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不謀於衆

讀歷史,必少不了“史學雙璧”

《資治通鑑》與《史記》。

《資治通鑑》是中國第一部編年史,也是中國歷史上最權威、最重要的編年史。

中國上下幾千年,都歷經了哪些朝代興衰,出現過哪些歷史事件。要系統理清中國歷史,則一定要讀它。

毛澤東生前,曾讀過17遍,每一遍都仔細批註。

可資治通鑑,究竟講了些什麼?

與史記不同,資治通鑑是史學家司馬光,專門寫給後人借鑑和應用的史書。

它講述了戰國初期至五代共1362年,國家民生的興衰歷史,同時又分析歷史人物的品德善惡,管理政策得失,總結經驗。

所以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言警句,如“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兼聽則明,偏信則闇”,都出自於它。

1

是史書,更是古人智慧的寶藏

有修身齊家、做人處世之道

曾國潘讀數遍,稱它“論古皆折衷至當,開拓心胸”:

如《資治通鑑》講唐太宗用人之道

“用人如器,各取所長”

使用人就如使用器物一樣,要能揚長棄短,量才而用。

處事智慧,從故事中剖析出:

“責其所難,則其易者不勞而正”

即為做事把重點和精力放在難點上,

把難點解決了,簡單的自然也就解決了;

講做人處事,需掌握勢態和度

“物極則反,器滿則傾”

凡事要掌握度,走向極端必會走向反面。

講歷史故事的同時,更是講做人、處世智慧。難怪說是人類歷史上最強的史書涵蓋智謀、兵法、心理、做人、處世……

只是讀資治通鑑原著,古文生澀難懂,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