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向杭州學什麼?打造人才創業高地,需「外力」也需「內功」

打造人才創業高地,需“外力”也需“內功”

杭州市餘杭區近年來的崛起,可以用“開掛”來形容——10年前的餘杭,地區生產總值僅為501.92億元,地方財政收入48.20億元。僅僅用了10年,生產總值便達到1695.1億元,地方財政收入280億元,主要經濟指標總量和增速位居省市前列。

濱州向杭州學什麼?打造人才創業高地,需“外力”也需“內功”

市委副書記、市長宇向東率團在阿里巴巴西溪園區考察學習。

擁有5000年“良渚文化”、2000年“運河文化”和1000年“徑山禪茶文化”的餘杭,崛起的原因並非吃資源的“老本”,而是依靠“創新驅動”謀求蝶變,著實耐人尋味。

堅持“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產城融合”,打造“夢想中”的創業高地、人才特區

如果說阿里巴巴的入駐,是餘杭區最大的發展機遇,那麼慶幸的是,餘杭抓住了。事實上,任何一個企業,都有可能成長為阿里巴巴。

2011年,杭州未來科技城掛牌成立,被中組部、國務院國資委列為全國四大未來科技城之一。可以說,未來科技城是一座“為才而建、因才而興”的科技城——地處京杭大運河南端,坐擁西溪溼地,河網密佈、野趣橫生。早在1000多年前,宋高宗便欲在此地建都,留下一句“西溪且留下”。而在1000年後,馬雲說,未來科技城是他“夢想中創業的地方”。2013年8月,阿里巴巴西溪園區一期項目建設完畢,阿里巴巴集團正式遷入。

起步以來,未來科技城始終堅持“人才引領、創新驅動、產城融合”,呈現發展強勁勢頭,已經成為浙江省海外高層次人才最為密集、增長最快的人才特區。信息經濟、健康醫療、智能製造、科技金融等產業集群快速壯大,主要指標實現了超常規、超預期增長,成為餘杭區乃至杭州市和浙江省的重要增長極。

2014年8月,在浙江省、杭州市謀篇佈局特色小鎮、大力培育信息經濟的大背景下,位於未來科技城腹地的“夢想小鎮”揚帆起航。小鎮依託未來科技城良好的人才和產業優勢,抓住“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發展機遇,採用“有核心、無邊界”的空間佈局,致力打造世界級的互聯網創業高地。

目前,夢想小鎮的創新創業勢頭良好,引進上海蘇河匯、北京36氪等知名孵化器以及500Startups、Plug&Play等2家美國硅谷平臺落戶;集聚創業項目1519個、創業人才13900名,形成了一支以“阿里系、浙大系、海歸系、浙商系”為代表的創業隊伍,創業氛圍日益濃厚,帶動效應逐步顯現。在更大的範圍內,小鎮裡湧現的創業項目和投資機構正在用互聯網思維滲透傳統產業、改造傳統企業,“互聯網+農業、+商貿、+製造、+生活服務、+智能硬件”等新產品、新業態、新模式層出不窮,為區域經濟發展注入了全新動力。

夢想小鎮實現創新驅動與人文情懷的“兼容”,構築“人才+資本+孵化”的創業閉環

在夢想小鎮策劃和建設過程中,始終遵循了互聯網思維和互聯網精神。秉承“產城融合、資智對接,有核無邊、輻射帶動,政府主推、市場主體,共生共榮、共享共治”理念,著力構建一個自然生態、歷史文化、現代科技交相輝映,辦公創業空間、職住生活配套空間、精神文化空間一應俱全的眾創空間,讓創業者們在這裡追夢、造夢、圓夢。可謂實現了創新驅動與人文情懷的“兼容”。

在夢想小鎮內,有近900年曆史的古街,保留了章太炎故居、四無糧倉等文保單位以及一大批古建築。特色小鎮和眾創空間的提出,為古街提供了除純旅遊開發、工業化帶動或房地產驅動之外的另一條城鎮化路徑——以信息化為動力,以人的城市化為根本的新型城鎮化之路。為此,小鎮確立了“三生融合、四宜兼具”(先生態、再生活、後生產,宜居、宜業、宜文、宜遊)的開發理念。對文化底蘊進行深入挖掘,對存量空間按照互聯網辦公要求進行改造提升,從而推動文化、旅遊、產業功能的有機疊加、共生共融,成為田園城市的新典範。

