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的中國有沒有真正的亡過國?

你丫的歷史


有些事知道即可!中國必須講民族團結!不會學蘇聯的。孫先生的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只能革命時用,民國時就必須換成袁大頭五族共和,這是非常有必要政治手段,非常及時和高明。宋遼宋金宋蒙應該按照中國的南北朝的形態講。不要過分渲染靖康恥和崖山之後。隋滅陳時咋不悲傷,隋可是胡漢雜之,將領也多胡人!

下面就對趙匡胤的陳橋兵變說說什麼崖山之後是個沒什麼意思的問題。

陳橋兵變發生在公元960年,後周柴榮公元959年去世,英年早逝才34歲。陳橋兵變的過程非常短和迅速,960年的大年初一報契丹來犯,倉促之間派殿前都點檢趙匡胤領兵出戰;初三行軍至陳橋驛,趙匡胤黃袍加身,初五返回開封;僅僅五天的時間。

無論日後趙匡胤再如何辯解不知情,如何顯示自己是被兵將們黃袍加身,什麼殿前都點檢當天子之類童謠等等,從事後結果看這是一場精心準備的兵變。這場兵變從當時人的角度看,其實和整個五代十國又一場兵變差不多。

950年郭威也是帶兵至澶州(今河南濮陽)時,軍士擁護郭威稱帝,返回開封,951年郭威稱帝。看樣子是不是和這很相似。只是和這有點不一樣的是當時的後漢政權立國有些短,劉知遠趕契丹離中原後建國時是公元947年。劉知遠不久就死去,繼任的皇帝振不住了,開始消地方節度使兵權。具體過程不講了,反正是郭威的全家是被殺了,僅跑了個繼子郭榮,也就是後來的柴榮,郭威後來殺入汴梁,以後的故事就是後周的建立。同樣的事情九年後再次發生,郭威算是被迫的,倉促之間的事。而陳橋兵變是靜靜的,僅僅有韓通被殺。如此有計劃的事情,趙家的家屬當然不會有事的。城裡城外是有準備和配合的,瞞著只是王博、趙質和柴家的孤兒寡母。但趙匡胤掩飾之舉也是應該的,總不能赤裸裸的說我就造反了,這樣是不行的。

再回過頭說947年的事,那一年是後晉滅亡。後晉的滅亡是成也契丹,敗也契丹。後晉最有的就是石敬瑭割讓幽雲十六州,契丹得以進入中原,中原失去屏障無險可守,在大平原上以步兵對抗遊牧民族騎兵的不利影響。其實我們感概的是,以後宋一直未收回,並且在對待外患上一直沒有成效,宋以後整體敗亡於蒙元,所以對此有所不甘而已。其實契丹公元907年就已經建國,這個時間要看清楚,這一年是唐亡的時間。就是說契丹比宋早五十多年呢?當時的太原和幽州的節度使已有多次藉助契丹人和中原以及其他節度使對抗的歷史。但當時石敬瑭和後唐對抗時,答應的條件未免太大些吧,不僅僅稱兒皇帝、歲貢而且割讓燕雲十六州。後在契丹人幫助下,936年得以滅後唐建立後晉,在這之中不要簡單的說勾結、賣國之類的話。從這前後的發展脈絡看,這一切都是中國統一過程中的必須面臨。後唐大致統一中原後,有目的的消除節度使的權利,進而完成集權也是唐亡以後重新統一的應該的歷史進程。石敬瑭就是太原留守,在這被削權過程中,借兵反後唐罷了。

從這可以看出重新統一過程中的反覆和為難之處。不整節度使吧,一堆驕兵悍將在哪裡不好好聽話;限制吧,他們就造反,唉反正是為難。但此時可以看出五代已和魏晉南北朝不一樣了,無論咋打 中原的統一趨勢一直很清晰明朗。這就是歷史的趨勢。南方和周圍的十國不用搭理,五代是沒騰出手,一旦完成內部整合,收拾十國還不是什麼大問題。日後發展也看出沒啥折騰的。

但這後晉當兒皇帝畢竟不是什麼好事,反正諸將和群臣是不舒服,多少有點屈辱。石敬瑭942年死後,石重貴當皇帝后不想這麼憋屈,那就不納貢不稱兒皇帝了,契丹當然不願意。契丹和後晉944年、945年、947年先後三次交戰;最後一次時後晉杜重威降契丹,汴梁被攻破,石重貴被俘至北方,北宋年間公元974年才死在北方。這一幕看似相識否!簡直就是靖康恥的預演。契丹人感覺不錯,不走了,改國號遼,看清楚就是在汴梁改國號為遼的。感覺這和普法戰爭後,普魯士國王在法國的凡爾賽宣佈稱帝建立德國差不多。

