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有沒有避免的可能性?

知乎網友問:鴉片戰爭,有沒有可能避免?筆者試答如下:綜合來看,中英之間存在根本對立的矛盾,鴉片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有效的政策或許可以推遲戰爭的爆發,但是中英之間必然會走到武力解決問題這一步。那麼究竟是什麼問題,非得靠武力來解決呢?

馬克思說過:“戰爭的第一動因是經濟”。這是要從海上絲綢之路說起,長期以來的茶葉、絲綢、瓷器的出口給中國帶來巨大的貿易順差,西方世界的白銀大量流入中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不地道的英國人,想出來“鴉片貿易”。

鴉片戰爭,有沒有避免的可能性?

清政府歷來是反對“鴉片”的,這是祖傳的國策,從雍正帝就已經確定了要“嚴禁”,乾隆帝稍微做了些變通“作為藥用的鴉片可以進口,作為毒的鴉片禁止進口”,即所謂的“禁毒不禁藥”,嘉慶帝再一次重申了“嚴禁”的國策。道光帝只是繼承了既定國策而已。

“禁菸”是不能商量的,當時朝中有兩個派別,一是主張“嚴禁”,二是主張“弛禁”。嚴禁是不用過多介紹的,這一派一直佔據上風,後來也是按這個主張執行的。馳禁是主張,允許鴉片貿易,但是要收取高額的稅,通過“重稅”的辦法使得鴉片生意做不下去,自然消失。兩派歸根結地都是要讓鴉片消失。

鴉片戰爭,有沒有避免的可能性?

對於英國來說,鴉片不過是個權宜之計,這東西雖然有著鉅額報酬,但是英國政府的野心遠不止於此。他們看上了比鴉片生意更賺錢的項目,就是讓中國開通經商口岸,讓中國三萬萬人都參與到世界的貿易中來。這個收益不是鴉片貿易可以比的,當然瞭如果開放通商後,可以把鴉片買到內地那就更好了。

自1787年開始,英國三次派遣使團來華。第一批來的卡斯卡特在半路上就去世了,無果而終。第二批來的是馬戛爾尼,他藉著給乾隆祝壽的機會,帶來很多外國特產。令他不爽的是,到了中國境內轉運的時候,他看到船上大旗上面寫著“英國貢使團”幾個大字。什麼是“貢使”?那是附屬國、藩國對宗主國的進貢使團。到了具體商議覲見禮儀的時候,馬戛爾尼打算用英國拜見女皇的單膝跪地禮,中國禮部非要要求入鄉隨俗,要三叩九拜。最後妥協了一下,馬戛爾尼叩拜乾隆,中國大臣會拜英女皇像。算是扳回來一點面子,但是這兩件事讓崇尚自由平等的英國人感受到了嚴重的“侮辱”。第三批來華的阿梅士德,直接跪拜禮沒談成,嘉慶把他“即日譴回”了。

鴉片戰爭,有沒有避免的可能性?

從以上來看,英國最早是想通過西方世界的外交手段來打開中國市場。但是作為天朝上國的清帝,並不懂得什麼叫做外交,在他們眼裡只有“朝貢”。在具體談及“貿易”的時候,乾隆說我大清無所不有,不需要跟你們互通有無。只是我們的瓷器、茶葉、絲綢是西方世界,還有英國的必須品,允許這些東西出口,只是“加恩體恤西方諸國“。明的不行來暗的,既然合法建交談不成,英國人索性就走上了非法鴉片貿易的道路,等待他們的是虎門銷煙。明的暗的都行不通了,英國開始出現了暴力解決問題的思想。

在虎門銷煙中遭受損失的英國人,回國後大肆宣傳戰爭思想。最終以271:262的9票優勢通過國會提案。英國人給出的戰爭理由是:1、大清國侮辱了英國官員和商人(跪禮問題)。2、英國商人在清遭受了巨大損失(虎門銷煙)。3、英國在清商人生命財產受到了嚴重威脅。國會的反戰派是基於“道義”來批判戰爭,他們認為這是非正義的,如果發動戰爭的話,會給英國曆史抹黑。他們的遇見是對的,但是投票的時候,就恰恰少了那麼幾票。挺站派的幾乎都跟鴉片貿易存在經濟相關。

鴉片戰爭,有沒有避免的可能性?

如果要說“避免”戰爭,英國還有一半人是不願意遠征中國的。道光帝也是有條件的不願意開展,用他的原話來說:“上不失國體,下不開邊釁”。也就是說,虎門銷煙後面對咄咄逼人的英國遠征軍,談判要以“不失國體”為底線,如果真的照顧不了“天朝上國”的尊嚴了,也可以不惜一戰。即使是和談,兩邊都有要開打的因素。道光是不想打的,這種“避戰”是基於不知道能不能打贏,作為統治者他太清楚了,外站失利極有可能引起清政府統治的動盪,這是他不願意看到的局面。如果連清政府的尊嚴都保不住了,那麼跟外戰失利也沒什麼兩樣了。真逼到這份上了,只有硬著頭皮打了。

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原因,看上去是為了虎門銷煙討說法。但實際上有個更根本的追求,在完成工業革命後,英國成了世界工廠,他把整個世界看作是一個巨大市場,以“日不落”的勢力範圍在世界上收集原料,並把加工產品銷往世界。不過可惜的是,晚清統治者並沒有看到這層。

再退一步講,假如晚清政府看清楚了英國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拿下中國這個巨無霸市場。那麼有沒有可能開發通商呢?當時的中國普遍揹著一個沉重的歷史包袱,那就是從先秦傳下來的“夏夷之辨”。這本來是個地域概念,夏指的是中國之人;夷值得是東方之人,又泛指四夷之人。歷經兩千多年,中原腹地的文化水平,始終高於周邊國家地區。由此夏夷之辨,從最早的地域論,發展成為文化優越論,文明中心論。什麼是中國?中國就是天下文明的中心。這種天朝上國優越感,直接導致的是整個統治階層對西方世界的不屑一顧。英國人最早看到了這兩種文化的不可調和,他們認為要想跟清帝國平等建交,先得打一仗然後再講道理。中西方沒想到的是,清帝國太不經打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