濰縣丁錫田的萬卷藏書去哪兒了?

按:

作為民國時期成就斐然的藏書家,丁錫田家藏圖書以數萬計,可謂汗牛充棟。丁氏生前非常重視文獻流佈,不僅身體力行輯印鄉賢著述,而且多次為山東省立圖書館、國立北平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等捐贈圖書,甚至一度有意開設一處私人圖書館,向公眾開放閱覽所藏書刊,以饗桑梓。終因日寇入侵未能遂願。至1941年春,丁錫田先生在北平小紅羅廠寓所病逝,其身後藏書被家人於濰縣、北平兩地妥善封存數年,直至解放戰爭結束。

稼民先生藏書,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各地誌書。稼民先生致力於蒐集、研究地方誌書,尤其在意對山東各縣縣誌收集,力求齊全完備,且多有複本。他的搜尋工作幾近痴迷,雖然是出生於6月份的雙子座,但卻有著相類於處女座的完美主義強迫症,務求將山東各縣的地方誌悉數納入書室,以求完整。比如,因濰縣首部地方誌書萬曆《濰縣誌》一直未見,又聽聞國立北平圖書館有藏,便千方百計託當時北大在讀的張政烺去逐字逐句抄回來一大本。二是鄉邦文獻。稼民先生對於鄉邦文獻的搜尋,其視野不僅僅限於濰縣,而是拓延到了整個山東省,所藏各類先賢著述多有珍本、稿本。三是本人輯著。此類既包括先生輯印的鄉邦文獻,也包括其本人在輿地、史傳、遊記等方面的著述,堪補史乘之缺。

潍县丁锡田的万卷藏书去哪儿了?

↑丁錫田藏書章一。

潍县丁锡田的万卷藏书去哪儿了?

↑丁錫田珍藏戴東原手校《左傳補註》

稼民先生之藏書如此豐富,後來都去哪兒了呢?歷史上的藏書家身故之後,其藏書有被燒了的,有被偷了的,也有被不成器的後代給賣了的。幸運的是,丁先生的藏書沒有遭此厄運,是被捐了的!

1948 ☼ 第一捐

丁先生身後,夫人王詠莪女士深明大義,亦深諳先生遺願,授意子女於時局穩定之時,即將家藏書籍悉數捐於公藏

1948年8月,丁先生長女丁志萱響應濰坊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員會和濰坊特別市市立圖書館的號召,首先將在濰藏書捐出,計2894種、23067冊。據《濰坊市圖書館志》載,當時的濰坊各界知名人士共捐贈古籍文獻36981冊,其中丁氏捐贈的23067冊,佔比62%。當時一併參與捐書活動的,還有郭砥生,捐732種、5998冊;陳孝祿,捐98種、2033冊;李英麟,捐1種、2102冊(《四部叢刊》);丁鏡秋,捐3種、528冊;張甘普,捐7種、334冊;張祖彭捐2種、308冊;丁士頤,捐15種、243冊;張積存,捐15種、228冊,田益齋,捐1種,一共10家。10家一共捐了三萬六,丁家捐了兩萬三,佔比六成多,恰恰可以證明稼民先生藏書之著以及先生後人“天下公器”之心。

濰坊市市立圖書館接收這批古籍文獻時,正值初創,未及做深入整理上架,將其存放於北門大街小學內5間樓房的上層,直至1957年。

潍县丁锡田的万卷藏书去哪儿了?

↑接收這批藏書的時候,濰坊特別市市立圖書館的館址在胡家牌坊街8號,即十笏園。

潍县丁锡田的万卷藏书去哪儿了?

