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一個財務自由的人,會如何應對比較窮的朋友買單的衝動?

枕著《論語》,睡出更美好的自己,這裡是小梁在2018年為您帶來的《睡睡平安》。本文內容節選於喜馬拉雅音頻節目《睡睡平安》046期。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梁冬|一個財務自由的人,會如何應對比較窮的朋友買單的衝動?

01

貧窮與富有是一個複雜的因緣和合

本篇我們來聊一聊,一個在世間常常讓我們產生焦慮的話題——錢。

就我四十多年的人生經歷而言,從來沒有發現哪一個時間階段的人像當今中國人的價值觀這樣一致,大家都以有沒有錢來衡量一個人是否有價值。我相信未來的中國,一定不是這樣,或者一定不應該是這樣。

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看待財富呢?

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

子貢是孔子一個比較有錢的學生,是一個大商人。用今天的話來說,屬於財富自由階層,當然他也窮過。

子貢對錢有自己的看法——“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這句話是說,一個人如果很窮,但是不諂媚,有錢了也不驕橫,這個人還不錯吧?

也許子貢對自己的要求就是這樣。

孔子回答說:"這樣也可以,但還是不如那些不是因為窮而喪失了尋求快樂的能力和意願,以及不因為有錢而變得無禮的人。所以說‘貧而樂,富而好禮’更好。"

確實,由於種種原因,我們不可避免地會成為在金錢上多一點兒或者少一點兒的人,這與一個人是否努力也不完全相關。

比如有些人在工作上挺努力,但是他沒有一個逼著他買房子的老婆,所以可能創業很久賺到的錢還不如他老婆當年在北京三環內買的一套房價值高。

因此,貧窮與富有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因緣和合,是你在生活中獲得的“積分”總和。

而且有錢也不一定就會過得好,還有可能因為有錢而為自己的未來埋下了某些禍根。

梁冬|一個財務自由的人,會如何應對比較窮的朋友買單的衝動?

02

貧窮的時候,你就不能獲得快樂嗎?

孔子說,雖然貧富這件事很難控制,但在這種狀態下如何保持自己的精神狀態,是我們可以選擇的。

對那些自己暫時不能夠決策的事情坦然地接受。在這樣的狀態下,有意識地主動選擇你可以選擇的應對場景模式,這叫自由。

貧窮的時候,你就不能獲得快樂嗎?獲得快樂的方法有很多種,玩遊戲,吃烤小腰,看讓你興奮的電影……這些都是獲得快樂的方法。

貧窮時,做什麼是最愉快的呢?唱歌就是一種。以前那些縴夫在很冷的河水裡拉著船逆流而上,大家在一個共同的頻率下喊號子,在那一秒鐘他們應該是很幸福的。

喊完了之後用附子燉上一些肥腸、豬腰,喝點兒燒酒,憧憬著自己的孩子有一天能夠出人頭地……這也是一種很真實的快樂。

我大學剛畢業時沒有什麼錢,那時比較大的快樂是泡圖書館。圖書館裡總有一些好學的漂亮女生。

一個好看的女生愛讀書,簡直讓人心旌盪漾。當然大部分這樣的女生旁邊都坐著一個學習又好、力氣又大的男生。但就這樣看著,也是種不錯的體驗。

你有過作為一個漂亮且愛讀書的女生,在圖書館裡被搭訕的經歷嗎?小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在圖書館跟女生搭訕充滿了罪惡感。

後來,有機會和一位曾經被搭訕的女青年聊天,才發現其實人家內心的想法是,噴著香水,打理好頭髮,到圖書館看書,就是等著被搭訕。

當然她有拒絕被長得醜的男生搭訕的權利,但是並不代表她不渴望被搭訕。

梁冬|一個財務自由的人,會如何應對比較窮的朋友買單的衝動?

03

財務自由的人,如何得體地應對別人搶著買單

“富而好禮”和“富而無驕”相比,差異在哪裡呢?