大家是不是感覺當時的節度使們咋這麼無恥啊,賣國賊咋這麼多。其實不然,我們現在的夷夏之防是後世才有的。我們的現在的很多正統的看法很多來自明朝。舉例簡單的說,在宋以前,史書均是以北朝為正朔,魏晉南北朝是以魏晉為正統的,但到明朝以後就改為以蜀漢為正統,這不見得是三國演義的問題,是明朝人以後有蒙元的問題而改的。

再回到五代,五代的第一個後梁是朱溫建立的;剩下四個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卻均是李克用的後代和部速屬建立的,李克用卻不是漢人,是沙陀人。這之中石敬瑭也是沙陀人,所以有人罵石敬瑭漢奸是不對的。從這些情況看,當時北方從五胡亂華以後,一直是胡漢相互融合之中,有唐一代,在北方也一直用胡人任節度使領兵打仗的。安史之亂是安史是胡人,但對抗安史的哥舒翰等很多也是胡人。安史之亂後,河北六鎮也多有胡將,當時人並不認為有什麼不妥。

但契丹人和中原這些長居此處的胡人不同,他們是典型的遊牧民族。農耕民族對付遊牧民族最大問題不僅僅光是馬的問題,而是遊牧民族輕後勤或是說沒有後勤。這種特點是生產方式形成的,這種方式下,遊牧民族可以大範圍迂迴包抄作戰等。蒙古對付中東歐洲國家時,就是這類戰術,歐洲國家習慣於小範圍平推的陣地戰,這種幾百公里迂迴作戰真是沒見過的。

回到契丹這裡就產生問題了,已經在汴梁建立遼了,就好好整合各路人馬。收賦稅,設百官等等制度開始建國唄,契丹打下汴梁後,當時人五代的百姓也見多了,就當又一次改朝換代。

最多兵士再搶掠一番得了,反正每次都是這樣的。但契丹還是太落後了,居然不會這些。前面說了遊牧民族是沒有後勤放的,那麼他們後勤就是劫掠 ,也就打草谷;這不到汴梁後也是不改,居然一直就靠搶劫為生,這個問題和靖康恥時金面對的問題一樣,不會統治。可契丹時周圍可還有一群節度使呢,契丹人就被太原的劉知遠趕出了中原。這之中還有水土問題,怕熱。這時遼的皇帝死了,就是中暑死的,為了拉回北方埋,怕路上腐爛,把屍體做成臘肉,這就是有名的臘肉皇帝。

說了這些前因後果,就可以看出趙匡胤的政治視野明顯不一樣。這以後為了防止出現節度使割據,收天下之兵於開封也是一系列的措施最後結果。但為了防止出現消權過程再次出現消權不成反被害的結果,杯酒釋兵權也就順理成章的事情,並且這事也得趁著趙匡胤威望最大時,並且趁活著的時趕快做,否則一旦出現小皇帝或年輕皇帝繼位,事情就會有變。五代寫了那麼多所謂荒淫無恥的皇帝,這之中雖有皇帝自己本身的問題,但也不免又有消節度使辦事不成反被害後抹黑的。而從陳橋兵變成了五代最後一次的兵變的結果看,其影響了中國以後的千年的政治制度。從此再也無藩鎮節度使之類的長時間割據,清初削藩也是這一事情的影響結果。

從五代的混戰和魏晉的五胡亂華看,民族融合這個概念是非常對的,明初胡人大規模改漢姓也是非常對的策略。不能天天把仇恨、歧視、對抗放在日常生活裡。殺戮不解決問題,雖能解決產生問題的人,但問題依然是在那裡的。我們不希望平時好好的鄰居 ,會突然來殺戮,就像現在一些地區衝突那樣。我們的祖先是在一步步試錯中走來的,這之中的智慧有些是血淋淋的教訓,不要以腐儒簡單的好人壞人看待問題,要看清古人努力、奮鬥以及無奈。

漢字武的意思就是止戈,這就我們的智慧。我們生生不息的原因就在這裡。陳橋兵變以及此後的影響就在這裡。


沙中土大溪水


這個問題,明末大學者顧炎武有過討論。當時顧炎武正面臨這樣的危機。滿清入關,中國易主,這到底算什麼呢?

