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每一天都不會太快樂的事實,你就快樂了( 樑冬)

精選 |接受每一天都不會太快樂的事實,你就快樂了( 梁冬)

真正的快樂,是“不將不迎”

在《知北遊》裡,顏回也總是問孔子這個問題。

顏回問孔子:“我聽老師說,‘不將不迎’——無有所將,無有所迎,就是不要送走什麼,也不要期待什麼。請問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狀況?”

孔子說:“古代的人,會隨著物的變化,安住於當下,他的內心是不動的;而現在的人,內心遊移不定,會隨著身外之物的起承轉合晃來晃去。”

我看到這一段的時候,覺得很有意思,原來早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人們對於時代的變化就充滿了強烈的焦慮感。

既然過去的人跟我們現在面臨的情況差不多,那麼莊子給予我們的建議也應該是有價值的。

莊子幫助我們建立起了一支內心的“錨”,並且藉助孔子的嘴說出“不將不迎”這四個字——在心裡面沒有送走什麼,也沒有期待什麼。

莊子為什麼要藉助孔子的嘴開出這四字藥方呢?顯然,任何時代的人,對時代的變化都心存恐懼。

我們內心期待什麼?我們內心害怕失去什麼?在這背後,其實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假設:那些失去的將永遠不來,而那些可能會來的東西,將給我們帶來痛苦與幸福。

但是如果你認真地一層層剝離,會剝離出一種很奇怪的感受——給我們的東西和我們的感受之間,未必是真正直接相關的。

如今大部分人都比小時候能獲得更多的東西。想吃火鍋,就打個飛的去成都吃一頓火鍋;隨心所欲地為自己買一款喜愛的商品;還可以拿起手機給遠方的朋友發微信,告訴他:“我現在吃得很好,你別擔心。”

表面上是問候,其實是炫耀。

你可以這樣做,但是這一切比以前更加便捷的快樂,真正給我們帶來了什麼呢?

並沒有帶來任何改變,甚至可能僅僅是帶來了更多的煩惱而已。

精選 |接受每一天都不會太快樂的事實,你就快樂了( 梁冬)

我想起王東嶽老師跟我講的一個例子,他說:“你看,房地產發展了那麼多年,蓋了那麼多房子,住房條件大大改善了,可是我們真的比以前的人住得好嗎?”

我以前不知道,最近去了一趟黃山,參觀了黃山腳下的那些古村落,才發現:不要說員外,就連當地一個普通農民,有老婆,膝下有兩三個孩子,居然還有傭人。

他並不是大戶人家,尚且能夠如此,而現代大部分中產階級都未必能住那樣一棟房子。

在黃山腳下,我還看到了一座相當有意思的小庭院,有前院、後院,也有中庭,是古村落裡的房子。

村民說:“村長的女兒最近把它買了下來,動用了一些權力,只花了四十萬。”

我說:“原價是多少?”村民說:“原價最少五十萬。”

這棟房子大概是在明清時蓋的,在當時應該是一間很普通的民宅。這樣看來我們的住房條件並沒有真正改變。

我們發明了汽車,但是大部分人每天花在路上的時間卻更長了;我們使用了更多的通訊工具,從電話到短信,到電子郵件,到微信,到微博……溝通的手段更多了,但人和人之間的瞭解卻並沒有增加;食物的種類也變得更加豐富了,但是大家卻追求那些沒有被豐富、被更多的工業化加工所生產出來的食物……

王東嶽老師說:“你看,無論是衣食住行,你都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原來技術的進步,並沒有在本質上讓你感受到更多的快樂。”

我不服氣,我說:“不會吧,社會總是在進步的,比如說人壽命就長了吧。”

如果你去過廣西巴馬,你就可以看到那些沒有享受到現代醫療制度保障的老人,也可以活得很長。

如果不是因為戰爭,其實大部分人在鄉間,想要活到七八十歲,也是可行的。

以前所謂的平均壽命很短,那是因為兩夫妻生下八個孩子,總得“淘汰”幾個。那些不幸早產的、被淘汰掉的孩子,讓整個平均壽命年齡降低了。

孔子、孟子、莊子,都活到了七八十歲。莊子,一個沒吃飽的人,也能活八十多歲。

精選 |接受每一天都不會太快樂的事實,你就快樂了( 梁冬)
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一點的時候,就會對因為技術進步而帶來的社會進步這件事情,產生了隱隱地懷疑——技術好像也沒有改變我們什麼。

自從人類發明了電腦、電子郵件以後,我們用的紙張反而比以前更多了,你不覺得這件事情很可笑嗎?幾乎每一樣東西都是這樣。

因為各種原因,自殺的人遠遠多於被殺的人。飽死的人和餓死的人數量雖差不多,但飽死的人更多一點兒。

在當今北京、上海這樣的城市,因為營養過剩而住進醫院的人,大概是因為營養不良而住進醫院的一千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哪一種不是因為營養過剩?

