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是幹嘛的?

歷史學是幹嘛的?

歷史學是幹嘛的? 作者 吳濤

在日常生活之中,經常遇到一些朋友拿著奇奇怪怪的東西找到我,你幫著給看看我這東西是什麼時候的,是真的假的,值多少錢?我說,我真的不懂,不知道。結果人家一臉茫然地問:你不是學歷史的嗎?你怎麼能不知道呢?我說,我們學歷史不學這個?那你們學歷史的學什麼呢?一下子把我給問住了,是啊,我們學什麼呢?

我大學本科學的是金屬材料,前些年通過網絡和大學同學恢復了聯繫。在一次聊天的過程中,一個同學問我,你現在在哪裡呢?我說在一所大學裡校書。他說,還在教著金屬材料?我說,不是的,我在教歷史。我同學緊接著說了一句,歷史,不就是死記硬背嗎?有什麼好教的?一句話,噎得我半天說不出話來……

更讓人無語的是,我們是師範院校,我們的學生畢業後不少人到中學去當歷史老師。蒙他們不棄,還加了我好友。有時候他們發一些中學歷史的考試題之類的東西,我看了以後,徹底懵了,根本沒有一點頭緒,我不會做!請教了我的學生之後,聽了他們頭頭是道的分析,我只好承認,我不是學歷史的!

坦率地說,我是由一個業餘愛好者,也就是現在人們所說的民科,進入到歷史學的專業學習的,一路誤打誤撞到了現在,雖說史學理論的東西也看過一些,真的沒有思考過學歷史的學些什麼這樣的問題。周圍的人問得多了,也不由得開始思考,我們學歷史的到底學些什麼。逐漸模模糊糊地覺著我們學歷史的人,似乎就學了兩件事:是什麼和為什麼。也就是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會發生這些事情。

歷史學是幹嘛的?

所謂是什麼、為什麼,就是要搞清楚:時、地、人、事件的原因、事件的經過、事件的結果。也就是中學語文課上老師講過寫記敘文的六要素。有人或許會說,這些東西有什麼好學的,是什麼不就是什麼唄。其實,想搞清楚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

歷史學是幹嘛的?

要想搞清楚“是什麼”,還需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獨立頭腦。學歷史,切忌人云亦云。朱維錚先生生前告誡學生,不要用腳後跟思考。也就是告誡我們不要跟風。比如對一些歷史人物的認識,前兩天還是“工賊、內奸、叛徒、特務、走資派”,過了一段時間成了“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理論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我們讀本科的時候就曾經遇到過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我們所發的教材上在痛批資產階級自由化,而自由化的一個重要表現就是鼓吹市場經濟。過了幾天,十四大報告明確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改革的目標。再比如,在慈禧太后的眼裡孫中山絕對不是一個愛國者,在蔣介石的眼裡魯迅也絕對不是一個愛國者。那麼他們到底是不是愛國者呢?有些歷史人物,愛之者奉若神明,恨之者視為鬼魅。到底真相如何呢?這就需要我們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而不能簡單地複述別人的說法。

你或許會說,你剛才說的這些過於主觀,都是一些價值判斷。那麼好吧,即便是一些客觀問題,要搞清楚是什麼,更是需要智慧的。比如宋教仁之死,到底幕後真兇是誰?有人說是袁世凱,有人說是趙秉鈞,有人說是陳其美。到底是誰呢?沒有點兒福爾摩斯的智慧,很難搞得清楚。類似這樣的謎團,在歷史上比比皆是。千百年過去了,眾說紛紜,更是難以搞清楚到底是什麼。

至於說“是什麼”背後的“為什麼”就更沒那麼容易搞清楚了!比如,為什麼大清朝會在1911年轟然崩塌呢?孫中山此前領導了多次起義、暴動,都沒有能夠成功。一群他沒有想到的人,在他沒有想到的時間和地點,發動了一場起義竟然能夠成功,這是孫中山一直不願意相信的,所以他在聽到武昌起義的消息之後一直遲遲不願意回國,因為他覺著勝利不會那麼快就到來。可最終的結果是就在這一年,大清朝的歷史畫上了句號。為什麼會如此呢?一百多年來的歷史學家們給出了種種的答案。關於這個問題的研究成果,用汗牛充棟來形容似乎並不為過!那麼,這些研究是否已經告訴我們最終的答案了呢?這當然是不可能的。可以肯定的是,對於這一問題的研究還將會持續研究下去。因為歷史的發展並不由單一的一兩個因素所決定的。受時代的限制,或者是認識水平的限制,或許還有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我們還認識不到。

歷史學是幹嘛的?

有人曾經問我:“假設我看了今天所有歷史學家關於辛亥革命能夠成功的原因分析,而且人類在技術上真的有重大突破,可以實現穿越,我穿越回去,把我所掌握的歷史知識告訴當時的攝政王載灃,那麼是否可以阻止大清朝的滅亡呢?”我可以告訴你,即便真的能穿越,你也未必能阻止清朝的滅亡。因為我們學歷史的人,所進行的全部分析,都是事後諸葛亮!歷史學家,沒有預測未來的義務,而且要讓一個學歷史的人去預測未來,沒有不碰得頭破血流的。

因為歷史學家總是試圖探索歷史表象背後深層次的原因,試圖去總結歷史規律,但是與其他學科不同的是,歷史學是沒有辦法靠實驗來驗證歷史學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的。

你或許又要問了,既然如此,那麼為什麼要學歷史?為什麼學歷史是一個大問題,那就需要另外來專門回答了!

—————————————

野叟者,不誤正業的大學歷史老師,雖僻居荒野,但所講並非野史。

這裡沒有高頭講章,也沒有高深的論著。有的只是對歷史的點滴採擷,對文化的一點感悟。

或高雅,或通俗,或八卦。但總會有趣,總是力圖呈現出歷史豐富的本來面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