顧炎武在《日知錄》裡說:有亡國,有亡天下,這兩者有什麼區別呢?易姓改號,謂之亡國;仁義充塞,而至於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

什麼意思呢?他說,如果是王朝一姓一宗廟之改變,不過是統治者更迭,這最多隻是亡國;一旦仁義道德被拋棄,統治者率獸食人,民眾生靈塗炭,文明面臨滅絕之危險,就是亡天下。所謂亡天下,說白了,本質是文明危機。

按照這個標準,中國古代亡國很常見: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晉承魏祚,南北朝更迭,這些都是統治者變遷,很多甚至只是宮廷內鬥,宗廟不得血食,對於民眾生活的影響並不大。這些國亡不亡的,並不是太緊要。

亡天下就不是這樣,它干係著普通人生活,文明的繼承。最典型的是五胡亂華。晉末中原大亂,胡人南下牧馬,中原繁華覆滅,荊棘銅駝,一片悲歌。當時中國,十室九空,千里白骨,中國文明滅臨滅絕的危機。用晉書裡的話來說,叫“神州陸沉”。

按照顧炎武的標準,這就是亡天下。幸好當時有“衣冠南渡”。衣冠禮儀,在當時是是文明的象徵,它從北方逃往南方,晉室得以站穩腳跟,文明之火才沒被撲滅。這一次的“亡天下”,並沒有實質性發生。

“五胡十六國”這樣天崩地裂的大亂,在古代人那裡,有過幾次呢?應該有兩次。

蒙元入侵中國,算是第一次。中國古代夷夏紛爭,不絕如縷,漢族文明偶爾吃虧,也不改中夏正統。哪怕入往中原的騎馬民族政權,也是欣然嚮往中原文明。到南宋末年,蒙古人則是此前中國人從來沒有遇過的強悍民族,他們的兇暴造成巨大災難,也前所未見。

此前中國雖有被騎馬民族侵入或統治,基本也只是失去半壁江山,並未被全部吞滅。蒙元完全征服中國,給當時知識分子造成巨大的心理震撼。他們認為,中國文明逃無可逃,面臨滅頂之災,這大概是大批文人義士前仆後繼、英勇抵抗的原因吧。蒙元滅宋看起來只是改朝換代,可是在文化人那裡,你能體現到深深的悲涼沉痛。

還有一次文明危機,是滿清入關。滿清入帶來文明危機,主要表現“剃髮易服”這件事情。

古代中國人的生活方式,一直是家庭式、宗族式的,“孝”是基本的價值觀。《孝經》有云:“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這是幾千年不易的信條。

從很早候開始,服裝就被賦予高度的文明內涵。孔子一直不太看得上齊國大夫管仲的作風,不過對於管仲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的作為,孔子還是給予了高度評價。孔子曾說,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沒有管仲,我們就要被野蠻人征服。而落後民族歸化中原文明,一個主要標誌就是冠蓋束髮,學習中國人裝飾。

中國古人的髮飾服裝,歷經幾千年,基本沒有改變。成年之後,不再不剃髮去須,男女都把頭髮綰成髮髻,盤在頭頂。服裝一直以交領、右衽和無扣為特色。滿人入主,徹底改變這一切——並且是以屠殺為威脅。留髮不留頭,這不僅是侮辱,更是改變容貌和原有的生活方式。這讓時人感到深切的危機,以為中原文明將不復存在。

這也是顧炎武討論“亡天下”和“亡國”之區別的背景。

在顧炎武看來,李自成推翻朱明王朝,不過易姓改號,明朝亡國而已;滿清入關,毀滅原有文化,則是真正“亡天下”——傳承悠久的中原文明,面臨滅絕的危險。在此基礎上,顧炎武說出了那一句著名的話: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很多人把這句話解讀為,鼓動普通民眾,為皇帝老兒的江山賣命。這個看法太膚淺了,完全不知道顧炎武在講什麼。

顧炎武說: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其實是在說,明清易代,不是簡單的國朝更迭,更是“華夷變態”、生活方式徹底改變。普通人有責任去關注,去捍衛。在那個時代,知識分子表現出深切的文化憂慮,是很值得尊重的。

站在今天的角度看,蒙元和滿清兩次危機,真造成中國“亡國”嗎?其實並沒有。以儒教、史學和文學為代表的中國古典文明,穿透了時代的劇變。這些文明內容,不僅被當時的統治者接受,還注入了新的內容。從古至今的“中國”,實際上並沒有滅亡。這是中國文明和其他已滅絕文明的最主要差別。


