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英雄丁汝昌自殺殉國,爲何死後棺材被加三道鐵鏈,十多年不得安葬?

仔仔是不是你


丁汝昌和鄧世昌他們在甲午海戰中先後以身殉國,在我們現在的歷史課本里,他們都是了不起的民族英雄。可當時清廷卻給丁汝昌的棺材加了三道鐵鏈,十多年不得安葬。今天有書君就來和大家一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

第一,丁汝昌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的替罪羊。

鄧世昌犧牲的時候雖然“致遠”艦毀人亡,但北洋水師的勢力尚存。丁汝昌吞鴉片自盡,預示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北洋水師是洋務運動的重要成果,籌建和日常維護耗費巨大,如今卻一敗塗地,這樣的結果讓清朝統治者無法接受。

以光緒帝為首的主戰派面對慈禧為主的主和派無法交待,於是就把全部責任推給了丁汝昌。

丁汝昌以身殉國後,他手下一些貪生怕死的北洋水師官兵,假借他的名義向日軍投降。清廷更是有了證據,指責丁汝昌“一貫畏怯避戰”,“旅順危急,率兵艦望風先逃”,“消極保船,貽誤戰機”等等,甚至說他力主投降,是失敗禍首。

這些指責表面上義正辭嚴,實際上完全違背事實,根本就是光緒帝和一些朝廷重臣為了推卸戰敗責任尋找替罪羊的舉動。

第二,丁汝昌是清政府腐敗無能的背鍋俠。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為了其統治的苟延殘喘,一味退讓,簽訂了《馬關條約》,割讓臺灣和遼東半島,並賠償日本鉅額白銀,加深了國家和百姓的苦難,引發了民間尤其是讀書人對清政府的不滿和憤怒,康有為率梁啟超等數千名舉人聯名上書光緒帝,提出“拒和·遷都·練兵·變法”等主張。

上書被清政府拒絕,但在社會上產生了巨大影響。康有為等以“變法圖強”為號召,在北京上海等地發行報紙,宣傳維新思想。嚴復、譚嗣同亦在其他地方宣傳維新思想。

清政府為了平息這些讀書人的憤怒,顯示自己的威風,也是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又不能懲治北洋水師的CEO李鴻章,只好拿已經去世的丁汝昌做文章,以此彰顯清廷的雷厲風行。說到底,丁汝昌做了清政府腐敗無能的犧牲品。

第三,丁汝昌是封建制度和時代的犧牲品。

丁汝昌早年參加太平軍,當太平軍大勢已去的時候,被迫隨隊歸順湘軍,在湘軍不被信任。不久改隸淮軍,參與對太平軍和捻軍作戰,這樣的經歷使得丁汝昌養成了唯命是從的性格。

李鴻章看中了丁汝昌的性格,於是調他到北洋海防差用。與同時代的鄧世昌相比,他的經歷造就了他不夠果敢、缺乏破釜沉舟的英雄氣概。但他善於學習,通過自身努力,很快掌握了水師知識,但因為他只能聽命於清政府,聽命於李鴻章,在戰鬥中沒有自主權利,以致給人留下話柄。

丁汝昌眼看敗局已定,選擇吞食鴉片自殺,這種方式也沒有鄧世昌與艦廷共存亡、與官兵共生死來得壯烈。這也是後人詬病丁汝昌的話柄,甚至有人憑此推論丁汝昌平時吸食鴉片。

總之,丁汝昌自殺殉國後沒有及時入土為安,反而受到身後事的侮辱,這不得不說是清政府的悲哀和無能。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清史稿》這樣評價丁汝昌:“甲午之役,海陸軍盡覆,辱莫大焉。汝昌雖有罪,而能以一死報國,尚知畏法。”

丁汝昌以身殉國十五年後的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為其平反昭雪。從中可以看出,歷史會給每一個為中華民族盡忠盡力的子孫公正的評價。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為什麼?因為滿清有一堆懦弱無能又喜歡給戰爭慘敗尋找替罪羊的腦殘,他們毅然決然把黑鍋甩給曾是太平天國軍的丁汝昌。

丁汝昌,晚清著名將領。早年曾參加太平軍,後來投降湘軍,轉而進攻太平軍。湘軍將領曾國荃對這批降軍心存疑慮,每逢戰鬥,必令他們衝鋒在前,丁汝昌作為前導,作戰十分賣力,後來又改隸淮軍,參與鎮壓太平軍和捻軍,逐漸成為淮軍領袖李鴻章親信。

