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和美團可能是上市對賭?

小米和美团可能是上市对赌?

來源:網易科技(ID:tech_163)

小米的估值已經從 1000 億美元降到了 540 億美元。

這個估值對於小米而言並不能令人滿意,但在美國遊蕩的雷軍,上市決心不容動搖;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美團的身上,儘管估值從 600 億美元下降到 400 億美元,王興依然咬著牙要在香港上市。

不僅港股如此,美股也一樣,即使優信已經在美股上演了「流血上市」依然破發後,拼多多還是堅定地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提交了招股書。

這其中,資本寒冬自是主要因素,AI 財經社等多家媒體已撰文揭示了這一現象;但於這些公司自身,或許還有些特別的原因。

1

小米:可能是上市對賭?

在申請上市後,股市環境變惡劣,估值被打折的情況下,雷軍為何仍然堅持上市?這或許與小米在融資過程中有對賭協議有關:其被要求於 2019 年 12 月 23 日前完成合格上市。

自 2010 年小米成立以來,融資估值一路飛漲。2014 年便有了上市傳聞。但小米方面對此一直否認。

2016 年 3 月份,雷軍在接受採訪時對 IPO 仍然給出了五年內不上市的表態,並表示小米不會為了上市而上市;

在 2016 年夏季達沃斯上,雷軍暗示小米 2025 年之前不會上市;

而在 2017 年 9 月份,小米的首席財務官周受資表示,公司現金流等財務狀況良好,上市並不是小米的首要工作;

2017 年 11 月份,再次談到上市話題時,雷軍表示,會到業務比較舒服的時候再 IPO。

但進入 2018 年小米上市的傳聞愈演愈烈,並且雷軍期望的估值也不斷傳出。直到 2018 年 5 月份,小米在香港提交 IPO。為何承諾五年內不上市,上市不是首要工作的小米,這麼快就上市了呢?

在小米此前的 CDR 招股書中,有這麼一段話:

如果公司在 2019 年 12 月 23 日前沒有完成合格上市,則自該日起,除 F 輪優先股股東外的其他優先股股東或多數 F 輪優先股股東均有權要求本公司以如下價格贖回行使該權利的優先股股東所持有的所有優先股:

I、 投資成本加年 8% 的複利及已計提但尚未支付的股利;或

II、 贖回時點優先股的公允價值。

無疑,鑑於此前資本市場的慘痛教訓,有著上市任務加身小米,必須要儘快上市。

而港交所第一個「同股不同權」企業的稱號,對於一直有著野心的雷軍來說,也是一個不容拒絕的誘惑。

在經歷了 2015-2016 年的困難時期後,小米出現逆轉重回到世界前五,加上小米之家的順利推行,這讓雷軍更有可能堅定「即使流血上市也可迎來輝煌」的決心。

對於小米冒著打折的風險還要流血上市,有業內人士向網易科技表示:「整個資本環境不好,現在上市可能流點血,不上市可能要的是命。」

對於盤子如此大的小米這些話可能會有些危言聳聽,但中美之間貿易緊張局勢確實會影響到科技領域。

2

美團:也是對賭?

在 6 月 25 日這天,總說不著急上市的王興也在港提交了招股書,正式站在了二級市場的大門口。

而往前數 8 個月,王興對上市的態度還是:「如果我們想上市立刻就可以上市,但這不是最好的選擇。"那時的美團意氣風發,剛剛完成 40 億美元融資,估值 300 億美元。

那現在美團為何要在「依舊不是最好的選擇」時間節點上上市?據路透社援引三位知情人士消息稱,目前美團點評計劃融資 40 億美元,比原計劃募資額度減少了三分之一。

王興曾就「狗日的騰訊」一文抱怨騰訊說,「有什麼業務是騰訊不做的麼」,而在推出美團打車和收購摩拜後,外界也把同樣的疑問拋給了王興。

「中國領先的生活服務電子商務平臺」——這是招股書中美團的定位。對此,在過去 8 年,美團瘋狂的拓展業務線,已經從一家團購公司轉變成一家到店、到家、旅行與出行並重的的「美團帝國」。

據網易科技統計,截至目前,美團的業務版圖已經深入到餐飲外賣、生鮮零售、到店、出行、家政服務、共享單車、旅遊、酒店、金融等領域。

尤其是,美團在去年切入打車市場,今年 4 月份收購摩拜,其實就是為了融資上市做鋪墊,提高美團估值。

但複雜的業務線也意味著需要更多的資金做支撐,更何況美團現階段四大業務板塊都面臨著壓力和挑戰。

在到家業務上,要和 58 趕集爭奪市場份額;

在到店業務上,有阿里巴巴旗下餓了麼和滴滴外賣的競爭;