因為時間是會變化的,所以我們要送走什麼;我們要挽留什麼;我們要期待什麼;我們要害怕什麼……這一系列的討論,你會發現它經不起實際的推敲。

那些經常變化的東西,的確在變化,但是並沒有我們想象地那麼直接與我們的快樂和不快樂劃等號,它們之間甚至沒有正相關關係。

這一大堆討論,恰好是孔子回應顏回所說的東西。他說:

“明白了這些道理的人,就不那麼想挽留一些東西,也不那麼期待一些東西,這就叫‘不將不迎’。”因為這兩者之間沒有半毛錢關係。

精選 |接受每一天都不會太快樂的事實,你就快樂了( 梁冬)

接受每一天都不會太快樂的事實,你就快樂了

有一天,我坐在陽光下的一間玻璃房裡,給自己放半個小時的假,任由自己回想以前最快樂的時光。

我發現腦海中閃過的畫面是大學時,在操場旁邊,與還沒有追到手的女生聊天的情景。

現在想來那時似乎是很浪漫的,但是認真想一想,那時的我真的快樂嗎?

後來我想起那個時候其實我很窮,每天都在為能不能找到一家好的實習單位而擔憂。那時也很擔心女友會嫌棄我從小地方來,同時好像還有別的男生也喜歡她,因此我心中多少有點兒焦慮。

而且當時的我比較瘦小,買條褲子要麼腰圍合適,褲腿就短;要麼褲長合適,腰圍就粗——當時挺焦慮的,擔心自己不夠胖。

仔細想想,以前留給我們的那種所謂快樂的東西,僅僅是一個想象。

其實我在讀大學時,從來就沒有我現在想象的那麼快樂。

我的英語成績很差,到畢業的時候好像也沒有達到六十分(幸好我讀的學校是一所藝術類學校,不用達到六十分也能畢業)。

女朋友遠走他鄉,留下我在圖書館裡面看著別人卿卿我我……

記得當時我還在北京電視臺實習,剛好北京廣播學院門口正在修路,單程要花三個小時,每天光是在路上就要六個小時,還要上課。

中午十二點鐘吃完飯,下午三點鐘去北京電視臺實習,晚上七點鐘坐車回來,十點鐘才能到學校。

你說這是一件幸福的事情,那是騙鬼的。但我現在居然把它想象成了一個浪漫的幸福時刻,其他的時刻就更不用說。

原來所謂的快樂,永遠只存在於在自以為是的,對過去的想象和對未來的想象當中。我們從來就沒有真正快樂過,或者沒有很長時間地快樂過,這才是事實。原來生活一直都是苦的,我們一直都活在對未來的擔憂和對過去的嚮往,僅此而已。如果我們真正地意識到,原來我們一直都沒有快樂過,過去不快樂,現在沒那麼快樂,將來也不會太快樂。你一下子就舒爽了,因為沒有什麼值得留戀,也沒有什麼值得期待。
精選 |接受每一天都不會太快樂的事實,你就快樂了( 梁冬)

看來孔子所說的“不將不迎”,是接受你一輩子都不快樂的基礎。

在這個過程當中,偶爾有快樂。跟朋友聊個三五分鐘,或者有一些片段的愉快,足矣。

既然快樂來得很偶然,那又有什麼值得期待呢?

如果我們把整個《梁注莊子》視為一根火柴劃開的火花,你就知道它其實也是會稍縱即逝的。

我每一次在很冷的深夜錄完節目時,頭是暈的,其實是不那麼興奮的。但是時間長了,在自己的記憶當中,那仍然是一個非常美好的時刻,這大抵就是人生吧。

接受每一天都不會太快樂的事實之後,你就快樂了。這是不期待、不眷戀的最重要的心理基礎。

作者:梁冬 更多好文請關注《 自在睡覺 》

精選 |接受每一天都不會太快樂的事實,你就快樂了( 梁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