後來,在李鴻章幫助下,丁汝昌提拔擔任北洋海軍提督。早年參加太平軍,後又投降清軍的經歷,成為他的一大汙點,同時也讓清廷對其始終心存芥蒂,沒有完全信任。

甲午戰爭,抗擊日軍,以身殉國

甲午戰爭爆發後,丁汝昌作為北洋海軍提督,先後經歷黃海大戰、威海衛戰役。

黃海大戰中,戰鬥一開始,日艦就擊毀了北洋水師旗艦定遠號上的信旗裝置,丁汝昌也被炸傷,導致整個艦隊失去統一指揮,陷入一片混亂,被日艦趁機擊沉,最終大敗。

威海衛戰役中,丁汝昌指揮艦隊英勇抗擊日軍圍攻,但因始終未得到上級明確指令,只能在港內固守待援,彈盡糧絕,外無援軍的情況下,他拒絕日軍勸降,服鴉片自盡。

被甩黑鍋,蒙冤戴罪,不得下葬

丁汝昌英勇抗日,以身殉國,但卻飽受批評,尤其是他麾下那些貪生怕死的北洋水師官兵,竟然假借他的名義向日軍投降。

消息傳到朝廷,清廷炸開了鍋,大肆指責說丁汝昌“一貫畏怯避戰”,“旅順危急,率兵艦望風先逃”,“消極保船,貽誤戰機”等等,甚至說他力主投降,是失敗禍首。

這些指責表面上義正辭嚴,實際上完全違背事實,根本就是光緒帝和一些朝廷重臣為了推卸戰敗責任、尋找恥辱替罪羊的舉動。

《清史稿》也這樣評價丁汝昌:“甲午之役,海陸軍盡覆,辱莫大焉。汝昌雖有罪,而能以一死報國,尚知畏法。”

光緒帝演戲演到底,表示十分憤慨,但丁汝昌人都死了,也沒辦法再追究責任,於是便下詔籍沒丁汝昌全部家產,子孫被迫流落異鄉。

負責執行的刑部更是變本加厲,下令用三條鐵鏈捆綁丁汝昌的棺材,而且上鎖,永遠不得打開,並用黑漆塗蓋,以示重罪,最後又命人在丁汝昌原籍村口,以磚壘丘,將丁汝昌棺的材放置於上示眾,不準下葬,不得入土為安。

一位英雄卻落得如此淒涼的下場,實乃國家之悲哀,民族之悲哀。

英雄蒙塵,事有公論,沉冤昭雪

丁汝昌在甲午戰爭中的英勇表現有目共睹,贏得了對手日本和美國的高度評價。

參加過甲午海戰的日軍將領小笠原長生說:

“其他無論旅順還是平壤,皇軍所到之處立即陷落。然而據守在威海衛內劉公島的丁汝昌,對日本陸海軍的進攻則進行了英勇的抵抗。竭盡全力之後,最終自殺以救部下,這實在是戰則以義戰,降則以義降。……這樣,於敵於我皆表現出日本固有的武士精神,我想這是絕無僅有的 ”。

《紐約時報》發表文章說:

“三名中國海軍將領,北洋艦隊司令丁汝昌將軍、右翼總兵兼“定遠”艦艦長劉步蟾將軍和張將軍,在目前的戰爭中表現出了比他們的同胞更加堅貞的愛國精神和更高尚的民族氣節,他們值得中國的人民引為驕傲。……他們被日本人打敗了,但他們在戰敗時不苟且偷生,而是在給上司留下信件後自殺殉國……他們向世人展示:在四萬萬中國人中,至少有三個人認為世界上還有一些別的什麼東西要比自己的生命更寶貴。”

然而,就是這樣一位抗擊日寇,壯烈殉國的民族英雄,一直在中國蒙冤不得昭雪,直到15年後的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才為其平反昭雪。

由此可見,為戰敗和恥辱找替罪羊、讓人背黑鍋,是歷朝歷代統治者的慣用手段,多少殉國的英雄反而成為戰敗責任人。

有如此朝廷,滿清安得不亡!

我是專注歷史文化的狄飛驚,歡迎關注我!


狄飛驚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就是牆倒眾人推。

丁汝昌在黃海海戰中,有一定失誤。主要是佈陣有誤,沒有完整預先的陣型部署就倉促和日軍交火。

同時,丁汝昌沒有安排二號指揮艦。黃海海戰一開始,丁汝昌的旗艦就被日軍擊毀了信號裝置,但又沒有二號指揮艦,導致北洋水師各自為戰。

整個海戰中,丁汝昌沒有指揮艦隊,當然也就談不上具體的戰術應對。

所以,指揮不力是存在的。

但,這絕非北洋水師在黃海海戰打敗的原因。

從根本上說,雙方艦隊實力相差已經很大,北洋水師即便超常發揮,獲勝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

在整個海戰中,日軍發射火炮數量是北洋水師20倍,怎麼也贏了。

至於威海衛之戰,丁汝昌退守死地,最後窩窩囊囊的全軍覆沒,實屬丟人。但丁汝昌也是奉命行事,背後是李鴻章之流想要保存實力。當時無論湘軍也好、淮軍也罷,說白了都是僱傭軍。這些軍頭擁兵自重,一旦兵沒有,他們也就完了。