菁城子


謝謝邀請,這個問題我以前就回答過了,漢人被滅國過發生在滿清和蒙元,但是華夏文明千年之根基,漢人千古之血脈卻從沒斷過,首先我們今天用的是漢字,說的是漢語,過的是中華(漢族)傳統節日,這都是漢族(華夏族)流傳下來的,漢族自古以來一直都是一個對華夷之分特別重視的民族,以前根本沒有什麼中華民族的說法,這個是近代提出來的,而且原來是指漢族,後來才變成了一個政治產物,為什麼你的身份證上不是中華民族?多瞭解瞭解歷史,滿清是一個殖民國家,分為本土東北和回疆中國西藏蒙古,滿清皇帝沒有人承認自己是中國人,滿清的國語是滿語,至於尊儒拜孔是為了更好統治中國人,開國的大屠殺死了近億的漢人之後就是文化侵略,剃髮易服,愚漢弱漢,這和日本的罪行沒有區別,嚴格限制漢人活動範圍是漢地十八省,設置柳條邊,不準漢人進入東北,保護老家,為日後做打算,康熙在三藩之亂時就打算退回老家,近代為什麼對西方列強如此軟弱?不是不敢打,是不能打,滿清一直以來最忌憚的就是漢人,所以禁止研製和發展漢人才掌握的火器,設立內城駐紮八旗兵也是為了防備漢人,鴉片戰爭4000英軍就可以打趴不是因為別的,就是因為打下去害怕用漢軍導致漢族坐大,看清末漢族地主的坐大是沒辦法的事,為了應對太平天國,漢人再滿清是最低等的人,滿清一直都是和蒙古結姻親,漢人沒資格,近代更是有保大清不保中國,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寧贈友邦不與家奴,很簡單,滿清不是代表中國,中國只是滿清的一部分殖民地,丟了滿清可以退回老家,洋人只是要好處不要大清的命,既然這樣盡力滿足就是了,太平天國要大清的命,必須絞殺,如果日本的大東亞共榮圈成功了,那麼也是如此,以漢治漢,以中國之法治中國,到時候被推翻了,現在就是57個民族,再加一個和族,就是這樣,沒有一點區別,漢文化千年之根基,可以說沒人能夠消滅,我想說的是,滿清不是中國,中國是滿清的殖民地,為什麼你看不到這個?因為國家不讓你知道這個,但是你多瞭解點歷史,其實事實就是這樣,康熙三爺孫都說過我本非中國之人,我乃戎狄之君,他們只是統治華夏罷了,文天祥岳飛瞿式耜李定國史可法真的是所謂的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這不可能的,難道滿族要敬仰李定國?就好比我們漢族要敬仰豐臣秀吉?自古以來的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都是漢人,這是為什麼?難道你沒想過?難道滿族沒自己的民族英雄比如努爾哈赤?我說的都是很客觀的,這就是事實,而不是粉飾之後的,如果滿清真是中國人,不可能會幹出屠殺老百姓的事,中國的朝代更替講究的就是民心,說起來皇帝就是地主,殺了佃戶有好處嗎?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廣州之屠廈門之屠大同之屠信豐之屠殺了太多漢人了!殺的要用湖廣填四川!這是民族屠殺!只是漢人太多太多!殺了一億還沒殺完!你的知識還是初高中水平,多看點書就會覺得國家為什麼要隱瞞這麼多歷史,歷史都白學了,五胡亂華百年之難介紹了多少?冉閔這個人有多少人真正瞭解?



吾非相乃攝也


謝謝邀請!中國應該是沒有亡過國,而是亡的天下。原因是每個朝代的消亡,就將誕生一個新的王朝,不管這個朝代是遊牧民族的朝代,還要漢族人的朝代,在中國這塊土地上被稱為“改朝換代”。

公元前1045年,周武王聯合庸、蜀、羌、髳盧、彭、濮等部落,進攻商紂,通過“牧野之戰”,殷商被推翻。(不見炎黃子孫的後裔)公元前710年,周幽王無道,廢長立幼,申侯聯合繒國和犬戎進攻周幽王,周幽王被殺,褒美人被犬戎搶去,西周滅亡,東周開始。(也不見炎黃子孫來救駕)這些都是最早有歷史記載的事情,改朝換代。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掉了六國,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秦國。贏政號稱自己是始皇帝,認為自己的子孫能夠世世代代永保江山,想不到自己死了幾年,江山就被別人奪了過去。由於歷史是由儒家得士大夫所寫,秦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透露出,秦的祖先是“西犬丘”,就是現在的甘肅禮縣有秦祖先的墓地,秦人早先的根基在那裡,也就是秦本是西戎。一個西戎滅掉了由周朝建立起來的六國華夏民族,被當時的儒家認為大逆不道,所以將秦始皇稱為“暴君”、“焚書坑儒”。與此同時,為了不使被後人嘲笑華夏民族被一個犬戎所滅,就將秦的祖先認定為周成王養馬的。

漢朝的建立,漢武帝時採用了董仲舒的儒學,頒佈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使儒學在中國延續了二千年。西漢、東漢共四百年。三國以後就是魏晉時代,西晉八王之亂以後,“五胡亂華”。大量的遊牧民族進入中原,他們大規模的屠殺漢族,使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一次《衣冠南渡》,大量的漢族離開中原,渡過長江到達江南。歷史上形成了南北朝,在中原地區先後建立了十六個由遊牧民族建立的朝代。