人才和資本,是夢想小鎮發展的兩大關鍵要素。為了加快集聚創業服務機構,做好項目組合文章,夢想小鎮構築了“人才+資本+孵化”的創業閉環:注重發揮創業人才和創業項目的磁極效應,加快集聚創業資本,同時借力資本的紐帶作用,帶動人才項目落戶,從而推動資智的良性互動,實現“化學反應”;同時,夢想小鎮積極強化政府引導作用,通過政府基金運作強化資智對接,有效撬動了社會資本。目前,天使夢想基金已為250家初創企業注入資金;此外,積極引進各類孵化服務機構,為企業提供專業化、市場化、多樣化的新型孵化服務。目前已引進50餘個各具特色的“種子倉”,基本涵蓋了辦公、融資、市場推廣、技術研發等各環節的孵化培育服務。

堅持“資源聚合”和“管放結合”,最大力度提升服務能力,最大限度降低創業門檻

夢想小鎮最大的優勢,就是“資源聚合”。這對於營造充滿激情的創業生態,可謂得天獨厚。小鎮充分借力浙大、阿里巴巴資源,搭建平臺整合人才、項目、資本、孵化器等各類要素,使其成為創業生態中的陽光雨露。

一方面,夢想小鎮兼顧創業者工作、生活、商務需求,打造了形態完備的創業社區,為創業者“私人訂製”了宜居宜業、高效便捷的創業創新生態圈。另一方面,還開發公共技術平臺,引進科技文獻查詢系統和世界專利信息服務平臺,阿里巴巴的雲服務、浙江大學的實驗室,這些高級資源都面向創客免費開放。此外,還積極引進財務、法務、人力資源、知識產權、商標代理等各類中介服務機構,組成“服務超市”,支持企業購買中介服務。

而政府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甘當“店小二”,堅持“管放結合”,圍繞初創企業特點和需求,轉變管理方式,加強服務供給,推動簡政放權,打造最為寬鬆的營商環境。不僅降低了創業成本,還著力提升服務效能——在夢想小鎮,統一配備了辦公傢俱和網絡基礎設施,滿足拎包辦公要求。同時減免初創企業的場租、物業、能耗、寬帶等費用,最大限度降低創業成本。在此基礎上,轉變以往“面對面、一對一”式的傳統服務,將服務項目和服務窗口“搬到線上”,開發“O2O”雲服務平臺,著力提升服務效能和用戶體驗。此外,著力推進商事制度改革,對互聯網創業項目放開住所要求、放寬冠名限制,對需要省市審批的實行“就地受理、網絡審核、就地發照”,從而最大限度降低創業門檻。

“一次辦好”需吃透精髓:

打通數據共享的屏障

“最多跑一次”改革,浙江省已經走在了全國前列。此次對標考察學習杭州市行政服務中心,濱州務必應當吃透政務服務“一次辦好”的精髓。借鑑杭州的思路、辦法、舉措,進行制度設計、硬件完善和人員管理,從而打通順暢的辦事通道、提升辦事效率。

“放管服”改革在浙江的生動實踐:“最多跑一次”改革跑出了“杭州速度”

在杭州市行政服務中心的大廳裡,偌大的空間井然有序地劃分為一個個開放式的區塊,工作人員有條不紊地忙碌,市民也在耐心地等待。對於絕大多數辦事的市民而言,只需要這一次等待,就能得到滿意的答覆。

杭州市本級公共服務平臺簡稱“一家兩中心”,集市民之家、行政服務中心、公共資源交易中心“三位一體”,具備行政審批、資源配置、公共服務、效能監督四大功能。目前,“一家兩中心”共進駐70家職能部門和有關單位,設置窗口270多個,工作人員700多名,可辦理各類事項900餘項。截至今年4月,杭州市已實現“最多跑一次”事項共計9593項。其中市本級771項,“一次辦結”實現比例達97.10%。

可以說,“最多跑一次”改革是“放管服”改革在浙江的生動實踐,也是以增強人民群眾改革獲得感為宗旨的政府自身改革。自改革啟動以來,杭州市委、市政府堅持問題導向、需求導向,積極創新,努力讓市民得享快捷便利的辦事服務。