事實上,北洋水師覆滅以後,李鴻章就完了。他被解除了位居25年之久的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回家閒居。

丁汝昌能力有限,但硬骨頭還是有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丁汝昌也自殺了。

丁汝昌的悲劇在於,他不過是李鴻章的一顆棋子。

丁汝昌是個陸軍將領,所謂隔行如隔山,他壓根不懂海軍。李鴻章讓他統領北洋水師,只是因為丁汝昌比較聽話,可以絕對服從李鴻章的命令,打壓海軍福建派的力量。

讓1個足球運動員去打籃球,結果可想而知。

同時,丁汝昌的一項任務,就是幫著李鴻章背黑鍋。就像今天很多企業的掛名法人一樣,就是倒黴時候才用的。

北洋水師敗了,但李鴻章的實力很大,不能徹底將他掀翻,只能讓死掉的丁汝昌背鍋了。

其實,無論朝廷的哪一派都明白,北洋水師覆滅是各方面原因綜合的結果,絕非某個人可以決定的。

丁汝昌死後還被黑,恰恰說明了滿清滅亡的原因。丁汝昌再沒能力,好歹最後還自殺了。

而滿清那些大言不慚的權貴,遇到革命黨都嚇得尿褲子,醜態百出。

這種人來指揮丁汝昌,也是丁汝昌的悲哀。


薩沙


  

  丁汝昌早年出身太平軍,後投淮軍,受李鴻章賞識。光緒五年(1879年),被李鴻章調北洋海防差用。黃海海戰北洋海軍失利後李及丁備受朝中清流指責。日軍進攻旅順時,丁汝昌被革去尚書銜,摘去頂戴。旅順陷落後,丁汝昌又被革職,暫留本任。光緒二十年除夕,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送丁汝昌勸降書,丁不為所動,並對家人說:“吾身已許國”,並將勸降書上交李鴻章,以明心跡。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正月三十,日軍進攻威海南幫炮臺的制高點摩天嶺,丁汝昌率艦隊從海上用火力支援炮臺守軍,發射排炮,擊斃日軍旅團長大寺安純(為甲午戰爭中日軍陣亡的最高將領)。但由於眾寡懸殊,威海陸路南北幫炮臺相繼失守,劉公島遭海陸合圍,成為孤島。凌晨,丁汝昌組織的敢死隊分為兩路,較多的一路負責佯攻,另一路則負責將280毫米口徑的克虜伯炮炸燬,完成任務後,敢死隊全部犧牲。

  此後,日本海陸兩軍配合,並利用剩下的陸路炮臺,連日攻擊北洋艦隊,均被擊退。二月五日,日本魚雷艇夜間偷襲,定遠艦遭重創,丁汝昌移督旗於鎮遠艦。二月七日,日軍艦艇40餘艘排列威海南口外,勢將衝入,日本陸軍也用陸路炮臺的火炮向港內猛轟。之後,魚雷艇管帶王平策劃魚雷艇隊集體逃亡。二月九日丁汝昌登靖遠艦迎戰,擊傷兩艘日本軍艦,靖遠中陸路炮臺發射的炮彈受傷,丁汝昌欲與船同沉,被部下誓死救上小船。

二月十二日,丁汝昌毅然回絕日軍勸降,當晚服鴉片自殺,時年59歲。

  丁臨死前,將北洋海軍提督印截角作廢。但丁汝昌死後手下牛昶昞盜用他的名義與日方簽訂了《威海降約》。至此李鴻章經營多年的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在清廷內清流黨、頑固黨的交相攻擊下,光緒帝下旨將丁“籍沒家產”,並用三條鐵鏈捆綁丁汝昌的棺材,上鎖,永遠不得打開,並用黑漆塗蓋,以示重罪,最後又命人在丁汝昌原籍村口,以磚壘丘,將丁汝昌棺的材放置於上示眾,不準下葬,不得入土為安,丁汝昌的子孫輩被迫流落異鄉。直至宣統二年(1910年),經載洵及薩鎮冰等人力爭,清廷為丁汝昌平反昭雪。

  但關於棺材上用三條鎖鏈捆綁有種說法是丁家鄉的一種喪葬風俗。據說湘軍大將鮑超的墓在1958年被盜墓者挖掘,其中棺材就是被捆三道鐵鎖。

  但鮑是四川人,丁是安徽人,此說真假有待考證。

  丁汝昌遺書或對當時之戰況可窺一二。

  “昌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以海軍提督,自當統御海軍盡股肱之力與倭寇戰於黃海。憶第一戰雖喪吾愛將鄧公世昌,林公永升,然主力尚存,仍可與倭寇一決雌雄。統帥李大人不知何意,令我等全數撤入威海衛港並不許出戰。偏居一隅坐等倭寇形成海陸夾攻之勢,實乃兵家之大忌也!!!吾數次進京請求出戰皆不允並嚴令:如違令出戰,雖勝亦罪。此期倭寇已完成對威海之海陸夾攻之勢,威海已成絕境。