如果一個人不僅不驕傲,而且有錢之後還變得更加謙卑,那是因為他知道如今獲得的一切只不過是種種偶然因緣,屬於福報的一部分,因此,他會非常恰如其分地、自然地呈現出一種得體的尊重力。

一個真正達到財務自由的人,或者對吃飯誰買單毫不顧慮的人,會如何面對比較窮的朋友在飯桌上買單的衝動呢?他不會特別刻意地跟人家搶著買單。

比如我有一位很有錢的朋友,有一次同學聚會吃完飯以後,有位不那麼有錢的同學非要買單,這時,他並沒有去買單,或者順便把這家餐廳買下來,說:“你沒機會了,餐廳都是我的了,你不可能買單了。”

他不會這樣做的,只是很溫和地表示了感謝,然後在別的地方,以

其它的方式,把這份錢回給那位同學,甚至更多,這就是禮。因為也許在那個時候,讓一個混得比你差的同學買單,是對他的尊重。

這是一種漸漸漸漸的自在。

梁冬|一個財務自由的人,會如何應對比較窮的朋友買單的衝動?

04

人生的前半段是塑“型”,後半段是打磨細節

子貢曰:“《詩》雲‘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謂與?”子曰:“賜也,始可與言《詩》已矣,告諸往而知來者。”

子貢聽到孔子這樣說後,很汗顏。他認為自己在成為富人這件事上已經很有心得了,沒料到在境界上和老師仍然有很大的區別。

於是再次提到關於做學問的境界問題時,他說:“如果我們在做人做事,乃至做學問的過程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呢?“一個東西已經打磨出了大致形狀,卻仍要把它做得更精細,請問這種狀態是什麼?

孔子說:“賜,我現在可以跟你討論《詩經》了,你能夠推導出我還沒有跟你說的那層意思,學會並舉一反三了,我告訴你去的方向,你就知道回來的路,很好。”

賜是子貢的名字,子貢叫端木賜,老師對自己的學生叫他的名字,就像我父親叫我“冬”是一樣的。

(長輩叫晚輩可以直呼其名,晚輩卻不可以直接叫長輩的名字。比如我兒子就不能說“冬啊”,雖然開玩笑可以,但是這不合乎禮。)

做人做事做學問,從打磨出樣子到提升境界,雖然看著差不多,但其實有不斷優化改良的空間。

比如一款車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都已經很好看了,為什麼還要出到第七代、第八代呢?因為裡面有很多細緻的改良,是在銷售的過程中不斷改善的。這一點如果不是一個老司機的話是無法真正感受到的。

因此,各位中青年朋友,千萬不要因為自己到了人生的一個階段,就感到好像已經沒有進步的空間,沒有太大的變化了,不是這樣的。人生的前半段已經把“型”塑造出來了,後半段需要打磨的是細節。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在不斷地切磋和琢磨中,雖然看著沒什麼變化,但其實質感和顆粒度已經出來了。緊接著,細膩的感覺也就會出來。

梁冬|一個財務自由的人,會如何應對比較窮的朋友買單的衝動?

05

人生最終拼的是細節

只有真正有品味的人才知道,這一點和那一點雖然看著差不多,但實際上差別很大。

就像我看一款Hermes的包,看不出來到底是A貨還是真貨,這個版本和那個版本有什麼區別。只有那些真正用了這款包的人才知道箇中差異,他們彼此在境界上,交換過眼神,握過手,然後就知道其中區別了。

其實,人生的後半段拼的主要是細節,拼的是在切磋琢磨之後的那種細膩,只有同等段位的人才能體會到箇中差異。

因此,好的京劇角兒,一定要有足夠好的票友。那些好的票友聽他們唱了幾十年,都知道只有“啊”之後,才有蕩氣迴腸的“哇哈”……

小梁以前從來不知道這些人到底為什麼要“嚎”,直到有一天自己開始體會了箇中差異後,才發現原來看似差不多的東西之間差別太大了,

能不能理解那種細微的差別,才是一個高人和另外一個高人之間對話的基礎。

所以,不要為自己作為60後和70後而感到羞愧,也不要作為80後而感覺受到90後的鄙視。

——互動話題——

老自然有老的作用。

你最快樂的時光

是在貧窮還是富有時?

現在回想一下人生至樂的時刻,

是什麼場景下?

在評論中分享出來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