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汉开国——平民皇帝刘邦,有着怎样的家世?

我们的正祖黄帝,居轩辕之丘,有四妃十嫔。娶西陵氏之女嫘祖为正妃,她教人民养蚕缧丝,织出丝绸做衣裳,故有先蚕的称号。生二子,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封居江水。其二曰昌意,封居若水。

次妃方雷氏女,名女节。次妃,彤鱼氏女。次妃名嫫母,在三人之下,长相丑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黄帝敬重。

这些妃子们为黄帝诞育了二十五个儿子,黄帝分别赐了: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12个不同的姓。另外,青阳苍林与姬同姓,其得姓者十四人。

祁豹、苍林是苍姓之祖。伯儵被赐姓佶,是吉姓之祖。龙苗生吾融,其子明封卞国,是卞姓之祖。禺阳,黄帝的小儿子,封于任地,是任姓和薛姓之祖。

嫡长子玄嚣,字青阳,史称帝律。又称少昊,神话中的西方天帝白帝。是姬、张、韩、孙、宋、魏、尹、秦、李、梁、徐、黄、江、赵、马、葛、裴的始祖。

玄嚣的后世子孙:长子弃(后稷)周朝始祖,帝挚、帝喾、帝尧、契商朝始祖、张姓始祖为挥公。

周朝分封的诸侯国,侯爵,姬姓晋氏,首任国君唐叔虞为周武王姬发之子,周成王姬诵之弟。国号初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后改为晋。

建立了吴国(春秋五霸之一 阖闾、夫差父子)、鲁国、燕国、卫国、宋国(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晋(春秋五霸之一 晋文公)、郑国。战国七雄之魏国、韩国。刘邦好像也并不在其中。

嫡次子昌意,黄帝二十九年,嫘祖于若水(雅安荥经)生昌意。黄帝七十七年令昌意居于四川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为妻,生有次子颛顼。黄帝死后,其哥哥玄嚣继承帝位(部落联盟首领),但很多古文献并不尊称他为"帝",仅在《山海经》中尊其为帝。昌意被封于西戎,后来建立了安息国(据传在今伊朗高原)。昌意返回中原后,还在黄帝的授意之下,在今河南南乐西北修建了昌意城,以施展自己的领导才华。但就在这个年轻人春风得意的时候,一种奇怪的疾病夺走了他的生命,时人无不叹息。

昌意嫡次子颛顼(赢姓),继承了帝位。其后裔子孙主要有四支:

其一为颛顼帝三世孙的陆终,是陆、祝、柴、董、顾、融、苏、黄、彭、钱、郐、云、邬、鄢、罗、雍、路、程、曹、朱、芈、楚、靳、屈、潘的始祖。

其二为帝舜,颛顼帝的曾孙子。生于姚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姓。从昌意至舜是七代了,自从颛顼为帝之后一直到舜帝,中间几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舜帝后代姓氏有:柴,姚,胡,田,孙,符,袁。舜的34世孙名妫满,颛顼的38世孙。周武王封妫满建陈国,谥为陈胡公,是陈姓的始祖。舜也是殷商始祖。

其三为帝禹,颛顼(黄帝之孙)的六世孙子,夏朝开国君主姓姒,名文命。禹幼年随父亲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是颛顼帝之子,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

关于鲧,屈原在他的天问中,是这样写的:鲧治理洪水几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天帝发现了鲧的行为,大为震怒,派了著名的刽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杀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终于使鲧的治水失败了。

息壤是什么?为什么天帝不惜杀死鲧也要将其收回哪?

据说息壤是一种可以自己生长的神土。鲧将被天帝视为宝贝的息壤偷走,就是想利用它来治理洪水的,所以才招来杀身之祸的。

一种说法因鲧与尧之子丹朱、舜争部落联盟共主之位失败而被尧流放至羽山,死因不明,一种说法是“尧令祝融杀鲧于羽山”。鲧,是一个悲剧色彩浓厚的治水英雄。

《国语晋语八》:昔者鲧违帝命,殛之于羽山,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左传》昭公七年也云:昔尧殛鲧于羽山,其神化为黄能以入于羽渊。鲧因此葬身于羽山,是不争的事实。

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烂,后来不知道是谁,有说就是祝融,用吴刀剖开了他的尸体,这时禹就出来了,而鲧的尸体则化为黄龙,一说黄熊,飞走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鲧的儿子大禹。舜禅位十七年以后,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在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禹的后代姓侯、夏、计、杜、华、妫、禹、夏侯(复姓)、费、谭、邓。

其四为伯益,是"帝颛顼之苗裔",皋陶的次子。皋陶乃颛顼帝之后,姓嬴名庭坚,生于曲阜。在舜、禹时期任士师、大理官,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即司法长官。与契、后稷共同辅佐禹。皋陶被聘任为掌握刑法的官后,又被大禹选为继承人,并协助禹处理领导事务。皋陶在大禹之前先死了,而未能继位 。

因其创刑、造狱,倡导明刑弼教以化万民的思想为四千多年来我国各个时期制定、完善、充实各项法律制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是与尧、舜、大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