  倭寇曾使人說我被吾言辭拒絕,遂全面攻擊我威海,並唆使我內部士兵對我施壓。我苦苦說服軍心動搖者,同時給予倭寇甚大打擊。然彈藥將盡,援兵無望。我昨曾下令炸燬傷船以期突圍,怒人心已散無人聽我令矣。吾或死或被擒,然吾既為中國人,寧死不降也!!!!!予決不棄報國大義,今惟有一死……懼他人以吾印降敵,故鋸提督印一角以廢之……吾將死矣,然百年後若有人懂我一片赤誠報國之心,昌死不朽矣!!”

  《清史稿》評價丁:“甲午之役,海陸軍盡覆,辱莫大焉。汝昌雖有罪,而能以一死報國,尚知畏法。”

  無論如何,丁汝昌關鍵時刻不惜死,大節不虧,這點值得肯定。


趙燕雲


丁汝昌,你也配稱之為“民族英雄”?

如果要評價丁汝昌,只能用八個字:“喪權辱國,酒囊飯袋”。當然,甲午戰爭的失敗,李鴻章難辭其咎,李鴻章犯舉薦人才嚴重不當的過錯,因為他舉薦丁汝昌不是因為他是很有才幹的將領,而是因為他是一個對自己唯唯諾諾的奴才。

丁汝昌這個人的人品怎麼樣呢?李鴻章李中堂的家人寫了回憶錄,提到了北洋艦隊總司令丁汝昌。這個丁汝昌有一個特點,就是“少說話,多磕頭”。給誰磕頭?當然是給他李鴻章李中堂磕頭。在李鴻章眼中,丁汝昌就是他李大人的私兵,而在丁汝昌丁提督眼中,李鴻章大人就是他的再造父母。李鴻章李大人一開口,丁大人就不發一辭,唯一做的事情就是點頭加磕頭。丁汝昌在李鴻章面前,從來沒有發表過任何意見,也不敢提什麼他自己的主張,或許可以說,丁汝昌原本就沒有自己的主張,他唯一的主張就是:聽李鴻章李大人的話,一輩子跟緊李大人,李大人說什麼就是什麼,李大人交辦的事情,那就是天大的事情。

這樣一個唯唯諾諾,沒有任何主張的官員,在李鴻章眼中,確是一個天大的寶貝。李鴻章認為,丁汝昌貼心,貼心的官員才是好官員。至於丁汝昌有沒有真本事,在李鴻章眼中,聽他李中堂的話,言聽計從,一切服從李大人,就是真才幹、真本事。

看看丁提督就任北洋艦隊後乾的事情,大搞軍事上的花拳繡腿,和當年的宋徽宗寵臣高俅高太尉一個尿性。高俅搞軍演,是為了讓皇帝老爺開心,弄了一大堆華而不實,花裡胡哨的戲法,把個軍演弄成了雜耍大會。丁汝昌為了討好李鴻章搞的軍演,也純粹是糊弄人,搞一紋絲不動的綵船,一炮下去,自然百發百中,一炮而沒。問題是,真實的戰場上,敵人還會紋絲不動的給你慢慢瞄準嗎?丁汝昌糊弄上司,最終輸掉的不僅僅是自己的一條命,更是大清的國運。

甲午海戰,大清國海陸軍盡數覆沒,主帥丁汝昌一死了之,雖然也算盡了忠,但我們不需要這樣的戰敗後就一死了之的高官奴才和敗軍之將,我們需要真正有才幹,能夠力挽狂瀾,拯救國運的英雄。

丁汝昌,你也配稱“民族英雄”乎?


懷疑探索者


丁汝昌是在堅守待援無望的情況下自殺的。北洋艦隊退入威海軍港後,日軍大舉攻擊威海的陸路炮臺,丁汝昌指揮艦炮支援炮臺守軍,並擊斃了日軍少將旅團長大寺安純。威海陸路南北幫炮臺全部失守後,困守劉公島孤島的丁汝昌面對日軍的重重包圍,又組織敢死隊分路出擊,多次擊退日軍的進攻,為等待援軍爭取了時間。

危急時刻,日軍數十艘軍艦在威海軍港南口列隊轟擊港內的北洋艦隊,丁汝昌登靖遠艦迎戰,擊傷兩艘日本軍艦,並打算與靖遠艦同沉,但被部下用小船救走。最後,丁汝昌待援無望,便將北洋海軍提督印毀壞,然後自殺殉國。