公元386年,由鮮卑拓跋珪在中原建立了北魏政權。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了北方中原。公元493年,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改革漢化,將105個鮮卑姓改為漢姓,採用漢字、漢文化、漢官制。公元534年,北魏分裂成東魏和西魏。以後東魏變北齊;西魏變北周。北周滅掉了北齊,普六茹堅子襲父爵,篡奪了北周,統一了全中國,建立了隋朝。隋朝建立廢除了一切鮮卑化,採用了漢字、漢文化、漢姓、漢官制,將自己的普六茹堅改為漢姓,叫“楊堅”。沒有楊堅的漢化,中國的漢文化將被打斷。由於唐國公李淵也是子襲父爵,本來都是鮮卑人。從305年五胡亂華進入中原,到618年唐朝建立,當中有三百多年的時間,唐朝的鮮卑人全部漢化了。所以,歷史上稱隋唐是“鮮卑王朝”。

公元755年,唐朝歷史上出現了有名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以後又有大批的漢族遷徙到南方去,歷史上第二次《衣冠南渡》,這次衣冠南渡的漢族,不是純粹三國留下了的漢族,他們是漢化的胡人,歷史上稱他們為客家人。公元878年,黃巢造反。由於黃巢的軍隊沒有根據地,就沒有後勤保障,所以黃巢軍隊大肆俘掠人口,當乾糧,歷史上出現了第三次《衣冠南渡》。這次從中原地區的到達南方的客家人,應該說都是漢化的胡人。

唐朝滅亡,出現了五代十國;後來是遼國、西夏與北宋對立,這些都是唐留下的灰孫子。遼國有契丹文,西夏有党項文,它們都是以漢字為基礎的文字,到了他們滅亡,這些文字都留在石碑上。金國女真滅掉了遼國和北宋,忽必列蒙古滅掉了西夏和南宋,建立了元朝。明朝推翻了元朝,1644年,滿清入關,大明滅亡,最後一個遊牧民族戰勝了農耕民族,建立了大清王朝。

實際上來說,在這塊土地上,幾千年來是一個王朝推翻了另一個王朝,建立了一個新的王朝。中國應該說沒有亡國過,只不過是改朝換代,不管是那個朝代誰當皇帝,漢字、漢文化、漢姓、儒學一直延續到今天。漢民族和遊牧民族都生活在這塊土地上!


張律明


歷史上,中國沒有真正亡過國,都是內部的改朝換代。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領風騷數百年而已。不論是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人政權,還是以蒙古、滿族為統治階層的元朝與清朝,都是炎黃子孫在自已的國度建立的政權。中國從曾不滅亡,因為中華文明沒有中斷!

夏、商、週三代都是以漢民族的先民華夏族為主體的多民族統聯合政權,之所以如此說,是因為當時的四夷是名義上是臣服於中央王朝的。秦、漢則是以華夏族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封建政權,境內生活著華夏、戎、羌等少數民族。隋、唐、宋、明則是以漢人為主體的統一多民族封建政權,境內生活著許多其它民族。元朝是蒙古族為統治階層的統一多民族政權,清朝是以滿族為統治階層的統一多民族政權。史學家早有定論,元清皆為中華正統皇朝,以國家統一為大計,不宜生出元清為外族統治者。

中國真正有亡國之危的是日本侵華戰爭,此戰不勝,則中華休矣。日本是一個以和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國家,因日本孤懸海外,國內地震頻繁,人口稠密,因此日本從明朝時就想侵略中華,以統治中國為自已的最高目標。

唐朝時,日本支持朝鮮半島上的百濟國攻擊親唐的新羅國,想佔領朝鮮半島。日軍與唐軍在白江口一戰,以一敵十,大敗日軍,從此日本認識到中華之博大,軍事之威強,文化之昌盛。於是日本開始全方位向唐朝學習,多次派遣使節到長安學習中華的禮義、文化、軍事。而後來的事實也證明日本是中華的好學生。

宋朝滅亡後,日本舉國上下惶惶不安,甚至有日本大名要求出兵協助漢人光復江山。蒙古三次攻伐日本,因颶風之威而讓日本僥倖存活。此後,日本不再那麼尊重中華了,認為宋朝之後,中華已亡,他日本才是中華的正統。

日本在明朝時制定了先佔朝鮮、再佔中國的東北,然後侵佔整個中國的計劃。中國的明朝是日本的戰國時代,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出動能戰之師侵佔朝鮮,最終在明朝李成梁將軍的打擊下失敗而歸,但是這次沒有白江口之戰那麼慘,基本打成了平手。明朝中後期日本開始平視中華,到了清朝末期,日本變法功成後,在中國的東北地區打敗了龐然大物俄國,對清朝則是在甲午海戰中完勝,從此日本開始輕視中華。

