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王陽明:人皆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人皆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圖文|木子葉寒

印象|王陽明:人皆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年前,曾拜讀過由知名作家楊東標創作的《此心光明——王陽明傳》一書,該書在首發式上,諸多著名學者們對此書作了高度評價,被譽為是一部厚重而靈魂的文學著作。後來,又在寧波天然大劇院有幸觀看了由楊東標創作的姚劇《王陽明》。於是,不僅對王陽明的印象更加深刻,而且與戲中的王陽明產生出了一種強烈的共鳴,與王陽明的“心學”融入其中。

知名作家楊東標用飽含深情的敘述,生動而形象地寫出了王陽明跌宕起伏,傳奇光輝的一生,其人生歷經坎坷,磨難深重,幾次受到奸佞的妒忌和詆譭,身陷絕境,險些喪命。並結合姚劇戲曲,擷取了王陽明的人生中最富有傳奇色彩的幾個片段如流放、遇刺、破賊、平亂等串起主線,製造懸念,同時吸納了民間關於婁妃的傳說,以及有聲有色的歷史故事,那種餘音繞樑的絕活唱腔,時而潸然淚下,時而振奮人心,時而蕩氣迴腸,令人賞心悅目,令人慾罷不能。

讀書如讀人,看戲如人生。讀書也好,看戲也罷,一個個經典的人生哲理故事,都是相通的。讀後,不由得讓令人感受到一種世事滄桑之中,於內心深處,油生出的一種柔軟之情,從而讓憂鬱的心情也跟著明亮起來,正如書中所說,此心光明。

於是,我隨著楊東標的文學滋養,也跟著接通了王陽明的心學理念,對王明陽有了更深的理解。

印象|王陽明:人皆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先來說說王陽明,生於明中朝,浙江餘姚人,幼年名雲,字伯安,從小天賦異稟,聰穎靈敏,勤奮好學,自小就被人稱為神童。後被滿腹經綸,飽讀詩書的竹軒先生改名為王守仁,意思為“仁義禮智信”,以“仁”為首,稱為守仁。他是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理論家、教育家、軍事家、文學家、書法家和詩人。

他自小被人稱為神童,因曾築室於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別號陽明,後世被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

他是今人不可不知的明朝第一能人,他在少年時期就有一個聖人夢,是文武雙全的一代聖賢。

他身上有許多閃光點,不僅讀遍了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孫子兵法,悟盡了道、儒、釋三教,而且對於四言、騷體、古風、律絕等樣樣精通。

戲劇有戲劇的看頭,文學有文學的讀點。不管是戲劇,還是傳記,對於王陽明所有的人生際遇最終又歸結到他的哲學感悟上。儘管,戲劇的情節有些虛構,傳記的內容真實,兩都都有很強的觀賞性,不僅具有清麗的辭情美,還帶著濃厚的思辨色彩,閃爍著理性的光輝。

印象|王陽明:人皆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姚劇戲曲中的《王陽明》,劇情開篇就是在朝庭當官之時,因仗義執言,觸犯權宦劉瑾,受到奸佞陷害,被廷杖四十,從京城流放到貴州龍場,做了無品級的驛丞。跌入了人生的最低谷。那一年,王陽明剛好三十七歲,身體虛弱得如同一個老人,患有肺病,咳血不止。然,他外表軟弱,內心包裹著一顆異常堅強的心志,龍場之荒涼可以想像,王陽明在心情最惡劣、環境最艱苦、處境最困難的情形下,卻不願沉溺於不幸之中,而是冥思苦想,乃至躺在石棺裡三天三夜,他對僕人說,時辰未到,不得驚動,不得任何人來打擾,不吃不喝,他要悟死。

所謂的悟死,就是一個人要躺在石棺這中,靜思悟道,體驗死的滋味,磨礪內心,確實非常人所為,乃天下奇人。

王陽明在少年時立志心存高遠,說讀書只是為了做聖賢。1483年,他在北京的私塾讀書。有一次,他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一本正經的問老師:“何謂第一等事?”意思是人生的終極價值到底是什麼?先生笑了笑,思考了一會說,當然是讀書做大官啊。顯然,王陽明對這個答案並不滿意。他的觀點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讀書第一等事應是做聖賢,至此,他從小就立志要做一個聖賢之人。

印象|王陽明:人皆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為此,他在世時的所作所為,都醉心於“知行合一”的“心學”思想,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他始終追求一個人生真理,從“心學”到“良知”,“知行合一”,將知與行合作一處,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為世人所讚頌,其影響深遠。

為此,結合讀王陽明的“心學”,其最大妙處在於:我們可以在身心幸福的情況下追逐外物,只要能以良知為指引,追求什麼都是可以的。因此,王陽明心學不僅是我們身心修行的法寶,還是我們人生問題的靈丹妙藥。