戰後,清廷用丁汝昌的軍事失敗,來掩蓋其數十年國策的失敗,將丁汝昌定為罪人,籍沒家產,不許下葬,棺柩加三道銅箍捆鎖,棺材和銅箍均塗以黑漆,以示戴罪。

丁汝昌的對手,日本艦隊司令伊東佑亨認為:“清國有今日之敗者,固非君臣一己之罪,蓋其墨守成規,不諳變通之所致也。”

直到十多年後的宣統二年,經載洵、薩鎮冰等人的極力爭取,丁汝昌才被平反昭雪,得以下葬。1912年,丁汝昌歸葬於安徽無為縣西鄉小雞山梅花地,但丁汝昌死後的厄運仍未就此結束。

47年後的一個冬天,當地一夥人將丁汝昌棺木挖出,在尋寶無果後將屍身點火焚燒。此後直至2001年,丁汝昌墓才由當地政府出資重建。但它對丁汝昌來說,可能連衣冠冢都算不上了,只相當於一個紀念地。


讀歷見聞


丁汝昌稱不上民族英雄,自殺也是他這個層級的軍人該做的事兒,我不是說所有軍人打敗仗都該如此。而是說,作為海戰一線指揮者。

丁汝昌自殺殉國被加三道鐵鏈,只是清廷替李鴻章解圍的一種手段。如此大敗必然要有人負責,甚至要有人掉頭。李鴻章是慈禧親信而且門生故舊佔天下督撫半之,斬了他的頭是不可能的。丁汝昌自殺,級別也夠扛雷的。

另外,作為北洋海軍一把手,無論怎麼說,也要負領導責任。平時訓練、戰時準備、臨場指揮等等都有責任。當一把手就是如此,打贏了功勞最大,打輸了也同樣責任最大。

(1)兩頭受氣,最後扛雷

作為戰爭指揮者,他接受最高指揮和直接指揮相反的命令,他的做法是:聽從李鴻章地指揮而去和稀泥力圖兩邊不得罪。例如黃海海戰前光緒命令積極出擊,但北洋遲遲不出港,最終被嚴厲斥責後才出發,結果又碰到了黃海海戰。

這種情況還有許多,例如丁汝昌和北洋海軍將領向李鴻章請示“主動出擊日軍”,李鴻章卻不允許,結果又被福建籍海軍將領埋怨。

總之,丁汝昌是裡外受氣。即使為了國家和自己的尊嚴自殺後,也還要繼續扛雷,實屬無奈!

(2)關於丁汝昌有許多不合理地說辭,例如說丁汝昌是陸軍不懂海軍

雖然丁汝昌作為一名陸軍指揮官,但15年(1879年到1895年)的海軍經歷,已經完全可以說能夠基本掌握海軍的各項事宜。你在以他是陸軍出身就不對了。如果非要海軍出身做提督,只能是林泰曾和劉步蟾,但他們沒有戰爭經驗呀。你說以水師的去做海軍,其實也不行,水師跟海軍性質完全不同。

因此。陸軍將領去做海軍將領沒什麼值得大驚小怪的。


坐古談今


甲午戰爭是中國歷史上最撲朔迷離的戰爭,不管是戰爭勝負分析還是將領忠奸評價,都是一團漿糊,莫衷一是。



今日知事君從三點上重新評價丁汝昌。

一,甲午戰爭為什麼會失敗?

不只是丁汝昌,幾乎所有的甲午戰爭將士都被負面評價了!因為清流黨慫恿光緒帝發動甲午戰爭的目的就是為了坑李鴻章坑淮軍!

甲午戰前,日本在朝鮮半島不斷步步緊逼,但始終被袁世凱率領朝鮮親華勢力壓制,但是,袁世凱太年輕,人微言輕,無法擔任方面軍總管。當然帝黨也不允許袁世凱繼續在朝鮮“坐大”。

那麼,在袁世凱代表的清政府無法繼續控制朝鮮的情況下,清廷有三條路可走

  1. 上策,引入俄,美,英各國勢力,讓推動朝鮮“門戶開放”,不是各國專有。
  2. 中策,變朝鮮為中國領土郡縣,就地徵兵練兵,朝人守朝土。
  3. 下策,繼續維持中朝的宗藩體系,同時增兵保衛。

很明顯,李鴻章這樣的“和戎”鴿派傾向上策,袁世凱這樣的務實“鷹派”傾向中策,翁同龢之類的腦殘“鷹派”傾向下冊。

光緒帝急於建功立業,選擇了第三條道路,用中國人的血,守朝鮮的土,中日戰爭就不可避免了!

甲午站前,翁同龢帶領清流黨,打了雞血一般催促光緒開戰,完全不顧實力和軍事部署的不足。

後來,翁門六子之一的張謇問翁同龢,為什麼一定要對日開戰,翁同龢臭不要臉的說

我就是要讓李鴻章一敗塗地,好整頓整頓他!

