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漢開國——平民皇帝劉邦,有著怎樣的家世?

我們的正祖黃帝,居軒轅之丘,有四妃十嬪。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正妃,她教人民養蠶縲絲,織出絲綢做衣裳,故有先蠶的稱號。生二子,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封居江水。其二曰昌意,封居若水。

次妃方雷氏女,名女節。次妃,彤魚氏女。次妃名嫫母,在三人之下,長相醜陋,但德行高尚,深受黃帝敬重。

這些妃子們為黃帝誕育了二十五個兒子,黃帝分別賜了:姬、酉、祁、己、滕、葴、任、荀、僖、姞、儇、衣,12個不同的姓。另外,青陽蒼林與姬同姓,其得姓者十四人。

祁豹、蒼林是蒼姓之祖。伯儵被賜姓佶,是吉姓之祖。龍苗生吾融,其子明封卞國,是卞姓之祖。禺陽,黃帝的小兒子,封於任地,是任姓和薛姓之祖。

嫡長子玄囂,字青陽,史稱帝律。又稱少昊,神話中的西方天帝白帝。是姬、張、韓、孫、宋、魏、尹、秦、李、梁、徐、黃、江、趙、馬、葛、裴的始祖。

玄囂的後世子孫:長子棄(后稷)周朝始祖,帝摯、帝嚳、帝堯、契商朝始祖、張姓始祖為揮公。

周朝分封的諸侯國,侯爵,姬姓晉氏,首任國君唐叔虞為周武王姬發之子,周成王姬誦之弟。國號初為唐,唐叔虞之子燮即位後改為晉。

建立了吳國(春秋五霸之一 闔閭、夫差父子)、魯國、燕國、衛國、宋國(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晉(春秋五霸之一 晉文公)、鄭國。戰國七雄之魏國、韓國。劉邦好像也並不在其中。

嫡次子昌意,黃帝二十九年,嫘祖於若水(雅安滎經)生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居於四川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昌僕為妻,生有次子顓頊。黃帝死後,其哥哥玄囂繼承帝位(部落聯盟首領),但很多古文獻並不尊稱他為"帝",僅在《山海經》中尊其為帝。昌意被封於西戎,後來建立了安息國(據傳在今伊朗高原)。昌意返回中原後,還在黃帝的授意之下,在今河南南樂西北修建了昌意城,以施展自己的領導才華。但就在這個年輕人春風得意的時候,一種奇怪的疾病奪走了他的生命,時人無不嘆息。

昌意嫡次子顓頊(贏姓),繼承了帝位。其後裔子孫主要有四支:

其一為顓頊帝三世孫的陸終,是陸、祝、柴、董、顧、融、蘇、黃、彭、錢、鄶、雲、鄔、鄢、羅、雍、路、程、曹、朱、羋、楚、靳、屈、潘的始祖。

其二為帝舜,顓頊帝的曾孫子。生於姚地,以地取姓為姚,其後代就以姚為姓。從昌意至舜是七代了,自從顓頊為帝之後一直到舜帝,中間幾代地位低微,都是平民。

舜帝后代姓氏有:柴,姚,胡,田,孫,符,袁。舜的34世孫名媯滿,顓頊的38世孫。周武王封媯滿建陳國,諡為陳胡公,是陳姓的始祖。舜也是殷商始祖。

其三為帝禹,顓頊(黃帝之孫)的六世孫子,夏朝開國君主姓姒,名文命。禹幼年隨父親鯀東遷,來到中原,其父鯀是顓頊帝之子,被帝堯封於崇,為伯爵。中原洪水氾濫造成水患災禍,百姓愁苦不堪。帝堯命令鯀治水,鯀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鯀用障水法,也就是在岸邊設置河堤,但水卻越淹越高,歷時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災禍。

關於鯀,屈原在他的天問中,是這樣寫的:鯀治理洪水幾乎就要成功了,只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天帝發現了鯀的行為,大為震怒,派了著名的劊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將鯀殺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終於使鯀的治水失敗了。

息壤是什麼?為什麼天帝不惜殺死鯀也要將其收回哪?