九一八事變後,日本開始了全面的侵華戰爭,妄圖佔領中國,統治東亞。中國人民第一次感受到了亡國滅種的危機,全國人民眾志成誠,國共兩黨精誠合作,歷十四年而打敗日本侵略者。中國人民付出了三千多萬軍民傷亡,無數的財富資源才把這次的亡國之危平息。

因此,從上面的論述可以看出,中國從來沒有被滅亡過。古巴比倫國亡於外族兵禍,古埃及亡於外族兵禍,古印度早就亡了,古羅馬帝國亡於蠻族。因此從中外對比,中國是唯一一個沒有被滅亡的古國。


大秦鐵鷹劍士


我曾經回答過這樣的問題,今日又見這樣的出題,我完全都可以直率的說一句,歷史上的中國,除了近代的抗日戰爭,險些亡國外,在歷史上,並沒有出現亡國階段。

題主提出的中國一詞,她是一個地緣概念,同時也是一個政治概念,這是在近代才把他叫著一個國家的概念,而且這個國家自古以來,就生活著許許多多不同民族的群體,從漢代時期的匈奴,到唐代時期的突厥,宋代的女真,契丹,包括蒙古族在內,許許多多的其他民族,都生活在中國的這塊廣闊的土地上。

因此,我們也可以這樣說,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一些個民族延續到至今,一些個民族在歷史的長河裡消失了,但是,無論存在與否,他們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員,都是炎黃的子孫,我們沒有任何理由,把少數民族排斥在中華民族之外。

在在中國的歷史上,每次的政權更迭都伴隨著戰爭,而在戰爭中得勝的一方,成了中國這塊土地的統治者,這些個統治者,其中有漢族人 ,在中國的漢族人,雖然人口數量較多,還有歷史的演變,又與大多數漢族人為主,如果把漢人失去政權,當作亡國來講,那是大錯,特錯。

在我國曆史上,蒙古族人曾經奪取過全國政權,並統治了全國近百年。

而由女真族演變而來的滿族人,統治了中國近270餘年, 既給中華民族帶來的輝煌,也給中華民族帶來了災難,這就是歷史上每一個政權朝代的特點。

因此,不論是在中國的歷史上,還是在世界公認的中國歷史上,元朝,和清朝,都是中國不可分割的歷史階段。

漢族人失去了政權。並不代表中國的滅亡,而中華民族中各個民族的成員,都失去了在中國的統治權,那才叫真正的亡國。

二戰期間的日本侵華,是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日本侵略者佔據了中國的半壁江山,雖然扶植了滿族人和漢族人當領導人,但卻都是傀儡政權,一切都聽日本人的。

這時的中國有一半兒成為了日本的殖民地,若不是中國人民奮起抗擊,打敗了日本侵略者,中國恐怕就此真的亡國了。

最後我想明確的說,中國沒有出現過亡國。


趙志軍001


國,從來沒有亡過。

政權,更迭過許多次。

真正的亡國,是徹底的消失,連文化一起消失。

比如古巴比倫,漢謨拉比法典上的文字,至今無人在用,也沒有對應的傳承。

古埃及的文字,現在也只能解讀很小一部分,中國可能就三五個人學這方面的知識,全世界也沒幾個。

印度就不用說了,最古老的那個印度早就沒了蹤影,哈拉巴文明的遺蹟,1922年才出土。你能想象,中國1922年發現有三皇五帝,周天子留下的遺蹟,然後再說自己是他們後裔麼?中國是有史書記載的。即使以現代印度來算,他們也在用英語說自己的印度人,用官方語言英語說自己有古老文化,簡直是在搞笑。

其他的文明,匈奴沒有文字,古羅馬傳承到今天有意大利。但是文字已經變化很大。

中國之所以能留到今天,漢字的功勳不可磨滅。

字母語言,語音變了,單詞跟著也就變了,時間長了就變成了兩種語言,而漢語不會。南腔北調,寫起來都一樣。

現在所謂的亡國,是指陸秀夫揹著小皇帝跳海,南宋滅亡。還有吳三桂引清兵入關,明朝滅亡。

問題來了,是誰逼的陸秀夫跳海的,南宋最後的二十萬軍民是輸給誰敗在崖山的?

張弘範。

張弘範生在哪裡?河北保定。

他說什麼話?河北官話。

河北當時屬於金朝,金被滅後屬於蒙古。但是張弘範本身是漢人。

再說襄陽之戰,為什麼蒙古死了蒙哥大汗還是打不下來?因為襄陽水軍厲害。

那麼為什麼最後忽必烈又打下來了?