《走向共和》中,奕忻對光緒說——皇上重用翁同龢,真是聚九州之鐵不能鑄此大錯啊!

誠哉斯言!

不過,不能全怪翁同龢,清政府的決策體系就是這樣,換誰都一樣。

廟堂之算已錯,軍事之爭還會勝利嗎?



二,丁汝昌棺材三道鐵箍什麼意思?

丁汝昌生前極其糾結,老鼠鑽風箱兩頭受氣。

一方面,光緒皇帝直接下令讓他出海尋找日軍開戰,可是北洋海軍即使見到日軍也圍不住殺不了,因為日本海軍速度快。

另一方面,李鴻章要求他避戰保船,但海軍不出海,在港口裡面也無法自保的。

當山東巡撫李秉恆以鄰為壑,放任威海港口被日軍佔領,北洋海軍一點活路都沒有了。

早在黃海海戰前,光緒帝就把清流奏摺發給丁汝昌,要把他下獄治罪,又讓他戴罪立功。丁汝昌在多次戰鬥中十分勇敢,輕傷不下火線,究其原因,是太想戰死沙場,給自己一個清白名聲了。

丁汝昌還是海軍統帥的時候,已經是罪人了,現在自殺而死,就能逃過懲罰了嗎?

當然不能,那就給他棺材三道鐵箍,不得下葬吧!

不過,也有人說,丁汝昌棺材有三道鐵箍是當地喪葬風俗。還找了很多盜墓者作證。

丁汝昌最終葬於安徽無為縣西鄉小雞山梅花地,那時候清朝已經滅亡了。正是在薩鎮冰等海軍老將努力下,丁汝昌平反昭雪。

對丁汝昌,歷史會給出公正的評價。我們以前對北洋海軍批評太多,讚揚太少,這完全不是發展海軍的正確態度。

三,丁汝昌到底是不是民族英雄?

丁汝昌是不是民族英雄,知事君認為,應該算是,理由如下:

1,丁汝昌參加了甲午戰爭中幾乎每一次海戰,是勇敢的海軍統帥。

很多人批評丁汝昌作戰不夠勇敢,然而事實是,丁汝昌在戰鬥中負傷,沒有下倉休息而是甲板上繼續督戰,這一點他贏得了對手和其他列強的尊重。

2,丁汝昌雖是出自陸軍,卻不斷努力學習海軍知識,盡心盡責。

丁汝昌出自陸軍,這一直是別人攻擊李鴻章任人唯親,攻擊丁汝昌不懂海軍的地方。要知道,甲午戰爭中的日本聯合艦隊艦長伊東祐亨也是陸軍出身,所以這一點,黑不了丁汝昌。

海軍大部分將領都來自於左宗棠創辦的福州船政學堂,大部分都是中法戰爭中馬尾海戰的敗軍之將。同樣的邏輯,北洋海軍大部分將領也沒資格參加甲午海戰。

福州船政學堂好歹是2年國內學習3年英國留學,怎麼也比黃埔軍校5個月學會稍息立正站好就上戰場專業一點吧?

海軍建設太難了,故意黑海軍就是不想成為海洋國家!

3,鄧世昌算是民族英雄,憑什麼丁汝昌不是?

鄧世昌毀掉了致遠艦,因為致遠艦航速不如吉野號,想要撞沉吉野號完全是自殺,不是自殺式襲擊。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害怕被俘虜,投水自盡。

丁汝昌帶領北洋海軍戰鬥到最後一刻,北洋海軍彈盡糧絕,援軍遠在千里之外,註定只是投降命運時,丁汝昌選擇自殺以謝國人,這種勇敢和悲壯,清末是很少見的。

鄧世昌和丁汝昌相似的經歷,鄧世昌貢獻還比丁汝昌小,結果鄧世昌成了民族英雄,丁汝昌卻成了罪人,真是不公平。

鄧世昌投海自盡是壯烈犧牲,丁汝昌吞鴉片自殺卻成了畏罪自盡。唯一的瑕疵就是吞鴉片有點太娘炮了,如果是飲彈自盡,也許會好聽一點?