據說息壤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鯀將被天帝視為寶貝的息壤偷走,就是想利用它來治理洪水的,所以才招來殺身之禍的。

一種說法因鯀與堯之子丹朱、舜爭部落聯盟共主之位失敗而被堯流放至羽山,死因不明,一種說法是“堯令祝融殺鯀於羽山”。鯀,是一個悲劇色彩濃厚的治水英雄。

《國語晉語八》:昔者鯀違帝命,殛之於羽山,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左傳》昭公七年也雲:昔堯殛鯀於羽山,其神化為黃能以入於羽淵。鯀因此葬身於羽山,是不爭的事實。

鯀死後屍體三年不腐爛,後來不知道是誰,有說就是祝融,用吳刀剖開了他的屍體,這時禹就出來了,而鯀的屍體則化為黃龍,一說黃熊,飛走了。

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時,正式把天子位禪讓給鯀的兒子大禹。舜禪位十七年以後,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喪結束,禹避居夏地的一個小邑陽城,將帝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但天下的諸侯都離開商均去朝見禹王。在諸侯的擁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陽城,國號夏。分封丹朱於唐,分封商均於虞。《說苑》記載大禹“卑小宮室,損薄飲食,土階三等,衣裳細布。”

禹的後代姓侯、夏、計、杜、華、媯、禹、夏侯(複姓)、費、譚、鄧。

其四為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皋陶的次子。皋陶乃顓頊帝之後,姓嬴名庭堅,生於曲阜。在舜、禹時期任士師、大理官,負責氏族政權的刑罰、監獄、法治,即司法長官。與契、后稷共同輔佐禹。皋陶被聘任為掌握刑法的官後,又被大禹選為繼承人,並協助禹處理領導事務。皋陶在大禹之前先死了,而未能繼位 。

因其創刑、造獄,倡導明刑弼教以化萬民的思想為四千多年來我國各個時期制定、完善、充實各項法律制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是與堯、舜、大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

皋陶擔任夏朝理官,後裔子孫歷三代世襲理官(相等於現在的法官)的職務,其子孫按照當時的習慣,以官為氏,稱理氏。後改為李姓,流傳至今。李唐皇朝認皋陶為李姓始祖,唐玄宗於天寶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為“德明皇帝”,即“大唐德明皇帝”,簡稱“唐德明帝”。亡於皋城(今安徽六安市)。

皋陶的次子伯益,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伯益李姓源出自嬴姓,為顓頊帝的直系後裔理徵和舜帝姚姓的後代結合的後代。

理徵(皋陶的26世孫 李耳(老子),皋陶的43世孫17世,一說皋陶的37世孫11世。漢飛將軍李廣。

伯益的後裔14支,徐、郯、莒、秦、趙、黃、江、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合稱嬴姓十四氏。

伯益之子若木,是漢族神話中的樹,長在太陽下落的地方。

昌意的嫡少子名安,居於西方,自號安息國,後於中國,以安為姓。息:也有子女,但多青年人。安:也有安定、姓氏等,安和他的臣民的子孫,也就是原來生活在新疆的西歐人、印度人,也就是伊利安(意息安)、阿利阿(意息河、伊利河)、雅利安(意息安)。許多印歐人,都喜歡自稱是,雅利安的子孫。雅利安翻譯成中文就是意息安,就是黃帝次子昌意的三子安。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一位考古與人類學家宣佈,通過DNA檢測,證實在我國新疆出土的樓蘭美女"是高加索人種,也是塔里木盆地最早的定居者。這就證明了現代印度及東歐地區人民都是昌意的子孫。 ——據2007年5月16日《法制晚報》文章載:

安的後裔為李氏;三子名悃,遷居北土。黃帝以土德之瑞稱王。北土之人則謂"土"為"拓",謂"後"為"跋",故以"拓跋"為姓,稱拓跋氏,意即黃帝土德後代,即後來北朝的鮮卑族拓拔氏部族。

