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思達醫生:參加抗癌新藥臨牀試驗是當「小白鼠」嗎?

引言

【35歲以下最具潛力腫瘤醫生評選活動】活動目前已落下帷幕,來自選手們的ASCO摘要解讀、病歷實戰分析、患者科普教育等內容都非常精彩。這些優秀文章我們希望與更多的醫生朋友們一同分享,於是我們將以連載形式持續呈現給各位。

本系列為患者科普教育連載,如果覺得文章精彩,不妨轉發支持!

近年來,我國的腫瘤防治事業發展日新月異,所獲成果精彩紛呈。許多抗腫瘤新藥,尤其是靶向治療藥物頻頻出現,不僅有效地降低了藥物的毒副作用,而且延長了患者的生存時間。在許多國際腫瘤學術會議上,越來越多聽到“中國好聲音”。這不僅是我國專家學者為推進腫瘤事業發展作出的努力,其實也少不了每一位臨床試驗參與者的貢獻。這些成果將為更多的腫瘤患者帶來福音。

然而,在腫瘤藥物治療快速發展的今天,仍有許多老百姓認為,參加臨床試驗就是當“小白鼠”,成為“試驗品”。表面上看,似乎有道理,因為都是試驗對象,都有一定的不確定性,目的是為醫學發展做奉獻。但是,如果僅這樣簡單地理解,那就很少有人願意去做“小白鼠”,以自己的“生命”為代價為醫學發展做貢獻。事實上,在歐美國家的大型癌症研究中心,許多患者會主動向醫生詢問:自己能否加入臨床試驗?難道歐美國家的患者都“不怕死”,更有“奉獻”精神嗎?或者因為窮的治不起,只得通過參加臨床試驗獲得免費治療。事實並非如此。主要原因還是他們對“臨床試驗”有更加正確的認識。

的確,和小白鼠類似,參與臨床研究都是試驗對象,試驗結果會有一定的不確定性。但臨床試驗的患者所接受的藥物治療,是進行細胞學、動物學等一系列的實驗後,經過極為嚴格的評估,基本認為治療結果有效的治療方式。並且使用劑量遠低於動物實驗,特別還明確了藥物的作用機制。目前在我國臨床試驗中所使用的藥物,許多都是國外臨床研究已取得可靠療效並且毒副作用較低的藥物,比如治療肺癌的TKI類靶向藥物和PD-1/L-1抑制劑等藥物。這些研究的目的,是通過大規模人群試驗,驗證那些國外新藥是否適合國人使用,選擇更加有效的治療方式,抑或尋找更合適的治療人群。當然對於患者本人,或許是獲得一次新生的機會。

雖然臨床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了醫學的發展,但首先要保護好患者的權益。因此,參與臨床試驗的患者享有自主選擇權,也可中途退出臨床試驗,甚至在初步研究結果明確後,可退出試驗選擇更有效的其他治療方式。這也是為何許多靶向藥物研究中,疾病進展時間有顯著性差異,而總生存時間沒有顯著性差異。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在研究初步結果公示後,患者改變了原先的治療,選擇了更有效的治療方式。此外,臨床試驗必須通過倫理委員會的嚴格審查,該委員會由醫學專業人員、法律專家及非醫務人員共同組成,對研究者及申辦者的資質、工作經驗以及試驗方案的科學性進行審核及監督,審查會把受試者的安全、健康和權益放在首位。參加臨床試驗還可以得到相應的補償,不僅可以免除數十萬元的治療費用,而且可以免費進行相關檢查,有的還可以得到交通費、營養費等補助,這也是吸引受試者的因素之一。總之,對於某些惡性腫瘤患者,參與臨床試驗不失為一種明智的選擇。

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或者身邊關心的人有用的話,請記得將此文隨手轉發給他們呢!

版權屬良醫匯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其他任何媒體、網站如需轉載或引用本網版權所有內容須獲得授權且在醒目位置處註明“轉自:良醫匯患者指南”。

[email protected]

稿費100-1000元

傳播科學的腫瘤防治理念,為腫瘤患者提供科普信息,求醫問藥指南。@良醫匯-腫瘤資訊旗下科普帳號。掃描下方二維碼關注公眾號“良醫匯患者指南”發現更多精彩文章↓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免費領藥”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