皋陶担任夏朝理官,后裔子孙历三代世袭理官(相等于现在的法官)的职务,其子孙按照当时的习惯,以官为氏,称理氏。后改为李姓,流传至今。李唐皇朝认皋陶为李姓始祖,唐玄宗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即“大唐德明皇帝”,简称“唐德明帝”。亡于皋城(今安徽六安市)。

皋陶的次子伯益,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姓嬴氏。伯益李姓源出自嬴姓,为颛顼帝的直系后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后代结合的后代。

理徵(皋陶的26世孙 李耳(老子),皋陶的43世孙17世,一说皋陶的37世孙11世。汉飞将军李广。

伯益的后裔14支,徐、郯、莒、秦、赵、黄、江、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合称嬴姓十四氏。

伯益之子若木,是汉族神话中的树,长在太阳下落的地方。

昌意的嫡少子名安,居于西方,自号安息国,后于中国,以安为姓。息:也有子女,但多青年人。安:也有安定、姓氏等,安和他的臣民的子孙,也就是原来生活在新疆的西欧人、印度人,也就是伊利安(意息安)、阿利阿(意息河、伊利河)、雅利安(意息安)。许多印欧人,都喜欢自称是,雅利安的子孙。雅利安翻译成中文就是意息安,就是黄帝次子昌意的三子安。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一位考古与人类学家宣布,通过DNA检测,证实在我国新疆出土的楼兰美女"是高加索人种,也是塔里木盆地最早的定居者。这就证明了现代印度及东欧地区人民都是昌意的子孙。 ——据2007年5月16日《法制晚报》文章载:

安的后裔为李氏;三子名悃,迁居北土。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北土之人则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土德后代,即后来北朝的鲜卑族拓拔氏部族。

昌意后代子孙:建立了夏朝、越国、楚国(春秋五霸、战国七雄)、赵国(战国七雄)、秦朝(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三国之魏国、北魏(拓跋氏)、唐、南唐、西夏、古蜀国。

颛顼帝、帝舜、帝禹、鲧、陆终、皋陶、伯益、若木、勾践。马、胡、舒、阮、李、梁、赵、秦、萧、费、莒、安。咦,刘邦好像也不在其中。

从中华家族世系看,白帝是黄帝长子玄嚣。也就是,炎帝的后代杀了黄帝的后代,堂兄弟相残。所以,刘邦斩杀白蛇起事,就有了炎汉开国之说。可刘邦并非炎帝的后裔子孙,那他或许真的就是平民出身喽?

刘邦不负父母的冀望,经过起兵反秦、楚汉之争等恶战,终于成就了霸业。开创了在中国历史上极其具有代表性,扮演了承先启后的重要关键地位,为中华民族两千年的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为中华文明的延续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大汉王朝。因此,古老的华夏族逐渐被称为汉族,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汉朝人称这篇歌辞为《三侯之章》,后人题为《大风歌》。

“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

刘邦想换立太子之事已不可能,便召来戚夫人。刘邦让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则借着酒意击筑高歌,遂成此文。其诗作——大风歌被誉为“千古人主第一词”。

刘邦是创造了中国历史上16个第一的皇帝,写诗只是其中之一。还有以“休养生息”为国策从而在全国大力发展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轻徭薄赋”政策,实行“十五税一”低税率,下“求贤诏”在全天下广招贤士人才的皇帝。

约瑟.汤恩比:人类历史上最有远见、对后世影响最大的两位政治人物,一位是开创罗马帝国的恺撒,另一位便是创建大汉文明的汉太祖刘邦。恺撒未能目睹罗马帝国的建立以及文明的兴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刘邦却亲手缔造了一个昌盛的时期,并以其极富远见的领导才能,为人类历史开创了新纪元!

刘氏族谱是这样记载的:上古时代,血祖帝尧,受封于陶,而迁于唐,福荫其后,得我刘姓。

《汉书》记载:汉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于周,在秦作刘。涉魏而东,遂为丰公。丰公,盖太上皇父。由是推之,汉承尧运,德祚已盛,断蛇著符,旗帜上赤,协于火德,自然之应,得天统矣。

尧帝长子监明受封于“刘”邑(今河北省唐县),监明早亡,其子式继封,遂以邑为氏也,传至夏朝有刘累。传世到周,下传至士会适秦,归晋,有子留于秦,恢复刘氏。之后在战国时迁入魏国,遂为魏大夫,魏国从安邑迁都大梁,刘清(刘邦的曾祖父)出生,清生仁,刘仁迁丰邑,刘家即在此期间迁丰邑。到刘邦即位,设置祠祀之官,世世祠祭天地祖先香火连绵,这是有根源的啊 !

以此推断,汉承尧运,德行气数正逢盛时,断蛇而合白帝子为赤帝子所杀的谶言,旗帜以红色为主,这是火德的象征,以火代木的自然感应,正符合上天统序的规律。

刘监明就是刘氏得姓太始祖,这支刘姓氏后世培养出:刘累、士会、刘邦、刘秀、刘备、刘裕、刘祥、刘开七、刘必达等中国历史人物。看明白了,原来人家刘邦可是黄帝长子玄嚣之尧帝的后世子孙,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至于今。刘邦虽然出身平民,但他的家世却很显赫!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