昌意後代子孫:建立了夏朝、越國、楚國(春秋五霸、戰國七雄)、趙國(戰國七雄)、秦朝(春秋五霸、戰國七雄)、三國之魏國、北魏(拓跋氏)、唐、南唐、西夏、古蜀國。

顓頊帝、帝舜、帝禹、鯀、陸終、皋陶、伯益、若木、勾踐。馬、胡、舒、阮、李、梁、趙、秦、蕭、費、莒、安。咦,劉邦好像也不在其中。

從中華家族世系看,白帝是黃帝長子玄囂。也就是,炎帝的後代殺了黃帝的後代,堂兄弟相殘。所以,劉邦斬殺白蛇起事,就有了炎漢開國之說。可劉邦並非炎帝的後裔子孫,那他或許真的就是平民出身嘍?

劉邦不負父母的冀望,經過起兵反秦、楚漢之爭等惡戰,終於成就了霸業。開創了在中國歷史上極其具有代表性,扮演了承先啟後的重要關鍵地位,為中華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的大漢王朝。因此,古老的華夏族逐漸被稱為漢族,在中國各兄弟民族中一直處於主導地位。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漢朝人稱這篇歌辭為《三侯之章》,後人題為《大風歌》。

“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當可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

劉邦想換立太子之事已不可能,便召來戚夫人。劉邦讓戚夫人跳楚舞,自己則藉著酒意擊築高歌,遂成此文。其詩作——大風歌被譽為“千古人主第一詞”。

劉邦是創造了中國歷史上16個第一的皇帝,寫詩只是其中之一。還有以“休養生息”為國策從而在全國大力發展經濟,在全國範圍內實行“輕徭薄賦”政策,實行“十五稅一”低稅率,下“求賢詔”在全天下廣招賢士人才的皇帝。

約瑟.湯恩比:人類歷史上最有遠見、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兩位政治人物,一位是開創羅馬帝國的愷撒,另一位便是創建大漢文明的漢太祖劉邦。愷撒未能目睹羅馬帝國的建立以及文明的興起,便不幸遇刺身亡,而劉邦卻親手締造了一個昌盛的時期,並以其極富遠見的領導才能,為人類歷史開創了新紀元!

劉氏族譜是這樣記載的:上古時代,血祖帝堯,受封於陶,而遷於唐,福廕其後,得我劉姓。

《漢書》記載:漢帝本系,出自唐帝。降及於周,在秦作劉。涉魏而東,遂為豐公。豐公,蓋太上皇父。由是推之,漢承堯運,德祚已盛,斷蛇著符,旗幟上赤,協於火德,自然之應,得天統矣。

堯帝長子監明受封於“劉”邑(今河北省唐縣),監明早亡,其子式繼封,遂以邑為氏也,傳至夏朝有劉累。傳世到周,下傳至士會適秦,歸晉,有子留於秦,恢復劉氏。之後在戰國時遷入魏國,遂為魏大夫,魏國從安邑遷都大梁,劉清(劉邦的曾祖父)出生,清生仁,劉仁遷豐邑,劉家即在此期間遷豐邑。到劉邦即位,設置祠祀之官,世世祠祭天地祖先香火連綿,這是有根源的啊 !

以此推斷,漢承堯運,德行氣數正逢盛時,斷蛇而合白帝子為赤帝子所殺的讖言,旗幟以紅色為主,這是火德的象徵,以火代木的自然感應,正符合上天統序的規律。

劉監明就是劉氏得姓太始祖,這支劉姓氏後世培養出:劉累、士會、劉邦、劉秀、劉備、劉裕、劉祥、劉開七、劉必達等中國歷史人物。看明白了,原來人家劉邦可是黃帝長子玄囂之堯帝的後世子孫,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至於今。劉邦雖然出身平民,但他的家世卻很顯赫!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