因為襄陽水軍將領劉整,被賈詡排擠,投降了。

最後宋主要是被誰滅的?主要被投降的漢軍首領。

那麼元主要說什麼話,用什麼記載歷史?

漢語。

清朝就不用說了,情況差不多。現在滿語都快失傳了。

現在滿族和蒙古族都是我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如果非要說亡國,那麼最初周天子被滅,那就是徹底亡國了。

漢語為什麼叫漢語?因為漢朝啊,秦始皇是不是漢族?

當然不是啊,秦始皇是華夏族啊。

中國這塊土地上的文化從來就是吸收與包容,要不然你以為9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是充話費送的麼?

文字、歷史、文化都有明確的傳承,我們今天說的話,有三分之一的成語是2000多年前的人留下來的,大概90%的成語是清朝之前的。

自始至終都是這一群人生活在這裡,政權被人搶走了幾次後來那些人也成了我們的一員。

如果皇馬輸給了馬德里競技,馬德里競技統治了10年歐冠西甲,最後皇馬又殺回去奪回了歐冠和西甲冠軍,然後宣佈收購馬競。

所以,皇馬亡了?

沒道理吧。


原梓番


謝謝邀請,個人認為,歷史上中國是有過兩次亡國的。第一次是元,第二次是清。這要看你如何定義亡國的概念。元、清都是一個獨立的外權國家滅了另一個獨立的國家。這應該算的上是亡國了吧。

後來建立的元朝、清朝,應該被看成是殖民地吧。不然總管中國的歷史,除了這兩個朝代還有哪個朝代是要把民眾分個三六九等的?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不存在等級之分。至少在都是農民的層面。應該不會分得那麼細吧!

還有,有元一代,是蒙古族統治了中國以及印度、東南亞、東歐的大片疆域,那些輝煌只屬於沾滿了血腥的蒙古人,與同樣被蒙古人屠殺鎮壓的本部中國人沒有絲毫關係!所以,並不是中國的版圖那麼大,而是蒙古人的版圖那麼大,所以沒必要沾沾自喜吧。

還有一點,就是,雖然中國歷史上也有少數民族建立過政權,但是那些政權應該都屬於的是本土政權。用現在的話說,是屬於人們內部矛盾。而元、清這是外部矛盾。不然也不會有舉國的起義。中國歷史上應該是有被亡國的。

特別是文化上,最著名的應該是崖山之戰吧。南宋軍隊與元軍在崖山展開關係到南宋生死存亡的大海戰,南宋軍隊被打敗,丞相陸秀夫萬念俱灰,揹負八歲的少帝趙昺投海殉國,隨同一起跳海而死的南宋軍民所說達十多萬人,中國整個精英階層全部殉國,十餘萬具屍體浮在海面上。

所以才有了崖山之後再無中國的話!

這個回答希望您能滿意,謝謝關注頭條號!


譯臨


先說答案吧:

在中國歷史上,有兩次真正的亡國。

一次是西元1279年,代表中國道統的南宋被蒙元所滅。

一次是西元1644年至1683年間,代表中國道統的明被滿清所滅。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明確兩個概念,

一個概念是,什麼是中國。

另一個概念是,什麼是亡國。

我們先來看第一個概念:什麼是中國。

《莊子》說:堯治天下之民,平海內之政。

這裡的“海內”,指的就是中國。中國、海內、諸夏、華夏、中華、神州、赤縣,都是同一個意思。

什麼叫中國,四海之內為中國。什麼是四海呢?是指四個方向的蠻夷。東夷為東海,北狄為北海,西戎為西海,南蠻為南海。

四海之內皆兄弟,是說中國人都是一家人,都是炎黃之後,所有的中國人都同屬於一個大家庭,都是手足同胞。而中國人之外的人,則都是蠻夷,和我們則不是兄弟,和我們都不是一家的。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是一個民族概念,不是一個地理概念,也不是一個文化概念,並不是說誰佔據了中原地區,都是中國,也並不是說誰遵循華夏文化生活,所在之地就是中國,只有真正的華夏後裔所統御的區域,才是中國。

為明確這樣一個概念,我們來做一個思維拓展,假設一個蠻族,比如說日本的和族,他們佔領了中原土地,將華夏民族屠戮的只剩下一個人,然後宣佈,我們民族融合了。那麼,是不是日本的和族所建立的國家,也是中國呢?很顯然,不是這樣的。再打個比方,是不是朝鮮人,越南人,琉球人,他們奉行的文化屬於華夏文化圈的一員,都可以說是中國呢?很顯然,也不是這樣。

那這樣的國家不能稱為中國,為什麼蒙元和滿清,一些人就認為是中國呢?