歷史知事


有關甲午戰爭的問題問海研會就對了。

所謂丁汝昌死後棺槨被加鐵鏈(也有說加銅箍的),乃至長時間不下葬,其實是當地的喪葬風俗,並不具有什麼懲罰之類的特殊政治意味。也就是說,這在當時的社會,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現代重修的丁汝昌墓,位於安徽無為)

棺上加銅箍的做法,是當時安徽、河南一帶流行的葬俗(其他省份是否存在這種情況,待考),而且只有大戶人家才有能力這麼做。家境不是很富裕的家庭,往往只能採取在棺槨上描畫幾道金漆,代表銅箍而已。

至於棺長時間不下葬,更是中國的葬俗,叫作暫厝。原因則較為繁雜,諸如死者去世的季節不合宜;沒有找到風水吉利的吉地;沒有到破土的合適時間,此外也是表示子弟孝順。建厝長的三五年不等,貧窮人家則沒有這種能力,往往是去世不久就會下葬。

由此,丁汝昌棺上倘若真有銅箍,那隻能說明家人在葬儀方面非常用心。至於長時間不下葬,則更顯示了後人尊重喪儀,以及丁氏的家底實力。事實上,丁汝昌的遺體運回故鄉之後,家屬的確為尋找風水吉壤耗費了很長時間。

現代大約是20世紀80年代左右傳出一種說法,把丁汝昌棺上有銅箍、多年沒能下葬一事,解讀成是清王朝對他的懲罰,其根本原因是現代人對於舊葬俗,乃至其他地區的葬俗不瞭解的緣故。又加上自我的想像,做出了過度解讀。

事實上,清王朝還沒有顢頇、無聊到這種程度。

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1895年2月11日夜服毒自殺,延至12日去世,數天之後北洋海軍全軍覆沒。

當得知這一消息後,北洋大臣李鴻章的第一反應並不是要懲罰丁汝昌,而是以死者為重,在2月17日上奏,請求清政府能夠把之前因旅順失守等事而對丁汝昌施加的摘去頂戴、革職等處分取消。對此,清政府當時所做的處理決定是,以往的處分不予取消,另外不給予撫卹:“已革提督丁汝昌,總統海軍始終僨事,前經降旨拿問,獲咎甚重,雖此次戰敗死綏,仍著毋庸議恤”。

總體上依然以死者為重,既然已死,既往不咎,其最嚴重的處理僅僅是“毋庸議恤”,按照正常情況,官員去世,照例可以獲得國家撫卹,而丁汝昌因為旅順失守、救援不力,在1894年11月22日已經被革去了北洋海軍提督職務,清政府不取消這一處分,也就自然不能按照提督規格給予撫卹。這也就是丁汝昌死後遇到的最重,也是僅有的政府罰責。並不存在什麼不讓下葬之類近似戲說的情況。

作為後話,1906年北洋大臣袁世凱、南洋大臣周馥、山東巡撫楊士驤聯銜會奏,希望清政府能取消旅順失守時對丁汝昌的革職處分,未獲批准。到了宣統朝,1910年籌辦海軍大臣載洵再度上奏,認為丁汝昌當時的處境是“力竭無援”,所以“殊為可憫”,希望能取消丁汝昌歷史上的處分,最終獲得批示:“丁汝昌加恩開復原官原銜”,即恢復了丁汝昌的名譽和身份。


所以真實的歷史上,根本不存在什麼清政府將戰敗責任推卸給丁汝昌的情況,反而是清政府最終公開恢復了丁汝昌的名譽。

丁氏死後所真正遭遇的不堪,實際是在20世紀50年代,在挖古墓取寶、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的號召下,丁汝昌夫婦合葬墓被當地鄉民挖掘,遺體被焚燒。


海研會




1895年2月12日,丁汝昌在絕望中服食鴉片自盡殉國,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丁汝昌死後被清政府抄家,甚至不被允許安葬。

丁汝昌在教科書裡是壯烈犧牲的“民族英雄”,但是在清朝眼裡,他卻是讓清朝在甲午戰爭戰敗導致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的罪人。北洋艦隊在黃海海戰中損失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等五艘軍艦,清政府命令艦隊退回旅順和威海衛,丁汝昌因為奉行李鴻章“避戰保船”的命令,同時艦隊軍心渙散思降,最終致使艦隊覆沒,日軍成功奪得黃海制海權。

甲午戰爭的戰敗,丁汝昌當然需要負責,清政府和李鴻章的錯誤戰略則需要負主要責任。但是,清政府能向慈禧和李鴻章問罪嗎?這顯然不可能,可是這事總得有人負責背鍋,丁汝昌作為北洋海軍提督自然“義不容辭”。



李鴻章不懂海軍督辦海軍,丁汝昌不懂海軍指揮海軍。

李鴻章是踩在曾國藩的肩膀上崛起的,當然這事原是輪不到李鴻章,奈何曾國荃因貪攻破太平天國天京的功績而不願意練兵。李鴻章的淮軍是什麼兵種?是陸軍,但是北洋艦隊是海軍。李鴻章曾向慈禧和清政府據理力爭成立海軍的必要性,但是李鴻章是不懂海軍的,他認為歐美諸國之所以強大是因為有強盛的海軍,海軍之所以強盛是因為船堅利炮,因此海軍最關鍵的便是“船堅利炮”。所以李鴻章花錢購買船和炮,然後對海軍繼續實行淮系陸軍的管理模式,甚至海軍將領亦是從陸軍調任。

