汗交恶,林丹汗也一直坚持联明抗清的外交政策。

林丹汗虽然初步取得了改革成效,但后金的兴起,彻底打乱了林丹汗的梦

想。1618年,努尔哈赤以七大恨告天,发动侵明战争,翌年在萨尔浒大败明军,取得了整个东北的控制权。同时,努尔哈赤将镐头伸到蒙古的墙角,先后与科尔沁、内喀尔喀等部联姻。

面对后金的强势,明朝与林丹汗同时感到了威胁,1619年,明朝派监军王猷出使察汉浩特,双方达成协议,明朝每年付林丹汗赏银40000两,林丹汗协助明军守卫广宁城。

努尔哈赤得到辽阳和沈阳后,于1622年大举进攻广宁,明守将王化贞仓皇弃城逃窜。等按时到达的林丹汗1万军队到广宁时,广宁早已失陷。蒙古军队随即转守山海关,在北元和明朝共同防御下,后金对明朝连年的攻势才终于被遏制下来。但这时,林丹汗却在施政上接连犯下致命错误。

第一个错误是,在西藏萨迦派僧侣沙尔呼图克图的劝说下,让崇信黄教(藏传佛教喇嘛教的一支,尊崇达赖和班禅)的蒙古大众改信红教(藏传佛教喇嘛教的另一支)。黄教经土默特部首领俺答汗引进后在蒙古经过数十年的传播,已经根深蒂固,林丹汗突然改宗,引起蒙古其他部落不满。而后金,则适时打压萨满教而让后金部众全部改信黄教,使信奉黄教的蒙古部落开始亲近后金,疏远林丹汗。

第二个错误是没有笼咯掌控着的非察哈尔部落,造成这些部落投入敌方阵营。如内喀尔喀与后金通婚,引起了林丹汗的疑心。在他严厉指责和出兵威胁下,管理左翼内喀尔喀的大臣遂率领内喀尔喀部众,投奔辽阳城,归顺了努尔哈赤。而平时与林丹汗不和的乌珠穆沁、苏尼特、浩齐特等属于擦哈尔的小部落也离开林丹汗投奔了漠北外喀尔喀。1624年,与林丹汗的察哈尔部关系最为紧张的科尔沁部干脆抛弃林丹汗,与努尔哈赤结盟。

第三个错误是面临东部蒙古的背叛,林丹汗制定了征伐西部蒙古的决策,彻底放弃了对后金的制约。1627年,林丹汗在左翼众叛亲离下率数万部众踏上西迁之路,以避后金兵锋。林丹汗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击溃了右翼元上都的哈喇慎部和归化城的土默特部。但其留守于东部的苏尼特、乌珠穆沁、浩齐特、克什克腾、敖汉、奈曼等察哈尔部被后金先后征服。西迁的林丹汗,在征战中得罪了大多数西部蒙古部落,同时也失去了东部蒙古部落的统治,使他陷入孤家寡人的境地,离振兴蒙古的梦想越来越遥远。皇太极看准这个机会,于1632年三月,率后金和归顺的蒙古各部约10万军队征伐林丹汗。林丹汗亡命青海,缺衣少食,在1634年夏秋之际,因天花病死于青海大草滩,结束了叱咤风云的一生。

林丹汗在明朝末年能够摒弃前嫌与敌对了200多年的明朝联合抗金,可以说是很有政治眼光的。明朝末年蒙古、后金和大明的形势,与历史上北宋末年宋、辽和新崛起的金形势非常相似。但宋和辽在近150年敌对仇恨中,没有像蒙古和明一样联合,结果辽和北宋分别在金成立10年和12年后分别被金灭国。而由于林丹汗的政治眼光,蒙古和明分别坚持17年和26年,而且明朝还不是直接被大清灭亡的。

1635年,林丹汗的遗孀及儿子率领余部奉传国玉玺投降多尔衮,北元政权正式宣告灭亡。随后,蒙古各部奉皇太极为蒙古可汗,并尊呼为"博格达彻辰汗",清朝皇帝又兼任蒙古可汗的二元身份至此开始,直到满清灭亡。北元灭亡的第二年,皇太极将后金改为大清帝国,8年后取代明朝开始了华夏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

4布尔尼叛乱与清政府对察哈尔的惩罚

孛儿只斤·布尔尼是林丹汗之孙,清朝初期被封为察哈尔亲王,但他不甘屈从清朝的统治,在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趁满清军队到南方平定吴三桂“三藩之乱”京城空虚时,起兵叛乱。察哈尔左翼四旗官兵,不顾军队首领阻拦,在宣府哗变,投向布尔尼,布尔尼很快夺取大清的御马厂,并挺进张家口。

