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大戶人家,會選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子來做未來女主人?

枕著《論語》,睡出更美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梁在2018年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睡睡平安》041期。

梁冬|大戶人家,會選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子來做未來女主人?

01

為什麼我們總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有朋友問我:“為什麼我總是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這也是讓我輾轉反側難以入眠的原因。”

在《論語》裡有一段話,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子禽姓陳,叫陳亢。子貢姓端木,名賜。陳亢和端木賜都是孔子的學生。有一次,子禽問子貢:“我們的老師每到一個國家,必然能夠了解這個國家許許多多的大城小事,好像知道一些內幕,請問這些‘八卦’是他自己琢磨的,還是別人告訴他的呢?”

其實這句話說的是,孔夫子是怎樣得到那些國家政治、文化的內幕的呢?這個問題就和我們每個人問:“我想得到一個東西,要怎麼才能得到呢?”是一樣的。

子貢回答:“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

因為孔夫子擁有這樣五種生命狀態,所以他身上充滿了巨大的能量和信息匯聚力,以至各種人都會把各種信息匯聚給他。

“溫、良、恭、儉、讓”中的“溫”是溫和的意思。朱熹說是“和厚”,張居正說是“溫而和厚,無一些粗暴”。哪怕你在一個人面前做錯了事,他也不迫切地要求你改正。一個粗暴的孩子一定是因為他有粗暴的父母,這已經讓他損失了百分之二十的魅力。

“良”是善良,沒有那種裝逼感。朱熹說:“易直也”,張居正解釋:“良而易直,無一些矯飾”。你和一個心性光明、明心見性的人交往時,不需要揣測他說的話是什麼意思,他說的就是他想的,他不說的就是他不想表達的,無需掩飾什麼。

“恭”是不傲慢。我發現很多極其優秀的人都天生自帶“恭”的狀態。

也就是說他已經知道很多了,但當你喋喋不休地說一些他已經知道的事情時,他的臉上居然沒有不耐煩。

“儉”在這裡不是指節儉,而是指節制。一個人剛剛和你接觸的時候,可能會顯得很溫和、很善良、很通達。但是一段時間之後,他就懈怠了,那些他應該有的狀態都沒有了,原形畢露,這就叫“不儉”。

“讓”是謙遜,不驕傲。

孔夫子用“溫、良、恭、儉、讓”——這五種我們稱之為“吸引力、溫和力”的品質,讓一切向他靠過來的力量能夠為他所用。

梁冬|大戶人家,會選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子來做未來女主人?

02

那些讓你放心的人,你不會害怕把秘密告訴他

如果你朝一灘很淺的水裡扔石子兒,水花會濺得到處都是;但如果是很深的水,你放兩個人進去,很快就看不到人影——這就是水淺和水深的差別。

一個人如果總是保持著“溫、良、恭、儉、讓”的情緒模式,那些知道點兒什麼東西的人,就特別願意跟他分享,而且他還不會到處傳播。

只有很淺薄的人才會在知道一丁點兒的事情後馬上跟別人講,這種行為就等於扇了自己一耳光。而那些讓你放心的人,你就不會害怕把秘密告訴他。

要折磨一個淺薄的人,最好的方法就是告訴他一個秘密,並讓他知道不能說出去,因為說出去會對他造成傷害,但是不說出去他又會渾身難受……如果你發現自己擁有這種特性,恭喜,你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

如果一個人知道點兒什麼,卻好像什麼都不知道,他不是裝作不知道,而是因為他知道自己現在所知道的這些其實只是一件事情很小的一部分而已。他的心中有一個假設——世界比我想象的要複雜得多,哪怕我親眼所見是這樣,它也可能不是這樣。

劉備就是如此。論文,他不見得有諸葛亮那麼足智多謀;論武,也沒有趙子龍那般帥氣瀟灑;更沒有關羽、張飛的英勇善戰……

但為何劉備能夠成為三國之一的國君?還不就是因為他永遠保持了那種溫和的狀態,這種狀態叫“備”,也叫“玄德”。

小梁小時候總是不理解,為什麼這麼多人總是願意跟著劉備幹?其實是因為劉備身上有種能夠吸納一切的心智模式。

梁冬|大戶人家,會選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子來做未來女主人?

03

一個不懂得在語言上謙讓的人,一定是因為在心理上不謙讓

在“溫、良、恭、儉、讓”這五件事情裡面,小梁竊以為,“溫”和“讓”是一頭一尾。

“溫”是態度溫和,不激烈,不迫切,既不是很熱,也不是很冷。而“讓”是對方在你說話的時候,永遠微笑著接受你的表達。沒有要刷存在感,也沒有恨不得隨時要插上一嘴的姿態(還沒有聽完就已經迫不及待地要表達自己)。

現在的互聯網很容易培養過度表達的人格,大V們也鼓勵大家去發言,而每個人都認為自己代表了正義與智慧,可以批評任何人。

而在現實生活中,這種人其實就是一個買煎餅果子,還跟人家討價還價;在地鐵裡被擠成一張紙,在鍵盤上“揮斥方遒”“打哪兒指哪兒”的人。這其實是一種非常普遍的人格,我想這種人最終會傷害的應該還是自己吧。

因為這樣的人格一旦形成以後,在現實生活中很難做到真正的“讓”。一個不懂得在語言上謙讓的人,一定是因為在心理上不謙讓;一個人在心理上不謙讓的人,一定是說話做事不留餘地的人。

做事情不給自己留餘地,也不給別人留餘地,每件事情都做得太“滿”,高血壓、肥胖、糖尿病等疾病自然而然就會出現。

所以子禽和子貢的這段對話,其實代表了兩位後來也非常優秀的知識分子的觀察,到底老師是如何獲得他想獲得的一切的——通過營造一種情緒反應模式來達成。

想想現在,對比一下自己,我們是不是能夠從中獲得點兒什麼呢?你在內心特別想得到什麼?

你特別想得到錢嗎?你能做到對錢有溫和感嗎?你能做到真正地尊重錢嗎?你能做到有節制地使用錢嗎?你能做到在自己賺錢的時候也讓別人賺到錢嗎……

如果你能夠對錢做到“溫、良、恭、儉、讓”,你就能夠像孔夫子獲得每個國家的信息一樣,擁有一種對錢的吸引力。吸引力法則的核心就是讓自己處在一種讓你想吸引的東西投奔而來的頻率裡。

讀《論語》總是讓人感到很開心的原因是在近乎兩千年的時間裡,孔夫子思想在中國社會里獲得了普遍的傳承。不管在什麼朝代,似乎在大部分時候,當政者乃至一些大戶人家,仍然希望自己的後代擁有這樣的情緒模式。

現在一個大戶人家的長子找女朋友(這個女孩子可能會成為這個家未來的女主人),你想想,老先生、老太太會選一個什麼樣的女孩子來做未來兒媳婦?一定不是按照這五個標準來選擇的:錐子臉、說話聲音過於高亢、語速很快、做事情不懂得謙讓、過度消費。

如果你是具備這些條件的人,哪怕那個男孩子很喜歡你,當爹媽的都有一萬個方法,最終讓你進不了門(如果連這點兒智慧都沒有,怎麼能夠成為大戶人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