丁汝昌在陸軍的時候是什麼兵種的將領呢?丁汝昌統領的是馬隊三營,這說明丁汝昌是騎兵將領。後來馬隊三營被劉銘傳裁撤,丁汝昌因為得罪劉銘傳而罷職回家避難。李鴻章創辦海軍後,便將丁汝昌安排進了海軍,李鴻章任人唯親唯淮系,是為了牢牢掌控海軍,哪管他們懂不懂海軍。丁汝昌作為騎兵將領,沒有系統地學過海軍的軍事理論便直接負責統領海軍,海軍的指揮模式又怎麼可能與騎兵的相同?丁汝昌只是帶著艦隊在海上漂了漂,嚇住了日本,便被說成楊威海上,丁汝昌更是因此被認為具有統帥海軍的能力。



丁汝昌壯烈殉國的背後隱藏著些什麼呢?

清政府不敢打,丁汝昌不會打。

在朝鮮問題日益突出的時候,在日本控制朝鮮的意圖日益明顯的時候,李鴻章和清政府仍然選擇不“不挑釁甚至不抵抗”的策略,李鴻章主持清政府的外交事務,在戰火翹起來的時候他仍然寄希望於列強介入和調和。時值慈禧60壽誕,舉國之力為她賀壽,李鴻章作為“護花使者”更是無心應付甲午戰爭。

北洋海軍是清政府最殷實的家底,清政府可捨不得用,更不敢用,生怕用了便沒了,因此清朝是既無心和日本開戰,更沒膽量和日本開戰。丁汝昌以騎兵將領的身份指揮海軍,無論他犧牲的如何壯烈,也掩飾不了他不具備統帥海軍的能力的事實,當然我覺得他的犧牲算不上壯烈,與致遠艦的鄧世昌相比,丁汝昌便顯得過於軟弱了。

清政府不敢打,只想著委曲求和,丁汝昌想打卻又不會打,焉能不敗?哀也。

丁汝昌自知即使不自盡殉國,也沒辦法活命。

丁汝昌已經活明白了,否則當初抗議劉銘傳裁撤馬隊三營的時候便不會選擇跑路。事實上,在丁汝昌彈盡糧絕的時候,日本軍官曾勸降丁汝昌,被丁汝昌嚴詞拒絕。如果丁汝昌投降的話會怎樣?丁汝昌如果投降,然後將艦隊白白送給日軍的話,作為統帥,他絕對是清政府秋後算賬的目標人物,肯定活不了。這意味著只要甲午戰爭敗了,丁汝昌的結局便已經註定是死路,這時的丁汝昌需要考慮的是殉國博取死後的名聲和家人的安全,還是投降繼續短暫的苟活。

丁汝昌的船上為什麼會有鴉片?

我們知道,丁汝昌是在最後時刻選擇服食鴉片自盡的,但是他的船上為什麼會有鴉片?船上的鴉片究竟是用於傷員的麻醉,還是用於吸食?他又為何會選擇服食鴉片自盡?

鴉片確實具有麻醉作用,但是是否具備推廣成軍隊麻醉藥的可能,或者有沒有必要以鴉片作為麻醉藥呢?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在當時確實有人用鴉片麻醉,但是鴉片作為列強腐蝕中國脊樑和斂財的工具,是暴利品,清政府真的捨得花這麼多錢購買鴉片作為軍隊的麻醉藥,同時還要面臨著軍隊吸食鴉片成癮的風險?我認為這種可能性微乎其微,因此船上的鴉片最有可能是用於吸食而不是當成麻醉藥。此外,丁汝昌選擇用鴉片自盡,而不是效仿鄧世昌,不僅說明他性格上的軟弱,也極有可能是因為他有毒癮,他想死在鴉片營造的虛無的快樂中,而不是死在真實的痛苦中。

如此統帥,焉能不敗?




丁汝昌既是英雄,也是懦夫。

丁汝昌本來可以選擇更英雄的死法,也可以死得更有價值,但是他卻選擇了妥協,選擇了放棄,選擇了逃避,可惜可嘆。

清政府需要有個人為甲午戰爭負責,這個人不可能是李鴻章,更不可能是慈禧,在戰爭沒有結束的時候選擇自盡的丁汝昌自然成了最好的人選。如果不是丁汝昌的責任,為什麼他會“自盡謝罪”?為什麼不是如鄧世昌那般盡忠而死,力竭而亡?既然他選擇“自盡謝罪”,便說明威海衛戰敗罪在負責指揮作戰的將領——丁汝昌。

丁汝昌的自盡,順勢成為他為慈禧和李鴻章背鍋的最好說辭,既然被清政府定義為“罪人”,丁汝昌自然只能享受罪人應該享受的待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