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0年鴉片戰爭,清軍的火炮不落後的話還會失敗嗎?

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是因為清朝的武器全面落後於西方,最終導致技不如人而戰敗,進而得出“落後就要捱打”的黃金理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前赴後繼。

1840年鴉片戰爭,清軍的火炮不落後的話還會失敗嗎?

而當時的清朝士大夫也是這麼認為的,這催生了20多年後的洋務運動!

然而事實不是這樣的。

清朝雖然以騎射強國,但是並不代表完全放棄熱兵器,事實上,從清朝早期開始,綠營就一直裝備著大量的鳥槍等槍械類熱兵器,雖然英國基本完成了工業革命,但是在火器上相比清軍仍然沒有代差優勢。

此時,英軍裝備的主力步槍是伯克式燧發槍,射程約200米,射速每分鐘為2-3發,較之火繩槍,燧發裝填更簡便,射速更高,且比火繩槍更安全,且加裝了刺刀。而清軍綠營兵丁鳥槍和冷兵器比例超過了1:1,火器已逐漸取代冷兵器,成為綠營的主力裝備。不過,清朝鳥槍人工製作,威力和精度得不到保證,不能同英國的機械化生產對比。

鴉片戰爭中,中英兩國的差距在於黑火藥的使用。在配比上,英國嚴格按照硝、硫、炭75%、10%、15%的槍用發射火藥比率,以及78%、8%、14%的炮用發射火藥組配比率。並且完全機器生產,做工精細。而中國的火藥製造流程為人工“舂造”,即用人工舂出來,火藥顆粒大小取決於工人經驗,完全沒有規律,清軍的火藥配方為硝80%、硫10%、炭10%,硝含量過高,容易吸潮,不宜久藏。因為黑火藥的差距,導致清軍槍炮在威力和射程上遠不能和英國相比。

1840年鴉片戰爭,清軍的火炮不落後的話還會失敗嗎?

在火炮方面,英軍和清軍裝備的都屬於滑膛火炮,不過由於英國改變了鑄炮技術,使得火炮威力和射程上大大提升。而清軍雖然也是滑膛炮,不過由於人工鑄造,質量得不到保證,炸膛事故時有發生。英國比清軍先進的一點是,英國大量裝備開花彈,而清軍只有實心彈。開花彈在康熙年間曾有大量運用,可惜後來被廢棄。

所以,清軍和英軍在技術上並不是太落後,很多方面還是可以和英軍一較長短。而且,雖然冷兵器不如人,但是清軍的弓箭射程和射速還是要比英國的燧發槍要厲害的,差出來的,是火器的質量問題。

由於清軍沒有嚴格的驗收和報廢制度。導致很多火槍火炮在生產出來後,質量就得不到保證,而火器使用也沒有強制報廢一說,因此火器就一直用下去,在當時的清軍中,竟然有166年不曾更換的陳年老槍,這樣的槍要是和英國的燧發槍對陣,打不到敵人,自己就先給廢了。

說了這麼多,“靜Yes”想表達的是:雖然清朝在火器上有這樣或者那樣的不足,但是不足以和英國形成代差。也就是說,清軍不是人們認為的拿著大刀長矛和英國的洋槍洋炮拼殺。相差不多的技術劣勢有時候也能取勝,比如明朝後期抵抗西方侵略的一系列戰役。

1840年鴉片戰爭,清軍的火炮不落後的話還會失敗嗎?

那麼,導致鴉片戰爭失敗的主要原因到底是什麼呢?

1、統治者的昏聵

從鴉片戰爭開始到結束,道光皇帝都沒有意識到這是西方殖民者侵略中國的開端,而一直認為是一次普普通通的軍事失利。而割讓香港島和賠款對於道光皇帝而言也是九牛一毛,誰讓大清朝地大物博呢。

而這種昏聵的思維也影響到了廣大官員,所以從第一次鴉片戰爭到第二次鴉片戰爭,所有人都沒有醒過來。直到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被攻佔,圓明園被燒,北方150多萬土地

被搶奪,統治者才猛然一動。開始了“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

2、思想陳舊,戰法落後

從鴉片戰爭開始,清朝的將領都普遍蔑視英國,和被擊敗後哭爹喊孃的狀態形成鮮明對比,正是由於不瞭解英國,清軍弄出了很多笑話,包括用馬桶禦敵等。

多年不經歷戰爭,使得全軍上下不能及時反應。而道光更有意思,敵人都佔領舟山群島開始長期駐紮了,他從四川松潘調集2000精兵翻越高山,用4個月時間跨越半個中國來到浙江,然後一戰被英國人擊敗。

1840年鴉片戰爭,清軍的火炮不落後的話還會失敗嗎?

可以說,思想陳舊,戰法落後直接導致了清朝的潰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