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鴉片戰爭”背後的辯論

鴉片政策

隨著鴉片在中國的日益氾濫,禁菸問題逐漸被清廷所重視。針對禁菸問題,清廷形成

“嚴禁派”“弛禁派”兩大對壘陣營。

“鴉片戰爭”背後的辯論

“嚴禁派”的代表人物是鴻臚寺卿黃爵滋和時任湖廣總督的林則徐。他們提出是用嚴刑去控制吸食鴉片現象。

具體的辦法是:對於吸食鴉片嚴重的人,朝廷傳給他們戒菸藥方,限定他們在一年之內戒掉鴉片,如果一年之後沒有戒掉鴉片,平民則處以死刑,如果是官吏不但治官吏的罪,而且他們的子女不準參加考試。除此以外,嚴禁派還要求鄰里之間互相監督,設定五個家庭為一組,組內互相監督,如果對鄰居吸食鴉片知情不報,屬於包庇,也將被治罪。如果發現吸食鴉片的情況,並且舉報,那麼舉報的人會被給予獎勵。黃爵滋還謊稱查過資料,說洋人對該國吸鴉片者皆綁上竹竿,插進大炮,擊入海中溺死。但事實上,當時西方各國都不禁止鴉片。英國當時,禁的“毒品”乃是酒!

另一方面,“弛禁派”則認為應該取消鴉片禁令,並准許公開賣買鴉片,並按照藥材來納稅,但

為了防止白銀外流,規定只許以物易物並且提出國內種植鴉片應不予限制,國產鴉片多了,洋商無利可圖,外國鴉片自然而然就會消失。

大學士琦善在鴉片戰爭中,堅決反對黃爵滋重治吸食者的主張,他認為黃和林的主張荒謬之極,認為販賣鴉片者罪過要重於吸食鴉片者,處死吸食鴉片的人,而讓鴉片販賣者逍遙法外,這樣的做法說不通。況且鴉片的吸食歷史已經長達數十年,吸食的人遍佈全國,而黃和林的政策想要遍佈全國,必定會遭到地方利益集團的反抗,導致無法在全國實行

除此之外,琦善還認為,如果吸食鴉片的人因為政策太過嚴厲而聯合起來反抗,那後果是不堪設想的。而且在閩省海疆,那裡吸食鴉片的人極多,如果因為嚴厲的政策而叛逃國外,向外國人輸送中國邊防的情報,會對我國的邊防造成威脅。他還提出,吸食鴉片的人眾多,官吏書生農名等等,如果要全部給予處死,那麼中國會斬殺一大批人。

“鴉片戰爭”背後的辯論

他的主張是封關鎖國,不準通商,截斷鴉片的來源,對於已經流傳在國內的鴉片,也並不去收繳,在一年半載過後,因為鴉片沒有了來源,販賣鴉片的人只好另尋其他行業。他認為只有這樣,才是“正本清源之道”。

在直隸總督任上,琦善禁菸行動,繳獲鴉片13萬兩,僅次於兩廣總督鄧廷楨26萬兩(廣州是鴉片最主要的走私地),多於湖廣總督林則徐2萬兩。

鴉片戰爭

“鴉片戰爭”背後的辯論

禁菸運動激怒了英國人,1840年8月11日,英軍艦隊進至天津海面,時任直隸總督的琦善赴天津與英軍司令諮會。琦善夥同穆彰阿、伊里布等一向與林則徐有過節的朝臣向道光帝誇大英軍軍力,誣指林則徐允許煙片販賣後又反悔禁菸,激起英國發動戰爭,將所有戰爭責任歸咎林則徐身上,主張“罷戰言和”,要求進行談判。八月下旬,道光帝任命琦善為欽差大臣赴廣東查辦,九月初又革林則徐、鄧廷楨職,任琦善署兩廣總督兼海關監督。

1840年11月29日,琦善到達廣州,中英廣州談判開始。但由於雙方開價差距懸殊,一開始英軍就獅子大開口。道光帝收到琦善奏摺後,認為英人的要求過分,下令備戰。在談判期間,琦善增鑄火炮,並從廣東各地調兵至虎門,虎門兵力達到11000人

1841年1月7日,談判破裂,英軍發動進攻,虎門戰役開始。英軍僅以受傷38人的代價即擊敗清軍。1月8日,琦善要求重開談判,英軍同意暫時停戰。1月21日,英方公佈了《穿鼻草約》,要求割讓香港島、賠款600萬銀元。由於涉及土地割讓,琦善未簽字。英軍乃於26日,強行佔領香港。琦善打算於道光二十年正月十八正式簽訂《穿鼻草約》,此時,廣東士紳聲討琦善,廣東的高級官員又站在怡良一邊,琦善不敢簽約。

道光皇帝得知虎門戰事不利、琦善畏敵,且擅自在談判中割讓香港,乃將琦善撤職查辦,鎖拿進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