↑這批古籍被運走時,濰坊市圖書館已遷至胡家牌坊街33號。

1954年開始,省文化事業管理局組織從全省各地借調古籍文獻。1957年6月,山東省圖書館派3人持山東省文化事業管理局信函來濰辦理借調事宜。經原濰坊市副市長曲範同意,將包括丁氏藏書在內的3萬多冊古籍,從北門大街小學藏書處運出,交由山東省圖書館保存。此批書籍,包括縣誌215部、州志20部、府志41部、省通志8部、其他志書89部以及濰縣地方文獻68部等。與此同時,山東省博物館亦於其中選去山東省各縣縣誌100餘部。

至此,濰縣丁錫田先生貯濰藏書,幾近全數被收歸山東省圖書館,少數歸入山東省博物館。最初說好的“借調”,變成了“運走”,自此不再屬於濰邑。那本由張政烺從北平圖書館抄出的萬曆《濰縣誌》,亦在其中。這批圖書中,除丁氏所藏的志書之外,尚有鄉邦文獻多種。既包括《濰縣文獻叢刊》第一、二、三輯,《習盦叢刊》第一輯等丁先生所輯印書籍,又包括《臨淄小記》《濰縣疆域沿革》《勞山記遊》《登萊旅程日記》《濰乘初稿》《濰縣鄉土歷史譚》《濰縣鄉賢傳》《稼民雜著》《兩京記遊》等丁錫田個人著書,另有家藏丁善寶輯《十二種文萃》、丁善寶著《六壘詩存》《六齋詩存》、丁善長輯《石室印萃》、陳介祺《簠齋古今錄》《簠齋尺牘》等先賢著述,又包括《濰詩採錄》《北海耆舊傳》《大明會典》《板橋家書》《古今寓言》《資治通鑑》《名山勝概記》等明清版珍貴刻書,書目今已難以全列。

1949 ☼ 第二捐

1937年,稼民先生一家因避戰亂而搬離濰縣,先是寓居青島,1939年夏又遷居北平。丁先生所藏圖書雖不能全數隨遷,但仍攜帶了一大批書籍,以備平時取用。其中,至少包括先生所藏之山東各縣縣誌及一宗特別珍愛的古籍。

丁錫田先生次女丁鍵,因為早在1947年就參加瞭解放軍,故在北平解放之後,1949年春,將丁先生在京藏書共34箱捐贈給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1949年6月7日《人民日報》第三版有《鳴謝啟事》:“山東濰坊市丁鍵同志頃將其父丁稼民先生生前收集之山東各縣縣誌一部及其他書籍多種共計大小三十四箱慨然捐贈,特此鳴謝。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戰部。”

這批書籍最後的去向,按丁鍵女士的說法,現存於軍事科學院。而按《山東藏書家》的說法則歸於軍事博物館。二說皆存,尚待考確。

潍县丁锡田的万卷藏书去哪儿了?

↑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戰部鳴謝啟事

潍县丁锡田的万卷藏书去哪儿了?

↑綜合分析丁錫田在京藏書的最終去向,應該在軍事科學院圖書館。

1961 ☼ 第三捐

丁錫田先生的藏書,歷經三次捐獻,幾乎悉數歸於公藏。但除了進入山東省圖書館的大量藏書中有少數被納入開放目錄,可以憑藉證件至古籍部查閱之外,其餘的或進入省博深藏於庫房,或進入軍事機構,或下落不明,濰邑後人大多

難得尋見,當屬一大憾事

最後,援引時任中國地方誌學會副會長董一博,1986年6月28日在山東省文化系統志稿研討會上的報告中的一段話,作為本篇結尾:

“愛護文化工作很重要。剛才同於老(於希寧)談了,他是濰縣丁氏小學的學生,那位丁錫田先生是濰縣的藏書家,他有大部分書送給了軍事科學院,好多都是地方誌,咱能不能起個名,建一個丁先生藏書紀念館,把那些書要回來。”

“把那些書拿到濰縣來就大有好處,可以教育濰縣人民。我覺得福建的人民用本地的名人來進行鄉土教育,效果很好。如福建林則徐紀念館門口有副對聯‘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一到那裡,就給人一種非常高尚的氣節感。”

潍县丁锡田的万卷藏书去哪儿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