康熙及时启用大学士图海,图海召集京师八旗贵族所有家奴,共数万人,挥师讨伐布尔尼。出征途中,图海以金银珠宝诱惑士兵,每到州县村堡,即令家奴抢掠一番,快到察哈尔境内时,又以察哈尔数百年基业,珠宝不可胜数,若能获取终身富贵来鼓舞士气,清军人人士气高涨。农历4月22日,图海队伍在达禄一战大败布尔尼,并最终将布尔尼射死在草原上。“布尔尼之变”不到两个月即告平定。

通过平叛,年轻的康熙大帝不仅获得了对漠南和漠北两大蒙古区域至高无上的权威,而且也为日后实施“以夷制夷”政策、借助蒙古部落强大的作战能力征服西域和西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后,清政府对察哈尔部进行一系列惩罚:首先,将参与叛乱的察哈尔贵族全部降罪,并处死了布尔尼父亲,彻底削弱了察哈尔贵族对察哈尔部落的控制。第二,“移其部众游牧于宣化、大同边(长城)外”,分八旗为东西两翼(今之左翼右翼),规定“此八旗在蒙古四十九旗外,官不得世袭,事不得自专”,同时用“掺沙子”办法将巴尔虎、布里亚特等其他蒙古部众夹杂在各旗子民中间,这不仅使察哈尔部落远离原来熟悉的驻地,且部落在新迁入地区议事时出现了不同声音,也从制度上剥夺了察哈尔贵族决定大事的权利。第三,在察哈尔西迁区域逐步“招垦实边”“垦荒开地”,使察哈尔逐步由游牧经济走向农业经济。这样,能够成为战争工具的牧马逐步被耕牛取代,清政府本意是为了减少擦哈尔部对其统治的威胁,但在无意中竟将该地区打造成了“中国土豆生产基地”,成为目前中国三大土豆主产区之一,同时也是全国重点马铃薯(土豆)培育基地与出口基地,京津薯菜采购基地。

清朝为更好的统治蒙古族,弱化蒙古贵族在部落万户制度下的权利,开始在擦哈尔等蒙古诸部实行盟旗制度。即居住在一个地区的几个旗(与汉地县同级),要通过会盟的方式组成一个盟(相当于汉地州),选举盟长、副盟长各一人对本地区就行管理。由于盟里各旗不一定是原来一个部落的,因此这个制度从根本上削弱了蒙古贵族对其部落的控制。1633年,阴山山脉和河套以北科尔沁的四子王旗、喀尔喀右翼旗、茂明安旗、乌喇特前、中、后三旗,在今大青山南麓呼和浩特东北十三公里处四子王旗境内的乌兰察布山(即汉语红山口地区,乌兰蒙古语是红色,察布是山崖),举行会盟,成立乌兰察布盟。后来随着擦哈尔部落迁入,擦哈尔蒙古族成为乌兰察布盟蒙古族中主体部落。乌兰察布盟经历了清、民国和新中国几个时期,直到370多年后的2003年,经国务院批准,乌兰察布盟撤盟设市,乌兰察布市取代乌兰察布盟成为新一级政府组织机构。

5西迁新疆

1761年(乾隆二十六年),清政府为加强对新疆的统治, 填补西蒙古准噶尔部被削弱而出现的边疆力量空缺和抵御沙俄的扩张,分批将骁勇强悍、善于骑射且本身是游牧民族的察哈尔蒙古部中部分部众西迁新疆驻防。在如何选派察哈尔兵时,当时清朝大臣傅恒提议道:“从察哈尔兼管新旧额鲁特及察哈尔八旗单身贫困余丁内,拣选年富力强,情愿携眷迁移者1000名,分别迁往伊犁、乌鲁木齐永久驻防。”10月,理藩院尚书富德专程前往察哈尔八旗牧地多伦诺尔,挑选了1000名年轻力壮、技艺娴熟的察哈尔兵丁,向新疆西迁第一批察哈尔蒙古兵。1763年2月,清政府再迁1000名察哈尔官兵携眷前往伊犁驻防,成为第二批西迁新疆的察哈尔蒙古兵。

考虑到西迁的察哈尔兵都是携眷行走,路途所遇到的困难很多,所需费用也高。因此,清政府对其兵丁的待遇都高于换防兵。为确保西迁兵丁的路途安全,迁出每旗还配置3名官员,总管西迁人员后勤俸禄。由于准备工作做得好,西迁工作非常顺利。西迁官兵在西迁时还驱赶大批牛羊牲畜到新疆,“携带羊群,徐徐前行”,队伍非常壮观,西迁的牧群为新疆当地牲畜改良和畜牧业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察哈尔官兵的西迁,不仅使自身历史产生了变化,而且对伊犁地区乃至整个西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察哈尔军民迁入伊犁地区的博尔塔拉后,伊犁地区的军事防御呈南、北、西遥相呼应局面,“有满洲蒙古八旗兵,有绿营屯兵,有锡伯、索伦、察哈尔、额鲁特等兵环卫森严,所以靖边圉,资控驭,最为整肃”。新中国成立后,新疆政府设立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表达230多年来察哈尔蒙古人民在这片土地上做出的卓越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