這顯然是不合理的。

有些人要爭辯了。蒙元不論,滿清時期,很多大臣都是漢人,又或者,滿族、蒙古族,最後融入到中華民族大家庭裡了呀。

這依然是比較淺薄的見解。一方面,國家,是屬於居於統治地位的民族的,在蒙元,滿清時期,統治階層並不是炎黃民族,所以,這個國家,並不是屬於炎黃子孫的中國。另一方面,中華民族,是一個統戰概念,不是一個確然的民族概念。所謂的民族融合,客觀來說,就是以民族之間的相互吞併,以某個民族的消亡為特徵的。比如明初的色目人,就是被朱元璋的政策融合的。時至今日,中國大地上還有色目人嗎?再比如說蒙人、回人,很多也是真正融合的結果。

綜上所述,真正意義上的中國,指的就是華夏,指的是由擁有共同祖先的炎黃子孫統治的區域。如果沒有了炎黃,沒有了炎黃子孫,沒有了華夏文明。那麼中國就不能叫做中國了。

明確了上面這一點,我們來看另一個概念,什麼叫亡國。

《禮記·檀弓下》:“晉獻公之喪,秦穆公使人吊公子重耳,且曰:‘寡人聞之,亡國恆於斯,得國恆於斯。’”孔穎達疏:“言寡人聞前古以來,失亡其國,恆於此喪禍交代之時;得其國家,亦恆在於此交代之時。”

《史記·周本紀》:“夫國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國之徵也。”

《後漢書·李固傳》:“昔秦皇亡於沙丘,胡亥、趙高隱而不發,卒害扶蘇,以至亡國。”

亡國,這裡指的是失亡國家,失去了國家政權,國家的統治權易手。

根據以上“中國”和“亡國”的兩個概念。

我們可以明確在華夏曆史上,有蒙元和滿清兩個時期,中國是處於亡國狀態的。






平凡2850


為什麼想回答這個問題,不是為了讓人們贊同,只是不抒發一下就感覺心情不爽。

其實要說明這個問題,就要說清“亡國”亡的到底是什麼。

亡國亡的是一個地域,亡的是一個族群,還是亡的是一種文化?

歷史上不乏亡國之國。曾經的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都被視為已經亡國滅種的古代文明。為什麼?在這些古代文明所在的地域上,已經不見了當初的國家和民族嗎?土地的變遷是非常緩慢的,所以這些古代文明的遺蹟還留存於世。一個龐大的族群是不可能一下子消失在歷史之中的,他們有可能與其他的民族融合之後誕生了新的民族。說這些國家消亡了,更多的是因為他們的文化已經無人傳承了!

現在生活在這些地區的民族,並沒有傳承這些古文明的文化,所以即使在這些地域上還保留著這些古文明的遺蹟,我們都只能說“他們曾經存在過”。

那麼中國是否亡過呢?如果你是一個狹隘的民族主義者,那麼中國的確亡過,但要說明的是主體還是保留了下來!如果你認同中華文化沒有中斷,那麼中國就沒有亡!

中國古代的歷史文獻,“二十四史”將中國每一個朝代的歷史都記錄在案,這在其他任何國家中都是很難做到的!什麼“崖山之後無中華”,也是無稽之談。所有的文明都在不斷地發展改變著,不可能一成不變!有了發展才能讓文化更好地保留下來!

中國古代帝王入主中原並統一中國,便認為自己已繼承大統。而繼承大統之後所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為前朝修史,將前朝的歷史記錄下來早就成了中國官方的傳統。即使是元清兩朝也沒有能力說自己推翻這一傳統,自己再去杜撰出一個所謂的五千年文明史。雖然官方修史之時會粉飾自己的罪行,極力貶低前朝的帝王。但這一約定俗成的傳統,已經成為中華文明不會中斷的一個最有力的證據。

有人總在說元清兩朝對漢民族的大屠殺。是的!我也痛恨!但統治者對百姓的屠殺還少嗎?即便是漢民族中的帝王,他們登上權力的巔峰,哪一個不是手上沾滿了鮮血?哪一個敢說自己從沒有殺過一個無辜的人?只有到了現代,自由民主才深入人心,人們才開始排斥和反對專制統治!我們現在的民族觀誕生在民國時期,那個時候我們才真正的知道並開始踐行“民族主義”。

又有人會說,那麼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不就也能這麼去粉飾了嗎?不!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才誕生了如今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是現代意義上的一個新的民族,我們繼承了前代的文明和傳統,但我們一樣痛恨前代帝王的那些殺伐。而日本來犯,我們不會允許我們這個“新生的民族”遭人踐踏!我們反抗不單單是因為日本人是一個外來民族,更是因為人的生存本就是最基本的權利!不得民心者,休想在中華大地上肆意妄為!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