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田水利設施強健農業「筋骨」

南湖區第三次農業普查公報數據:

2016年末,南湖區1297個排灌站正常使用,噴灌、滴灌、滲灌設施覆蓋種植面積303公頃,而灌溉過程中,99.7%的農戶和農業生產單位使用的是地表水,一張看得見或“看不見”的水利網在南湖區建成,這些國家級或省市級農田水利設施的建設,有力地增強了農業的“筋骨”。

炎炎夏日,正是農田灌溉的高峰期。在田埂間,龍頭一開,清澈的河水噴湧而出……一個水龍頭管二三爿田,農民可以自己根據需要放水,水滿了直接關停,這樣的場景已成為南湖區許多農田灌溉的一種常態。

近年來,南湖區以渠系工程配套改造、高標準農田水利建設、水稻控制灌溉技術推廣、推進節水減排為重點,結合農村河塘整治和水系連通、灌區配套改造、高效節水灌溉等,加緊農田水利設施升級。“十二五”期間,南湖區總投入9億多元實施各類水利工程。依託浙江省第六批中央財政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南湖區初步實現項目區農田“旱能灌,澇能排”的目標。

“現在農作物長勢好,小農水建設功不可沒。”一些原先地勢低窪、渠道排水不暢或因水泵、機井毀壞嚴重,主要靠天等雨的田塊,如今不再靠天“吃飯”。排水渠道的建設、灌渠提升,讓農田灌排自如,旱澇保收。

讓農民更欣喜的是南湖區通過“小農水”建設,用低壓管道把灌渠從明渠變暗管,使農田灌溉用上田間“水龍頭”,方便又高效。“現在高效節水灌溉改造後,每塊田都灌得到。”大橋鎮花園村泵站管理員王阿林已經管了13年泵站,如今越管越輕鬆了,因灌溉引發的矛盾也明顯減少。

王阿林說,新的泵站也很先進。採用變頻裝置的泵站能自動感應河水抽排水位,一旦達到排量會自動停止,實現有人管護、無人值守的智能化管理;一些田塊安裝了用水流量計,一塊田灌溉用了多少水也能實時知曉。

從觀望、質疑到主動要求灌渠改造,受益於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埋在地下的低壓管道灌渠,在南湖區各地農村“遍地開花”,大橋鎮雲東村更成為全區首個低壓管道灌渠全覆蓋村莊。

噴滴灌設施的建設、使用,有效促進了農業穩產高產。在八福生態農業園,高溫時節,大棚內每天都要用噴滴灌設施多次進行噴霧降溫,精準控制大棚溫度和溼度,使果蔬品質更有保障。噴滴灌設施不僅能用於澆水、噴霧,還能用於噴施營養液,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提高農民收入。

為確保灌溉供水質量,區水利局也在配套改造灌區,建設高效節水灌溉、高標準農田水利的同時,開展農村河道整治和水系連通,推進供水質量提升,通過改建灌溉泵站確保水源,通過清淤河道、建設生態護岸,提升供水質量,使農田水利源頭供水得到有效保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