書中還看到過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個性極強,狂傲不羈的人,他叫王艮,自拜王陽明為師後,也未改變“傲”的氣質。王陽明多次說:“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王艮不相信。他始終認為聖人是遙不可及的。有一天,王艮出遊歸來,王陽明問他:“都見到了什麼?”王艮以一副異常驚訝的聲調說:“我看到滿街都是聖人。”王艮說這句話時,似乎別有深意,像是在譏笑王陽明的言論:“你瞧,那些在大街上的凡夫俗子都是聖人,我怎麼就不相信,天下會有這樣多聖人啊。”王陽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於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滿大街都是聖人,滿大街的人看你也是聖人。”王艮這才尷尬的一笑說:都是聖人。

印象|王陽明:人皆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王陽明在四十二歲那年,正是人生黃金時光。他的學術思想正在走向成熟。五陽明的學子很多,前呼後擁,絡繹不絕,江北江南,從者如雲。為的是尋求人間大道至理。於是,滁州成了學術盛會的集結地。

有一次,辰州有位劉易仲,求問:“道可言乎?”王陽明笑了,說:“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與你說不得,爾要知我苦,還須你自吃。”劉易仲初為一怔,繼而省悟,說:“我明白了。歸去以後,我當更奮發。”

觀後不禁感概頗深,有句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想必要做一個聖人和賢人豈是容易之事。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人無完人,何況沒有十全十美的事,人生在世,失落和痛苦永遠都比快樂長久,快樂總是那一剎那間的芳華燦爛,失落和痛楚卻總是如影隨形,總讓人不能擺脫。記憶中的舊傷未愈,說不定,新傷又出。

自古以來,“知行觀”是一個重要的哲學命題。王陽明所說的知行合一,可謂是天地新開,他從心的本體論出發,賦予其新的思想內涵。也就是將知與行合作一處,才知便是行,能行便是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這裡的知,就是指知善知惡的良知。良知人人都具有,人與其他動物的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人可以意識到並判斷自己的行為,能夠辨別善惡,並做出合理的選擇,而不是單純為自己的本能和外物所驅使。

王陽明官至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精通儒釋道三家,開創出了堪稱儒學新局面的心學,被稱為“千古第一等人”,認為是可直追孔孟的大聖人。他還領兵平亂剿匪,用極少的代價閃電般地徹底擊敗了數倍於己的敵人,是在史上極為少見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印象|王陽明:人皆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那年,他在廬陵擔任縣令時,抓到了一個罪惡滔天的大盜。這個大盜冥頑不靈,面對各種訊問強烈頑抗。王陽明親自審問他,他一副死豬不怕開水燙的架勢說:“要殺要剮隨便,就別廢話了!”王陽明於是說:“那好,今天就不審了。不過,天氣太熱,你還是把外衣脫了,我們隨便聊聊。”大盜說:“脫就脫!”過了一會,王陽明又說:“天氣實在是熱,不如把內衣也脫了吧!”大盜仍然是不以為然的樣子:“光著膀子也是經常的事,沒什麼大不了的。”又過了一會,王陽明又說:“膀子都光了,不如把內褲也脫了,一絲不掛豈不更自在?”大盜這回一點都不“豪爽”了,慌忙擺手說:“不方便,不方便!”王陽明說:“有何不方便?你死都不怕,還在乎一條內褲嗎?看來你還是有廉恥之心的,是有良知的,你並非一無是處呀!”。在王陽明看來,“盜賊也有良知”,並非信口開河,而是有事實依據。

看到此情節時,從大盜身上,不禁讓我想到一些人,一些事。一個做任何事,都不為別人著想,對不起自己良心的人,肯定會不擇手段,雙眼被權利和金錢所矇蔽,為了達到自身的目的和利益,不惜一切手段,去陷害他人。

試想,在人的一生,無論在工作中,還是在生活上,總會有一些不如自己心意的事,或者是與自己的觀念想牴觸,此時,抱怨只會是一種負面能量,不僅對自己無益,還會間接影響和感染到身邊之人。

印象|王陽明:人皆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

由此想到,一個人必須要學會感謝那些傷害過你的人,因為是他們才讓你磨鍊了自己的心志。畢竟,做人做事只要擁有一顆寬容之心,及時反省自身的不足,改正犯過的錯誤,就是一種豁達,一種超然。

畢竟,人生中的許多坎坷之事,必須要學會自己去面對,任何人只能幫得了一時,卻幫不了一生。誰都知道,生活畢竟是自己過的,很多時候,只是你的心放不下。比如,被欺騙了報復放不下,被諷刺了怨恨放不下,被批評了面子放不下。

總之,在王陽明眼裡,人人都是聖人,誰也不比任何人差。許多人都只在乎事情本身並沉迷於事情帶來的不愉快的心情,其實只要把心情變一下,任何事,任何人,換一個角度想問題,這個世界就完全不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