旅行業務上,則一直面臨攜程藝龍與阿里飛豬的圍剿;

上線的打車業務,還要面對的滴滴、ofo 與摩拜單車堵截。

這些競爭對手不僅血厚家底也實。

反觀美團,據招股書顯示,截至 2017 年年底,美團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 194 億元,短期理財 258 億。雖然乍看上去美團的現金儲備還可以,是其實情況並不樂觀。

業內曾給美團算了一筆賬。由於佈局打車、收購摩拜、投資公司、燒錢做外賣等,到 2018 年 4 月,賬上能用的也就只剩 34 億美金,按照此前的燒錢補貼力度,也就勉勉強強能再撐一年。

更別提,外賣、打車、共享單車都是國內互聯網領域三個最燒錢的戰場,均需要持續投入。

而如此龐大體量的美團還想在一級市場尋求更大額度的融資,則難上加難。據藍鯨報道,王興曾接觸軟銀尋求注資,沒有成功。後來又有傳聞稱,美團有意從私募基金那裡融資,不過美團否認了。

於是,在主營業務還未大規模盈利並處於燒錢之中的情況下,上市成為了美團最好的選擇。

此外,坊間一直流傳,在 2016 年 1 月的融資中,美團為了獲得 33 億美元融資,與投資方簽訂了「對賭協議」。協議約定美團點評要在 2018 年完成公司上市,同時保證 IPO 估值不低於 200 億美元,若無法完成美團點評將賠付投資金額的 120%。

某業內人士對網易科技表示,「雖然是傳聞,但這個對賭協議也有可能是真的。」

3

拼多多:農村包圍城市的天花板

拼多多突然發了招股書,這讓業內頗有些措手不及的感覺。

這家成立僅僅三年的公司,與今日頭條、快手一樣,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並藉此迅速實現了對淘寶和京東的追趕。

不過,從招股書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同樣困擾今日頭條和快手的問題:

根據拼多多招股書顯示,其 2017 年第一季度的月活躍用戶數為 1500 萬,2017 年二季度月活躍用戶增長到了 3280 萬人,環比增速達到 118.7%,絕對值淨增 1780 萬;

2017 年三季度月活躍用戶增長到了 7110 萬人,環比增速達到 116.8%,絕對值淨增 3830 萬人;

2017 年四季度月活躍用戶增長到了 1.41 億人,環比增速達到 98.3%,絕對值淨增 6990 萬人;

2018 年第一季度月活躍用戶 1.662 億人,環比增速 17.87%,絕對值淨增 2520 萬人。

增速的放緩,並非只出現在拼多多身上:根據互聯網女皇瑪麗·米克爾 5 月份發佈的報告顯示,快手日活用戶為 1.04 億,同比增長僅為 2%。

相同的情況或許也出現在今日頭條身上:在 2017 年 7 月,今日頭條曾宣稱自家日活超過 1.2 億;而在今年 6 月份的抖音溝通會上,抖音方面曾表態自家日活超過 1.5 億,已經超過了今日頭條,這或許足以證明今日頭條在這一年的增速緩慢。

這讓業內開始正視一個話題:農村市場的天花板或許已然觸達;而這,或許正是今日頭條推出抖音的原因,在看到了市場的天花板後,今日頭條開始圍攻一二線主流市場。

瑪麗·米克爾發報告時曾將抖音與快手對比:抖音日活用戶數 9800 萬,同比增長 78%,而到了 7 月份,抖音更宣稱自家日活超過了 1.5 億,遠遠領先於快手。

有鑑於此,對於拼多多而言,如何擊破這個天花板成為當下最重要的事情:

擴展業務進軍一二線主流市場與淘寶、京東正面交鋒,或許是個不錯的選擇。

但這需要巨量的資金來完成。

拼多多招股書顯示,與 2017 年 12 月 31 日相比,在 2018 年 3 月 31 日,拼多多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從 30.58 億元增長到了 86.34 億,而除去限制現金(預留給商家的付款)之外的應收賬款、短期投資、預付款和其他流動資產也從 2.66 億增長到了 4.09 億;相對應的,其夾層資本總額也從 21.97 億元增長到了 109.51 億元。

獲得投資後手握 90 億資金的拼多多,資金不可謂不豐富,但對手更加強大:以京東為例,在截止 2018 年 3 月 31 日的時候,其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大約 352 億。

而在營業費用,拼多多一季度的銷售及營銷費用是 12.17 億元,京東則為 35 億元。

就此來看,想要在主流市場上撬京東和阿里的牆角,目前的資金存量略顯不足,而資本市場的現狀讓上市成為拼多多最好選擇。

END

小米和美团可能是上市对赌?

優酷 16 億拿下世界盃轉播權,值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