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啓蒙教育的幾點誤區

尹建莉:啟蒙教育的幾點誤區

啟蒙教育的幾點誤區

尹建莉

上面主要談啟蒙教育應該做些什麼,下面簡單談談要防止進入哪些誤區。

首先,不要輕易把啟蒙教育委託給早教機構。把孩子送早教機構的目的也許不一樣,如果是為了讓孩子到早教機構找小朋友玩,這沒什麼說的;如果是為了孩子的智力開發或情感開發,真的寄託了一個“早教”的期望,請家長想一下,早教機構的從業人員真的是一群懂教育的人嗎?他們的課程設計真的合理嗎?花錢真的能買來教育嗎?

“孩子的大腦發展最適合的地方是溫馨的家庭,最佳的營養是安全感,最好的刺激是父母的陪伴。有了這些條件,不必整天送孩子去上補習班或才藝班,他的大腦都會健全的發展。” 換個思路,把上課外班的時間用來讓孩子玩耍,把家長在課外班等候的時間用來進行親子閱讀,把省下的錢用來重新購置被孩子損壞的杯、碗、電腦、手機等,收穫是否更多?

尹建莉:啟蒙教育的幾點誤區

不少家長送孩子進早教機構,可能是出於攀比心理,這種心理盲目而有害。應該明白什麼叫啟蒙教育,知道給孩子什麼是最好的,內心就會有定力,就不會為了虛榮去折騰孩子。

其次,不要把啟蒙教育和“提前學習”混為一談。否則會導致走兩個極端:早早逼孩子學習功課,令孩子厭學和大腦遲鈍;或什麼也不讓孩子學習,誤失啟蒙教育的良機。前一種情況很好理解,這些年已出現了太多這樣的情況,家庭、幼兒園都急於把小學的課程灌注到孩子頭腦中,上學前就學會拼音、100以內加減法……這種錯誤,人們已開始有所警覺,一些明智的父母勇敢地拋棄了種違反科學的做法,還孩子一個快樂的童年。但有些人卻走到另一個極端,孩子在學齡前什麼也不學。

我接觸過一位“海歸”,她接受了“玩耍就是教育”這樣一種理念,就什麼也不讓孩子學習,只讓他玩,甚至不把孩子送幼兒園,擔心幼兒園會教孩子認字、學拼音。孩子在家裡除了擺弄玩具、和老人逛菜市場,就是看電視。結果上小學後,孩子學習非常吃力,很快表現出厭學和自卑。分析這位家長的做法,她把學習和快樂對立起來,把嬰兒和洗澡水一起倒掉。她讓孩子在學齡前完全沒有智力生活,所以後來孩子在學習上的吃力幾乎是必然的。

把學習和快樂對立起來,這是一種根深蒂固的錯誤認識,其實這兩者完全不對立。人的天性是愛學習的,如果學習沒有急功近利地奴役孩子,它就是好的。一個背了100首唐詩的孩子就肯定不如一個只背了10首唐詩的孩子快樂嗎?數量說明不了什麼。詩歌是如何背會的,在什麼心情下背會的,孩子的感覺如何,這才是判斷的標準。

尹建莉:啟蒙教育的幾點誤區

當下人們對“啟蒙教育”的否定,來源於詞語造成的概念誤讀,“啟蒙教育”和“提前學習”事實上是性質相反的兩種東西。前者激活了孩子的腦力,後者只是往大腦中灌輸了一點知識;對未來學習的影響,前者是推動力,後者很可能成為阻力——這裡面的分水嶺,就是整個學習過程是否伴有愉快的情緒體驗,是否激活了孩子的興趣。在啟蒙教育的問題上,形式不重要,感覺才重要。

第三,不要相信任何測試,不要試圖提前預知你的孩子智商如何,有哪方面天才,適合從事什麼職業等等。人的每一種才能都是多方面協作的結果,每一種命運都是千百種因素共同造就。量表或儀器不是上帝,不能完成這樣複雜的任務。而且,這些測試往往並不能給孩子以正面激勵,卻會給他們很多不良暗示,對他的發展形成束縛和限制。只要我們給孩子一個好的智力基礎和心理基礎,剩下的,交給未來吧。

中國人早就悟透了早教的重要,所以才有“三歲看大,七歲看老”之說。一個無中生有的生命突兀地來到世上,在平均兩萬五千天的人生中,必須在最初最弱的一千多天中完成從混沌走向清朗的大飛躍。這是生命中最初的一次飛躍,也是最重要的一次飛躍,一個三十而立的人,他站立在什麼位置和高度,不是三十歲的他決定的,是三歲的他決定的,這就是啟蒙教育的價值和意義。

如果覺得文章有價值

—·END·—

親愛的讀者朋友好,微信公眾號“尹建莉工作室”目前設定三個欄目:

■“尹言”——我的個人文章、經典視頻。

■“尹答”——專門回答各位網友的問題,有問題的可在微信公眾號內留言,我的工作室助理將把大家的問題定期發我,由我解答。大家的提問可能較多,不能一一答覆,敬請諒解。

■“尹薦”——我為大家推薦一些好書、好音樂、好詩歌、好的生活方式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