而一組數據,可以為這種“獲得感”增添佐證——

通過“一窗受理、並聯辦理、結果互認”的方式,跑出了全流程60分鐘領證、全國最快的不動產登記“杭州速度”。

在全國首推“商事登記一網通”。實現85%的新設企業可按“一件事”標準進行網上辦理,全年累計減少辦事企業跑趟30萬餘次。

推行“簡化辦、網上辦、就近辦”。全市44家涉及個人辦事單位共梳理事項598項,累計精簡辦事材料669件,取消紙質證明材料174種。

以數據共享為核心和基礎,實現跨部門業務之間的“無縫銜接”

“最多跑一次”的要領,是實現跨部門業務之間的“無縫銜接”。杭州市在實踐的過程中意識到,數據共享是“最多跑一次”改革的關鍵,也是基礎環節。

為此,杭州市充分考慮數據的歸集、平臺的建設以及群眾和企業的需求,選取了群眾和企業最關注、最迫切需要解決以及辦件量最大的不動產登記、商事登記、投資審批和公民個人辦事四大領域,不動產登記領域70項、商事登記領域64項、投資項目審批領域136項、公民個人辦事領域482項數據均已率先完成歸集共享。

與此同時,杭州市正進行1000多項數據的共享申請,目前在戶籍、社保、交通等領域已經打通了“數據共享通道”。累計交換數據達到253億條,日均交換量0.84億條。並通過系統搭建了“一窗受理”平臺,建成了全市統一的電子簽章、電子證照平臺,構建可信電子證照庫、人口綜合庫、法人綜合庫、城市小腦專題庫等4個大數據庫。數據跑得快了之後,各種繁瑣的證明材料就用得少了。去年12月10日起,杭州市取消了涉及117項辦事事項的228項證明材料,其中,僅社保參保證明就減少131.4萬人次的打印。

如果說數據是一部電腦的CPU,那麼好的窗口服務就是鍵盤和鼠標,提供“輸入”功能。在“一家兩中心”,全面實施“一窗標準”,來規範綜合窗口設置——按照“一窗受理、集成服務”的要求,統一全市15個行政服務中心“投資項目”“商事登記”“不動產登記”和“社會事務”等領域的綜合窗口設置,並明確相關的規範管理標準。同時,規範政務服務事項進駐管理,按照“中心之外無權力”的要求,深化推進“兩集中、兩到位”工作,除已實現特殊場所駐點辦理和實現基層就近辦理的事項外,所有企業和群眾到政府辦事事項都進駐行政服務中心。

此外,還規範了辦事諮詢投訴。在整合優化統一政務諮詢投訴舉報平臺的基礎上,全面構建“一號問、一網查、一網答”體系。群眾和企業通過撥打電話、登陸政府門戶網站和政務服務網,即可諮詢想要了解的事宜。自辦事專線電話開通以來,共受理群眾訴求39233件,直接答覆26680件,“代辦”或交辦12553件,群眾評價滿意率為95.85%。

不斷突破“簡化辦、網上辦、就近辦、移動辦”,杭州目標打造“移動辦事之城”

“放管服”改革是否到位,其重要標準,就是看它能否為群眾生活及辦事增便利。對內要改革傳統的行政管理體制,提升政府治理體系的現代化水平,對外要提升行政便利化水平,使之更加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

在這方面,杭州市“一家兩中心”做出了探索,也提出了新的課題。“我們需要在‘簡化辦、網上辦、就近辦、移動辦’四個方面繼續突破,將杭州打造成移動辦事之城。”杭州市行政服務中心負責人說。在他們看來,目前在簡化、取消程序、材料、時間層面,依然有更多可以精簡、壓縮的空間。今年年底前,杭州將實現公民個人辦事材料再精簡10%;除法律法規有明確規定外,80%以上的公民個人辦事事項憑身份證“一證通辦”。

同時,將以需求為導向,推進數據“全歸集、全打通、全共享”,年底前實現杭州80%以上事項所在系統與“一窗受理”平臺的對接,並逐步向鄉鎮、街道延伸,80%以上事項開通網上辦理。在“就近辦”層面打造“15分鐘辦事圈”,實現全市60%以上公民個人辦事事項可在住地附近的鄉鎮(街道)和有條件的村(社區)、派出所和銀行網點辦理。

另外,“杭州辦事服務”APP已經上線開通,並設置了綜合自助辦事服務機,提供認證、預約、查詢、辦理、評價等功能,讓群眾和企業辦事事項“24小時可辦”、“隨時隨地可辦”。目標在今年,實現70%以上公民個人辦事高頻事項移動可辦,綜合自助辦事服務機可辦理公民個人辦事高頻事項不少於100項。(濱州日報記者 葛肇敏 張婧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